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搞不清「黃帝」的來路,你就讀不懂兩漢思想史

搞不清「黃帝」的來路,你就讀不懂兩漢思想史

【文/觀察者網風聞】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於4月5日在陝西黃帝陵舉行,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新黨主席郁慕明等200多名台灣各界同胞將出席公祭典禮。

陝西日報3月39日報道,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此次公祭活動將以「溯源、尋根、凝心、鑄魂」為主旨。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雁默專門就「黃帝」這個概念進行了一番耙梳和考證,引起了讀者們的熱議。

最初引發筆者對「黃帝」問題關注的,是去年年底馬前卒在觀天下講壇的一番言論。之後筆者在風聞社區專門撰文就這個問題和馬前卒老師商榷。

文章的主旨是,「黃帝」在清末民初被當成中華民族的祖先而被加以祭祀,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是國際的大氣候和國內的小氣候,即救亡圖存話語模式下的「人種學」最終讓歷史選擇了「黃帝」。 並不是像馬前卒老師說的「認誰當祖先是一種偶然」。

不過,馬前卒老師回應,黃色被選定為指稱東亞人種的膚色,未必不是一種偶然,當然這個問題可以另加探討。

雁默兄在文中已經很精到地點出,黃帝並不在孔孟的話語體系之中,而是和「五行說」的大行其道有莫大的關係。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大有可發覆之處,可以細談之。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區分一個學統、帝統和道統(道統這個主要是中唐之後的韓愈的功勞)。在孔孟的學統中沒有黃帝的地位,但在另一個領域,即「帝統」中,他的存在感十足。

是誰把黃帝納入了帝王史的譜系的呢?這裡不得不提五行說的「始祖」——齊國人鄒衍。另外,司馬遷作《史記》,列《五帝本紀》於《夏本紀》之前,就是以黃帝為魁首。從鄒衍到司馬遷,黃帝的歷史地位愈加鞏固。

鄒衍的五行說認為,皇帝為土德,顏色尚黃。

秦始皇取代的是周,所以嬴政應該是克周的水德。

按照這套理論,接下來的套路是會有一條代表水德的祥瑞之禽獸出現,告訴秦始皇,你就是天命中的水德奉天承運。很遺憾,秦始皇身邊的參謀們性格可能比較內向,一直沒把祥瑞搞出來(陳勝吳廣:再內向,厚著臉也得搞啊)。結果有個儒生不得不跑出來說,秦文公打獵的時候曾經捕獲一條黑龍,可見水德的預兆在五百年前就靈驗了。

秦始皇很高興,他啟用了一幫有頭腦的經生,建構了秦朝的禮樂祭祀制度:

1 以十月朔為歲首;

2 衣服旌旗結為黑色;

3 數以六為紀,符為六寸,乘是六馬。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某朝代第一次真正踐行五德說。

也許有讀者讀到這裡感覺很迷糊,水木金火土,這五個我了解,怎麼還有黃啊黑啊的顏色這是什麼?

這裡必須要說明,五德始終說必須配合三統說,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解釋體系。

三統說的始作俑者已經不可考,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但無論如何,它對五德說是有個有機的補充。因為單純的五德說還比較糙,比如改正朔,制禮做樂則是要靠三統。三統+五德,相當於一朝的憲法或者宣言的樣子。

夏是黑統,商是白統,周是赤統,所以一個輪迴,到了秦始皇這裡,又是黑統了。

那麼,以此往下推,取代秦朝,建立漢朝的是什麼德什麼統?

按道理應該是土德白統。

奇怪的事情出現了!(敲黑板)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仍然自居水德,仍然是黑統,這是為何?筆者有自己很粗鄙的一套見解,但限於本文的主旨不想過多展開這個話題,埋個伏筆。也希望廣大牛逼的讀者可以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漢承秦制,漢高祖卻亂了五德三統的排序,讓漢朝的秘書處和中央辦公廳的文臣很是傷腦筋。但剛剛從馬上打天下的劉邦一朝處於國祚的草創階段,文氣較弱,對建構一套精密的法統理論力有不逮,他身邊的幾個筆杆子甚至認為不如就索性漢朝是水德黑統,按照這個往前推,把前面的推翻重寫一遍。

漢高祖斬白蛇的傳說,問題是他為什麼斬的是白蛇呢,不是青蛇黑蛇呢?

不過有四個字很厲害,叫「人亡政息」。

劉邦死了之後,漢朝軍功階層和外戚階層關係逐漸緊張,最後展開了殊死搏鬥,呂后一脈被大肆清算,代王劉恆入主之後,西漢帝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時候,朝野上下颳起了一股要改制的風。

第一個跳出來的是名儒賈誼,認為漢就應該是土德,色尚黃,數用五;魯人公孫臣也跟著上躥下跳,認為大漢到了改制的時候了,要從水德改為土德。這個輿論在漢文帝十五年達到了巔峰,這一年出現了「黃龍再世」的祥瑞。

不過公孫臣和一個叫新垣平(新垣結衣了解一下)的為了改制私下搞串聯,被漢文帝誅殺,這事就暫時放在一邊了。真正完成這個過程的,是漢武帝。

漢武帝是繼秦始皇之後第二個封禪的人,封禪必然意味著要改元,重啟一個系統以宣示自己新的法統。於是,在公元前104年(這在漢朝思想史上是個重要的年份),他把漢朝改成了土德,服色尚黃,符數用五。官名的印章也改成了五字,賈誼當初的願望實現了。

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秦朝以建亥為正月,漢武帝以建寅為正月,怎麼感覺還是沒按照順序排啊。

說實話我也有點替漢武帝一朝這批負責改制的儒生們累得慌。他們實在也是沒辦法,不得不用三統的朔加五德的數,調和三統和五德。主要原因還是現實所迫。

顓頊歷在漢武帝時代已經過於陳舊了,誤差太大,每當正月十五的時候月亮根本就不是圓的,缺了一大塊,老百姓肯定不會認為月亮有什麼錯,只會罵曆法制定者太狗屎,水平太低(此處應該給新曆法之父——太史令司馬遷老師以掌聲)。

漢武帝之後,雖然有昭宣中興,但之後國力和氣運漸衰,到了漢元帝和漢成帝的時候,民間甚至出現了一股「漢朝不行了,要換代」的邪氣,而且這股氣刮到了朝廷內部。漢成帝聽說在東萊出現了黑龍,馬上找來半巫半儒的秘書谷永(他是搞《周易》京房之學的),問他到底怎麼回事。

谷永說,漢朝是黑統,有黑龍作亂,說明有漢室宗親舉兵謀反。皇上,您覺得自己的水平能當皇帝嗎?不能的話不如就禪讓,讓別人做。

谷永膽兒肥,居然直接建議皇帝禪讓,當然一個原因是他看準了漢成帝比較窩囊,治國沒什麼主見;而且谷永背後有一群人撐著,即外戚集團。

這時候,外戚集團的大佬即將要登上歷史舞台了!他就是王莽。

王莽最終篡漢成功。限於篇幅,他篡漢的過程就不細講了。

按道理,他也要按照五德三統說立憲,但有意思的事情又出來了。

王莽說,自己在三統中是白統,五德中是土德,定十二月為歲首。

白統繼承黑統是沒問題的,但是漢朝不是被漢武帝改成土德了嗎?按照這個順序往下排,他應該是金德啊,因為金克木。

但是王莽在詔書中寫的很明確:「赤帝漢高皇帝……」,一下子把漢朝給弄成了火德。

即便是這樣也不對啊,如果漢朝是火德,那王莽自己應該是水德,怎麼一口咬定自己是土德呢?

本文開頭的主人公終於要出場了——黃帝。

因為黃帝是土德,王莽說黃帝是我真正的祖先,我是血統純正的黃帝的後代,那必須是土德。

而且他還有另一套說辭,五行說不但有相剋,還有相生,用「相生」學的理論他就是土德。為什麼用相生呢?因為王莽沒有起兵滅漢,而是漢朝皇帝主動禪讓的,既然是禪讓,就改用相生而不是相剋的理論,火生土,搞定!

既然王莽說他自己是黃帝的後代,那麼,再造一個理論說劉邦是舜的後代,大家重新排排坐,不就齊活了? 於是從王莽時代開始,出現了「赤帝子斬白蛇起義」的傳說,目的就是為了一定要把漢朝的五德排序定成火德,而且要辦成一個鐵案!

本來司馬遷的《史記》並不諱言劉邦出身低微的事實,哪怕是西漢的後代君主在需要歷史附會現實的時候,都沒有給劉邦再找個牛逼的爹,說劉氏家族本來多麼華貴如何如何,結果這個任務讓王莽領了去了,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在這裡,筆者必須提一句,王莽這個人在兩漢思想史上是個極為重要的人物,是研究兩漢禮樂制度的一把鑰匙。他本人也是經士出身,深受詩禮簪纓之家的浸淫熏陶,對古禮很有研究,不然的話他也不會聯合「國師」劉歆,打造了一套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古文經學」系統。

接下來,真正的高潮要來了!

王莽說自己是土德,漢朝是火德,這一下子把前面的五德三統全給打亂了,這是一個亘古未有的顛覆性的舉動。

新朝成立後,王莽召集一大批的理論界的骨幹,不停地開會要解決古史的安排問題,目的是重新把上古一直到新朝的排序搞出來,而且要搞的順溜,不能吃相太難看。

王莽的國師們臨危受命,為了KPI考核也是拼了。問題是頭緒太多太雜,弄起來何其難也!

《史記》明明說了,黃帝之前還有個神農氏,而且神農氏還傳了十七世,這怎麼處理?

還有炎帝和蚩尤,怎麼處理?根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炎帝明明是黃帝之外的另一個帝王。

以黃帝為土德前後推,按照相生原則(因為大家都是禪讓,還不是誰滅誰),伏羲是木德,神農是火德,問題又來了,神農是種地的啊,田屬土,怎麼是火呢?不急,把神農和炎帝合二為一不就和諧了?於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炎帝神農這個說法。

更大的問題還有:劉邦的祖先是堯,堯是火德,根據相生原則,那麼堯前面的帝嚳是木德,帝嚳上面的顓頊是水德。但顓頊上面就是黃帝了,黃帝可是土德,這是王莽五德三統說的基準,是絕對不能變的。黃帝和顓頊一下子接不上了,怎麼辦?

一咬牙一跺腳,哥幾個hold住了,咱給王莽大帝的理論譜系補一個少昊,黃帝之後是少昊,少昊之後是顓頊,看上去很完美……

真的完美嗎?讀者不妨順著這個往下排一排,排到秦朝的時候,會發現又出了問題。

秦朝和前後的五德還是銜接不上,好像多出來這麼一個朝代似的。

於是,王莽的國師們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秦朝給「廢了」,認定秦朝太殘暴了,上天都不照顧他們,這個朝代是為五德三統中的閏位,沒資格排進這個系統。

於是,一個背後千瘡百孔但表面完整有序的五德三統,終於從上古排到了王莽這裡。

筆者僅僅是敘述,寫到這裡也實在是累的夠嗆,也不得不極為佩服當時的古史系統整理者,他們真的算是殫精竭慮了。

行文至此,不搞一個表就有點對不起讀者了,咱們好好看看這個新朝的五德是怎麼排的:

這可是一項思想史上一項浩大的工程,絕非拍腦子想出來的兒戲。

王莽窮盡全國一流的經生弄出這個譜系,直接奠定了後面也就是東漢的五德之位,換句話說,新朝為東漢打造了整個法理系統。

筆者這裡出一個題目考考大家:為什麼曹丕取代漢獻帝建魏的時候,年號用的是黃初,孫權稱帝的時候,年號是黃武?兩家的年號都有個「黃」,這是個偶然嗎?

曹丕登基,年號黃初

標準答案:黃是代漢的符號,黃這個字出現在年號中,說明漢朝已經是過去式了。

聰明的讀者根據曹丕和孫權的五德順位往前推,估計已經能推出來光武帝劉秀光復漢朝,就坡下驢,用的還是王莽造的「漢是火德」這個理論。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劉秀明明取代了新朝,但卻繼承了王莽的一整套五德始終說的排序。

王莽人死卻沒有政息,他的國師雖然在東漢被打成篡漢的舊朝「餘孽」,但他們的學術成果卻很奇異地延續下來,而且深刻影響了中國之後近兩千年的歷史。

不過九泉之下的黃帝可能會比較鬱悶,我怎麼就多了王莽這個後代呢?難道我是上古時代的隔壁老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你是因為什麼喜歡上你的初戀?網友:眼瞎了
打臉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流浪狗教室避雨」的暖新聞反轉了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