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醫院人來人往,那些勇於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徹、走得更遠

醫院人來人往,那些勇於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徹、走得更遠

醫院人來人往,那些勇於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徹、走得更遠

生命最後一程,不留遺憾。

作者丨依雪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適逢清明前後,朋友圈裡多了幾篇關於死亡教育的文章。對於醫者來說這個字眼並不新鮮,新鮮的是終於有人開始呼籲這個在國人傳統教育中被列為禁忌的字眼的重要性了。而這個重要性在醫療界有它特殊的意義。

工作中見過太多這樣的患者,姑且稱之為膽小吧,查房時,一再敘述心中的恐懼:「大夫,我這病沒事吧?死不了吧?」「我尿毒症了怎麼辦?我眼底出血看不見了怎麼辦?想想就嚇死我了!」工作中也見過太多這樣的家屬,姑且稱之為孝順吧:「大夫,我爸可不能死,您一定要好好給他看,錢不是問題!」「我媽是離休老幹部,醫藥費實報實銷,您一定要治好她!」

這樣的患者和家屬被前輩們列入「高危患者」行列,言外之意您懂的:一旦治療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有可能產生糾紛。於是,醫者在副作用較大但卻值得一試的藥物前猶豫,在風險較大卻值得一拼的手術前駐足。因為,這些患者和家屬不接受預期效果以外的結局,更不用說死亡了。

死亡也是人間尋常事,願親情長留心間

死亡對於每一個人都一樣,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中卻有不一樣的認識。在國人的眼中,死亡是不願被提及和接受的字眼。我們不能接受親人的離世,無論多大年紀,無論因何原因。我們甚至不願與任何和「死」諧音的字眼有聯繫。電話號碼、門牌號數、樓層選擇……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迴避象4、18這樣的數字。

在國人的印象中,墓地應該是在荒郊野外。越廖無人煙越好,似乎那才應該是亡者的世界。墓地是讓活著的人恐懼、不願接近的地方。而在有些國家,墓地可以建在生活區。人們可以坐在長椅上閱讀,而旁邊就是逝去者的墓碑。陽光、鮮花、綠草映襯下的墓地留給人們的不是痛苦的追憶,而是靜靜的與親人的交流。

近年來,隨著我國越來越多公墓的建立,陰森森的墓地也變得像景區一樣。掃墓的人們在這裡感受到的不是鬼魅般的陰森,而是和親人相聚、默默交流的溫馨。每次祭奠父親,總會在那舒緩的音樂中平復悲痛的心情,可以平靜的和他說說話,告訴他家裡一切都好,不要挂念。

醫院人來人往,那些勇於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徹、走得更遠

親人得了癌症,應該被隱瞞嗎?

我的父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從他被確診為癌症的那一刻開始,作為醫生的我就清楚的知道他和我們未來將要面臨的一切。我清楚的知道,無論他的生命延長多少,他都無法避免所有癌症患者在臨終前油盡燈枯時都將面對的痛苦。

父親說他不怕死亡,但他恐懼放療、化療的痛苦。手術後父親放棄了這些常規治療,換來了1年半高質量的生活,完成了很多心愿。作為醫者我尊重了父親的選擇,但作為女兒,心中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父親走的那一天,我們沒有哭。守在父親的床前,看著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默默為他整理遺容,打理身後事。我以為我可以一直理智的面對這一切,可在父親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一切理智都崩潰了,企圖用絕望的淚水和哭喊聲能留住父親最後一點什麼……

醫院人來人往,那些勇於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徹、走得更遠

有人說癌症患者擁有最尊嚴的死法。他的意思是說癌症患者在被確診的那一刻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將至,他可以從容的安排自己有限的人生時光。可以讓摯愛的親人有足夠的時間接受事實,可以遵從自己的本心選擇如何度過餘生。甚至可以瞬時頓悟,做一些一直想做卻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

然而事實卻是:更多的家屬選擇隱瞞患者的病情,想盡一切辦法去延長患者的生命。患者在病床上與病魔痛苦的抗爭,期待痊癒的那一天,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甚至沒有機會去交代後事,更不用說去完成未了心愿了。

承認醫學不是萬能,但依然選擇信任

作為醫者,我們希望能儘力挽留患者的生命。但不得不承認,醫學上有太多的未知領域,治療中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家屬接受患者在家中突發病重,但卻不接受住院期間病情加重;家屬接受患者在家中故去,但卻不接受在醫院死亡。因為在他們眼中,醫院是治病的地方,去醫院是因為相信在醫院能把病治好。但他們忘記了醫生不是神,不論哪一級醫院的哪一級醫生,都有他無能為力的時候。

我的收藏夾里收藏著尚書醫生的一段演講視頻,其中有一句話在朋友圈裡廣泛流傳:醫生,你只要給他一丁點信任,他就願意為你去和死神拚命!這句充滿正能量的話激勵著所有在從醫路上堅定走著的同行。在他們被病患誤解、謾罵,甚至毆打時,正是這樣的正能量支撐著他們,堅定的走下去。

醫院人來人往,那些勇於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徹、走得更遠

不久前接診了一位80歲的農村患者,年前就生病了,一直拖到年後,到醫院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當即下了病危通知。在簽署病危通知書時家屬很淡定,簽完後只說了一句:大夫,您放心看,老人年紀大了,我們有準備,不會找醫院的麻煩,我們會儘力配合醫院。這句話中透著農民的純樸和一絲無奈。接下來的治療患者和家屬都非常配合,頻繁的采血化驗、各種監護儀器、留置尿管、連續不間斷的輸液治療,還有無創呼吸機的使用、輸血、每小時的指尖血糖監測,所有的一切沒有家屬提出異議。

患者最終康復出院了,純樸的患者和家屬走時留給我們的是發自內心的微笑和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大夫,謝謝你們,我們出院了!」接受死亡,才能更好地感悟生的意義。信任和配合為家人贏得了生的希望。

記得世界上有一個民族,年齡是倒計時的,出生時是60歲,每過一年少一歲。雖然聽起來有點恐怖,但卻訴說著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天天接近死亡。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讓每一天都活出精彩,在離世的時候也不會留有遺憾。

醫學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絕大多數疾病是無法治癒的。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沒有精彩活過的人才怕死。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但不是愛的分離。直面死亡,為人生留下更多的精彩!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腫瘤患者發熱有哪些原因,該如何處理?
厲害了!JCO發表李進教授領銜研究,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迎來新方案!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