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盜墓行動讓深藏地下的罕見青銅器重現於世……

一個盜墓行動讓深藏地下的罕見青銅器重現於世……

隴山地處寧夏和甘肅南部、陝西西部,在隴山西麓的天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有一個小地名叫馬家塬馬家塬考古發掘緣起於2006年的一起盜墓行動。經過5年多艱苦努力,馬家塬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斐然成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筆者選取部分精華文物做一賞析。

圓鼎

圓鼎,三環鈕蓋 通高15、口徑14.5厘米。弧形蓋,蓋頂有三個半環形的鈕。馬家塬1號墓出土。這件是標準的中原式銅鼎,腹部下垂的特點已經與西漢早期的銅鼎有些接近了,所以它應當是戰國偏晚時期的器物。在隴山中的戎人墓地能夠出土中原式的銅鼎,說明戎人部族與中原交往的頻繁以及其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程度之深。

弦紋甗

弦紋甗(yǎn) 甑(zèng)高16.5、口徑28.5、底徑15.8厘米;鬲(lì)高22.2、口徑16厘米。這件甗大體上模仿了中原同類甗的造型,但是又有自身的一些特點。乍看上去很像中原地區流行的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是一件戎地本地的產品。

錯黃銅幾何雲紋敦

錯黃銅幾何雲紋敦球形,子母口,上下器形紋飾一致,均裝飾三鳥形鈕和雙鳥形耳,上下口沿部位均裝飾三角幾何雲紋,再下裝飾錯黃銅的捲雲紋。器口還鑲嵌有綠松石,整器顯得更加精美豪華,是戰國時期敦類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戰國時期戎族與中原進行往來的實物例證。

弦紋盆

弦紋盆上腹部裝飾三道凸棱,凸棱間裝飾弦紋。銅盆內底殘留有一道範線。這件盆雖然裝飾簡約,但是造型精緻,是一件較少見的藝術珍品。這件銅盆出土於戎人墓葬不排除是秦戎交往的產物。

鎏金銅壺

鎏金銅壺 通高27.4、口徑9.9、底徑12.4厘米。腹部飾三道凸棱,有蓋,蓋頂有三個鳥形鈕。肩部有對稱的鋪首銜環耳。通體鎏金。造型極為華美。這件壺是標準的中原器型,壺腹鼓出幅度不是很大,符合戰國晚期銅壺的造型特點。通鎏金器在戰國時期不多見,在偏遠的戎狄之地能發現這麼一件罕見的青銅壺,也是一件難得的事情。這種通體鎏金的銅壺不是一般的中小貴族所能享用的器物,它的使用者一定是戎人中的王族成員。

雙鋪首瓦楞紋繭形銅壺

雙鋪首瓦楞紋繭形銅壺 高25.6、口徑9.3厘米。3號墓出土,肩部短邊兩側有對稱的鋪首耳,頸部飾杏葉紋一周,腹部飾瓦楞紋,瓦楞紋間裝飾蟠虺紋,圈足飾綯索紋。繭形壺是秦人慣常使用的器物,年代下限可以延續到西漢早期,以陶質器居多。銅質繭形壺甚為少見,具有十分明顯的地方文化特徵,當是當地的工匠借鑒了中原的繭形壺造型,製作出了具有本族文化特色的一件器物,體現出戎人部族不拘泥於傳統風俗的束縛,在思想上開拓進取的一面。

三足壺

三足壺通高24.5、口徑7.5厘米。卵形,通體裝飾瓦棱紋,有一蓋,蓋頂有一橋形銜環鈕,上腹兩側有對稱的鋪首銜環耳。這件壺造型奇特,完全不見於中原地區,但它在製作過程當中又借鑒了中原銅器的某些因素。三足在中原的鼎上常見,鋪首銜環耳也是常見於中原地區的銅器之上。因此是糅合了中原不同類型銅器的裝飾部件形成的一件地方文化因素的銅器,是戎文化有別於中原文化的物質反映。

原文作者:趙婷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7年12月刊《隴山中的王者氣象——馬家塬戰國戎人墓地出土文物奇珍》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夢裡名山筆下求——清初「四僧」之弘仁
揭開宋代銀鎏金盤中深藏的故事......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