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瀉心湯醫案527期

瀉心湯醫案527期

醫承有道

每個中醫人都值得關注

今日練習

唐某某,女,21歲。

病已二十餘日,因急性胃腸炎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吐瀉諸症均除,惟留高熱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涼及西藥磺胺類藥物十餘日,皆未獲效。

癥狀:高熱煩渴,渴喜熱飲而不多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黃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舌質談紅,脈象細弱而數。

處方:____。

2劑而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瀉心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於某,女,37歲,1982年11月17日初診。

鼻衄腹瀉已三月余。胃脘經常憋脹,飯後脹滿較劇,納呆,大便稀,每日七八次,每天夜間大便二三次,且有五更泄。血常規化驗:RBC 285萬/mm3,Hb 7%,WBC 5600/mm3,屢治不愈。舌淡,苔薄白,脈左右關上滑。

診斷:鼻衄、下痢。辨證:邪熱壅聚,上逆下迫。治則:瀉熱除痞。

處方:大黃6克,苦參9克(代黃連),黃芩9克,炒萊服子15克,藿香葉12克,竹茹12克,6劑。

二診:葯後諸症大減,鼻衄止,納增,大便每日一二次,成形,夜間已不大便。原方續服6劑,攻固療效。

按語

兩脈關以上滑,乃中、上焦有火熱也,火熱熾盛,迫血妄行,至鼻衄不止。以瀉心湯之瀉火涼血治之有良效,法師於仲景也。

學習經典

《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醫宗金鑒》: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餘」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傳寫之訛。心氣有餘,熱盛也,熱盛而傷陽絡,迫血妄行,為吐、為衄。故以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熱去而吐自止矣。

《金匱要略淺注》:此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連之苦寒泄心之邪熱,即所以補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黃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後釀成咳嗽虛勞之根。

《金匱要略今釋》:黃連、黃芩治心氣不安,即抑制心臟之過度張縮,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黃亢進腸蠕動,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誘導方法,協芩、連平上部充血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心陽不振症治醫案517期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