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和田玉——乾隆工

和田玉——乾隆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準戰役取得勝利,出產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歸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一舉打通了和田玉的內運通道。從此,和田貢玉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六十年(1760年-1795年)這三十五年間,以宮廷玉器為龍頭,帶動了蘇州、揚州、杭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玉肆的長足發展。

「和田玉、乾隆工」,無論在琢玉規模、產量、種類、工藝水平皆超越任何朝代,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因此,可以說,乾隆帝是和田玉史上最成功的操盤手。

研古通今:事必躬親勤研習

乾隆九歲師從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學文,後從庄親王允祿習鐵炮,隨貝勒允禧練弓術,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後,在學業上又受到張廷玉、朱軾、蔣廷錫等名儒指導,雍正十一年受封寶親王,參預西北軍機,直到十三年九月三日即帝位,幾乎每天都在忙碌中。

皇家秘檔里記載了乾隆每天的生活。在天亮前一個多小時,乾隆就已經起床,簡單用餐後天即放亮,便開始處理繁冗的政事,需要耗費一上午的時間。下午兩點用餐後,是固定的學習時間,其中一項是寫詩,另一項是把玩欣賞懸掛在各個殿堂的歷代名家字畫。他對古玉的興趣亦不減於書畫、銅器,在他一生創作的四萬三千六百三十首御制詩里,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即達八百餘首(篇),記錄了他對古玉的描述考證,對作玉的品評褒貶。

頗為難得的是,在研究古玉方面,乾隆帝除了自己從實物上仔細觀察、有所發現外,他還能不恥下問,提高自己。有一次,在宮中發現三件玉杯,乾隆初看時誤為漢物,後又看出破綻卻無法定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為此他竟然屈尊去請教蘇州工匠姚宗仁,姚承認這是他祖上的作品,講其祖上世代琢玉、時有模仿,並將自家絕技的一招一式都原原本本地全盤說出,乾隆興緻很高,感覺這些對後人會有較好的啟示,便認真記錄了下來。

如今,白玉雙嬰耳杯等三件文物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有當年的原物,並附有乾隆帝當年對作偽遺痕的記載。

渠道整合:統治疆域控玉路

中國古代治玉的主要原料為和田玉,尤以新疆和闐、葉爾羌地區所產者被認為品質最佳。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徹底征服准部,並釋放了被准部拘系在伊犁的南疆回部(維吾爾族)領袖大小和卓木兄弟,令其自領其部。但是回部後來又叛亂,經再次派軍西征,至乾隆二十四年才被平定。清廷將天山北、南二疆統稱為新疆,派駐大臣。這是繼漢武帝和唐太宗之後,又一次把西域置於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新疆納入版圖之後,不但實現了統治疆域的巨大拓展,還意味著從明初以來中原延續三百多年的玉材荒終告結束!

乾隆帝在新疆建立了玉石專採制度,嚴禁當地商民私自採集和販賣玉石,每年秋季,葉爾羌辦事大臣都要向朝廷呈報開採情況並進貢玉石。玉石產區的官員對朝廷的玉石呈貢分春秋兩次,平均每年四千餘斛。從乾隆二十五年到嘉慶十七年這五十二年間,僅入貢的玉石原料就多達二十餘萬斤,從而解決了長期阻礙玉器發展的原料問題。

改造模式:崇尚師古倡畫意

乾隆帝對於宮廷玉器製造給予極大的關注,親自過問造辦處玉作的人員構成、工匠的選派及技術情況。重要的器物,他還對畫稿、制木型、蠟樣,以及最後的裝飾、擺設等一一審查,親自指示。

上之所好,下必流行。藏玉賞玉在乾隆時期成為一種時尚,玉器成為進貢的流行用品,也成為當時文人雅士把玩、收藏的一個主流。

乾隆帝非常重視精品戰略的意義,為了打造世代傳承的精品,他將當時江南制玉好手調往宮中如意館,並要求宮廷畫家繪製圖樣,日夜趕製玉器。

因此,當時玉器不但工好,而且還具有藝術性。最後,就是拋光好。當時的拋光是非常講究的,從粗砂到細砂,再到用麥麩在布袋中把玉用手一點點揉出來,這麼做是非常費工夫的,卻能把玉質內在的亮揉出來,從而表現出玉質的潤度。「乾隆工」的特點就是在用料和製作上不計成本,在工藝上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創新機制:引入痕都斯坦玉

中國玉器發展至清代初年,已固步自封,很少有新意。大約在乾隆中期,充滿異國情調的痕都斯坦玉器傳入清宮廷,由於它在做工上「瑩薄如紙」,紋飾細如毛髮,磨工亦精,器表圓潤光滑,「撫處不留手」,堪稱「鬼工」之作,對中國傳統玉器產生了巨大影響。

它的出現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視與推崇,下旨大力搜覓「痕器」,並詔令養心殿宮廷造辦處特設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玉作,取其造型、花紋、胎體細薄之精巧,用其技術與風格的靈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製造以適應中國社會需要並帶有中國文化印記的仿製品,如此產生的器物史稱「西番作」。

輝煌成就:千古流芳的「玉官窯」

乾隆時期的玉器生產和工藝非常發達,從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開始進入鼎盛期,當時玉器在紫禁城中無處不在,各個宮殿陳設的藝術品中,玉器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乾隆把最愛的珍貴玉器,收藏在多寶格匣子里(見下圖),有若干個抽屜,抽屜中的每件玉器都有它專用的小格子,格子形狀與玉器完全吻合。

在這一時期,玉雕產業空前繁榮,和田玉成為當時藝術的集大成者和國家重器。玉器產地也得以擴大,主要有宮廷的如意館、養心殿的造辦處、蘇州、揚州、杭州、江寧、淮關、長蘆、九江、鳳陽等八處。玉匠分布廣泛,除上述幾處玉工外,還有新疆維吾爾族玉工、滇玉、南陽玉、岫玉等玉工,在製作上都有著嚴格的程序,還有官員親自督造琢玉。

可以說,以「乾隆工」為代表的清代玉器,是我國和田玉歷史上的發展高峰,代表了當時制玉的最高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素三彩瓷——淡抹濃妝皆相宜
「大清銅幣」報價一路狂飆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