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大科學計劃,從「參與」到「牽頭」,兩個字的變化透露出哪些信息?

國際大科學計劃,從「參與」到「牽頭」,兩個字的變化透露出哪些信息?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地球觀測組織和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這些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都有中國的身影。不過,在以後實施的其他計劃中,中國或將從「參與」變成「牽頭」。

近日,《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台,這一消息引起各方關注。從「參與」到「牽頭」,中國將面臨何種挑戰?

掌握話語權,佔據先機

「一個國家擁有國際科技組織的總部數量,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它在國際科技界的學術地位。」中科院院士、遙感專家郭華東坦承,「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科技組織,數量很少。」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國際上對我們的期望也變化了。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們要承擔相關的義務。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融入到國際社會,參與國際科技規則的治理,提升話語權,擴大影響力。」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說。

郭華東指出,科學事業發展中,成果和聲譽是成正比的,作出了核心科學貢獻的國家,自然擁有很高的學術影響和威望。

有專家指出,推進我國參與並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是提升我國國際科技競爭力、影響力和制度性話語權的重要抓手,是我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構建深度融合開放創新格局、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和佔據全球創新版圖新位勢的重要途徑。

「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講席教授趙立平說,國際大科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認為,參與和牽頭面臨的挑戰截然不同,雖都能共享成果,但真正的收穫肯定與付出成正比。

「從資金佔比來看,承擔費用多的國家,自然能優先選擇大科學計劃中最核心的科研項目,也就率先掌握了其中最關鍵的成果和技術。」王貽芳說。

王貽芳認為,一項技術從「知道」到「創造」,有很長的路要走。率先提出並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可以在學術競爭中佔據先機,產出的成果也將是真正的原始創新。

牽頭的本質是服務

《方案》提出「中方主導,合作共贏」的原則。葉冬柏說:「所謂『中方主導』,就是主動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並不是說要把中國的做法和規則強加於別人,而是提出一個議題,與國際上相關科學家和政府部門對接與探討,最終形成共識。」

葉冬柏說:「牽頭人的作用,是提出議題,化解分歧,遇到問題要拿出解決方案,和大家一塊兒去商量。因此,所謂主導,本質上就是盡義務,為大家服務。」

「我覺得牽頭是服務,」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比如說一個國際會議的主席,並不是他說了算,而是召集會議,讓大家能夠充分表達意見,最後他有足夠的能力,綜合這些意見,讓大家達成共識。」

「牽頭首先是大家願意來討論你設定的議題,」羅德隆說,「比如解決未來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困難,能源、重大疾病等問題;或者人類共同感興趣的一些未知的謎。」

「另外,大家知道你要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才願意你來牽頭。」羅德隆說,「第三,你牽頭了之後如果管得一塌糊塗,目標實現不了,自然會退出歷史舞台。你必須跟大家一塊兒商量,提出好的規則,讓大家願意遵守,這是管理能力。」

郭華東認為,中西方管理文化不同,處理國際合作中的文化碰撞,是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牽頭者需注意的一個要素。

「跨文化的團隊如何組織,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挑戰。要牽頭,就得創造一個多元文化,讓別人在其中生存並貢獻力量,能夠跟著你一塊兒走,把事情做好。」羅德隆說。

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說:「中國參與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以及全球對地觀測組織幾年的時間,最大的一個收穫,是感受到開放思想和平等參與的規則。在這樣的合作當中,大家所考慮的,主要是怎樣共享,怎樣平等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得到自己應得的成果。」

在參與中學習牽頭

「在國際合作中成為主導者,我認為核心問題還是人。」王琦安說,」你在哪些領域有特別優秀的、在國際上得到認可的科學家,這是主要的因素,沒有這個,牽頭恐怕是無米之炊。要能提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主題和解決方案,得到大家的認可,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

羅德隆也說,想要牽頭,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人——科學家、管理人員、政府人員,「關鍵還是在人」。

然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能夠在同行中牽頭的人才不多。有專家指出,中國「仍缺少世界級的頂尖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引領國際科技發展方向,牽頭髮起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工程)任重道遠」。

中國缺乏聚集國際一流人才的研究中心,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除在全職員工3000餘名外,另有來自80個國家的6500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前來工作。郭華東說,一個高端科研機構,往往有較多人員是來自科技發達國家的專家。中國科研單位想從歐美髮達國家引入人才長期在華工作,包括居住環境和子女教育等都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還需要社會系統的進一步完善配套。

葉冬柏說:「既然我們現在要牽頭,我們應當有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牽頭的科學家。因此從政府的角度,要保障科學家沒有後顧之憂。同時我們要配備相關人才,做他們的助手,能夠更好地組織大科學計劃,使它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順暢運行下去。」

有調研顯示:目前中國除了缺少具備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及工程技術團隊等因素之外,也缺乏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國際間科技大協作、大合作的組織管理經驗。

羅德隆表示,制定規則,設定目標,組織運作,中國還有很多需要學習之處。

趙立平說,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牽頭者,得遊說其他國家、基金會及企業共同參與。「政府出資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可以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作為常設協調機構,每年組織學術會議、協調組織官方和民間的各種資源。」

有專家建議,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大科學工程發起組織、建設和運行管理機制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如通過全球招聘,組建非營利的獨立法人科研組織、組建公益性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來建設和運營等。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高博 劉垠 操秀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央行放大招,明天起,再也不用擔心身份證丟失!將影響每個人
盤點3月謠言:這些社會熱點「新聞」竟然都是假的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