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被認為是牽強附會,是否是陰陽五行學說之故

中醫被認為是牽強附會,是否是陰陽五行學說之故

中醫自誕生起便與中國古代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由於文明早期人類的知識匱乏、認識短淺,無法從機體內部尋找生理、病理上的客觀聯繫,古人只能採用簡單的、粗略的方法,此時原始思維的「互滲律」發揮著作用,古人將自然界的變化與人的生理、病理變化相聯繫,並將四季、風雷雨雪等自然現象以及洪澇、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歸為「天地的意志」,自然界便失去了純自然、純物質、純客觀的事物,由此可見其思維中必然存在著大量主觀性、臆測性的錯誤和缺陷。

如《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便提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似乎古人根本沒有考慮過不同的人必然會有左右利手的區別。類比、互滲意識在人類原始社會階段都存在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的國家或民族逐漸將其拋棄,而有的國家或民族依然保存著它,如在主流的中醫理論中,其陰陽、五行學說中的「象天法地、五行相應」便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是傳統醫學不同於西方醫學的價值核心。

而實際上正是陰陽、五行學說中的互滲、類比思維將中醫永遠禁錮在一個固定的、牽強附會的推理模式中,讓中醫固步自封。尤其到了宋明時期,理學對於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顧雲湘 即指出理學哲學範疇在中醫學領域中的滲入與定型,無形中設置了中醫學向近代科學轉換的話語障礙,受理學思想的滲透,同時其唯心主義思想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亦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

《傳習錄》曾記載王陽明有次遊玩時,曾指著岩中花樹對友人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類「心外無物」的觀念深入發展下去,容易引導中醫走向神秘論與唯心論,而最終也將使中醫脫離臨床實踐,為說理而說理,逐漸走向迷信。

喜歡或不喜歡中醫的的朋友,都可以在評論區講一下自己的意見,理不辨不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