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邏輯:上善若水

《老子》的邏輯:上善若水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版本問題:本章傳世本是有一句「與善仁,言善信」的,然而帛書本中卻不是這樣。帛書甲本這兩句話的位置只有一個「予善信」,而乙本是「予善天,言善信」。

所以參考了帛書版之後,原來不通的地方也就能暢通了。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仁義事實上是持批判態度的,比如「絕仁棄義」,「失德而後仁」,「大道廢,有仁義」。然而在此處如果出現一個肯定意義的「與善仁」,就顯得前後不一,自相矛盾了。

《老子》的邏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道德經》中的「善」,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善良」、「行善」。我們理解的善良,是優柔懷仁,有愛心;我們理解的行善,是樂於施予,肯助人。但《道德經》中的「善」,是指行事符合於道,品性接近於德。

道的行事方式與善良、愛心、助人為樂是根本不沾邊的,老子所謂「天地不仁」,「天道無親」。那麼有德的品性是什麼樣的呢?老子在文中以水作比,進行了闡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我們都知道,萬物的生長,離不開水,這叫作「利萬物」。水利萬物,但卻也不會要求什麼回報,更不會說,你們都是我哺育成長起來的,所以都該歸我所有。

水,不會與萬物產生這個爭執,它不但默默地哺育萬物,更是願意安靜地呆在低下的、眾人都不願意呆的地方,而不會居功以爭上。老子稱它「幾於道」,與道的品性已經很接近了。

是啊,老子說道的品性是「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恃,是謂玄德」,這三方面,水也同樣做到了。

《老子》的邏輯:上善若水

除此之外,老子還描述了水之善的另外幾方面特徵:「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何謂「居善地」?居之善,在於地。安居在地上,才得以扎住根腳,才得安穩。居住在空中,則容易動蕩,根基不得穩固;居住在高峰,則高處不勝寒,又有傾倒之危。失去了自己立足的根本,則不得安穩。

所以水的天性,是親近大地,親近那個本根的。即使把它倒在高處,它仍然會流到低處安靜地呆著,它自己會選擇與它品性相符合的地方來居住,這叫做「居善地」。

何謂「心善淵」?心之善,在於淵。有些人的心,是狹隘的,因為他的心不是往四周擴散變得開闊,而是往中間收攏,越擠越小。

而水,把它倒在地上,它就往四周擴散開了,越散越大。正是由於它的這個特性,它才能變得很寬廣,變得很淵博。這叫做「心善淵」。

《老子》的邏輯:上善若水

何謂「予善信」?相交之善,在於信。有些人,是不講誠信的,他們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讓人難以相信,而水不是。水是通透的,守之以恆的,讓你一眼就能看穿的。

它到了低溫就會結冰,到了高溫就會沸騰,它不會用虛偽假象來欺騙你,也不會讓你摸不著頭腦。比如潮汐,很準時的到來。所以它是值得信任的,因為它明明白白地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眾人面前。

何謂「正善治」?中正之善,在於治。水,安靜的時候,十分均平。人們取水平線為準,以之為正,用來蓋屋、做器具、返照自身。正是因為它的均平、中正這一特性,讓人有準則可依,故而得以各行其是,不亂、心安,是以為「治」。

何謂「事善能」?從事之善,在於能。我們常說「水滴石穿」,又說「水火無情」,洪水發作的時候,是非常可怕的,簡直能摧毀一切。所以水,是有很大能量在裡面的,而它所從事的,又都是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的事務,這叫做「事善能」。

何謂「動善時」?行動之善,在於時。水,總是能夠選擇恰當的時機來發動,時候不到,積蓄不滿,它就不會動作。它的行動,追隨地勢;它的盈虛,順應天時。這叫作「動善時」。

正因為水從不與萬物相爭,不爭故而不侵害,不強行,所以也不會遭到什麼怨恨和阻撓。因此,它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邏輯:國家興亡,匹夫無責
《老子》的邏輯:天地之間,有神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