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大家一看題目,立刻就明白了。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就是東鄉平八郎。

「一生伏首拜陽明」這句話突然在許多人的圈子裡流行起來。拜陽明先生是沒錯的,但說這句話的人,咱們真的需要認真解讀一番了。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別號陽明_圖

1.

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力征服與個人軍國傳奇的國家。於是,能以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東鄉平八郎,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日本人的軍神。據說,在給東鄉平八郎的慶功會上,面對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當然,這事的真偽有待確認,最起碼日本正史之中沒有這樣的記載。不過在日本,研究王陽明的人並不在少數。那麼,這個東鄉平八郎到底是不是王陽明的粉絲呢?風林秀認為是的,只不過,他崇拜的卻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部分。

現在許多人一提王陽明,立刻就要說「知行合一」。一時間,「知行合一」成了王陽明的「LOGO」了。而東鄉平八郎甚至包括許多的日本軍界人物,應用得最得心應手的,也正是這個被曲解了的「知行合一」。

其實,所謂的「知行合一」,它所對立的是「格物致知」。

當年,王陽明遭到太監劉瑾貶謫,曾經在貴州的龍場,有一個著名的龍場悟道。他「格」了三天的竹子,累得筋疲力盡,最後也沒有「致知」。所以,最後他得出的結論就是:「格物不能致知」。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王守仁書法墨筆紙本立軸_圖

既然說,「知」不是從格物中來的,那是從哪裡來的呢?之後在很長的時間裡,王陽明通過自己的研究,終於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知從心中來」。為了解釋這個結論,他創造了著名的「四字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大家看,陽明先生認為,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意念一動,立刻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知道善惡,分別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那麼,「為善去惡」就是真正的格物。

要理解陽明先生的「四字教」,只需要扭住兩點:一點就是,心中必須有「善」念。做事,一定要以「善」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二點就是,明確了目標馬上就去做,這點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知行合一」。

所以說,「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善」念!這點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那麼回過頭來,再分析一下東鄉平八郎,就知道他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了。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_圖

2.

1871年2月,日本海軍精選出12名最優秀的軍官,派往英國去留學深造,東鄉平八郎入選。在英國,一呆可就是8年的時間。

在電視劇《北洋水師》里,說東鄉平八郎與劉步蟾、鄧世昌、方伯謙等人都是同學。不過,也有資料說,鄧世昌因為屬於粵系,在閩系軍官里並不受待見。因此在當時福州船政局的閩系留洋名單里,就沒有鄧世昌的名字。所以說,鄧世昌應該沒有在英國留過學。不過,他每次去英國接艦時,都會參觀學習,所以與當時的日方學員可能有過接觸。

真正與東鄉平八郎是同學的,應該是劉步蟾、方伯謙以及林永升等人。

大家畢業之後,都成了各自海軍的主力船員。

而真正讓中日海軍打起來的第一仗,正是東鄉平八郎發動的。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東鄉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_圖

1894年初,朝鮮全羅道出現了一起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去平叛。就在清軍出兵的同時,日本也派兵在仁川登錄了。

在這個時候,大清和日本還沒有開戰,但日本已經有了與大清開戰的意向了。

7月25日,日本海軍聯隊第一游擊隊「吉野」號、「浪速」號和「秋津洲」號,在海上遇到了大清的「濟遠號」和「廣乙」號兩艘巡洋艦。日軍不宣而戰,突然開炮攻擊。很快,「廣乙」號受到重創。「濟遠」號寡不敵眾選擇了撤退。日艦「吉野」號緊追不捨。

正當「濟遠」艦向西急退時,清政府僱用的向朝鮮運送陸軍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和大清運輸船「操江」號駛到交戰海域。結果,「操江」號被日艦「秋津洲」號俘獲。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試航中的「致遠」號巡洋艦_圖

而東鄉平八郎駕駛的「浪速」號要求載有1100多名清軍的「高升」號投降。高升號覺得自己是英國商船,日軍不敢開炮,就拒絕投降。結果,東鄉平八郎果斷下令開炮,「高升」號被擊沉。東鄉平八郎只讓救起了英國籍的船長、大副和另一名英國船員,剩下的清軍都沒有被救。第二天,一艘法國船路過這裡,救起了倖存的200多人,而「高升」號上其餘700多名清軍,全部陣亡。

那麼在這一場戰鬥中,濟遠號的管帶正是方伯謙。

這場戰役,史稱「豐島海戰」。可以說,這場戰役正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一戰。可是自此之後,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水師並沒有積極尋找與日本海軍的正面交戰。

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開始迫近威海。光緒皇帝非常震怒。壓力之下,李鴻章不得不命令丁汝昌去黃海巡航。

9月12日,北洋水師12艘主力艦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結果與日本海軍聯隊正面遭遇。

「大東溝戰役」打響了。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北洋海軍_圖

3.

這次戰役,集中的是雙方全部的主力精銳。可以說,日軍是殺氣騰騰有備而來,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消滅大清海軍。而清軍則顯得有些猶豫不決。當然,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北洋水師大敗,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

經過「豐島海戰」與「大東溝戰役」兩場大戰之後,1895年4月,東鄉平八郎被晉陞為海軍少將。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東鄉平八郎為什麼「一生伏首拜陽明」?他拜的是什麼?其實,他拜的就是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簡單說就是,心中想好了,立即就干!

東鄉平八郎的「想干就干」還真是得逞了。他擊沉的「高升」號,本來是英國商船。結果,在法庭上,英國商人卻說,東鄉平八郎做得合情合理!沒毛病!

因為,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暗中希望日本能攻打大清這塊肥肉。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從中火中取栗呀。所以說,雖然東鄉平八郎打了英國商船,但是英國卻一直站在日本這邊。

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不善」。利益當前,善何存焉?

「一生伏首拜陽明」的這個日本「軍神」,挑起海戰讓清朝受盡恥辱

東鄉平八郎指揮對馬海峽海戰_圖

所以說,東鄉平八郎對王陽明的崇拜,甚至整個日本對王陽明的崇拜,其實都是對他們理解的所謂的「知行合一」的崇拜。簡單說,只要是於我有利者,立即去做!而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什麼呢?是在「善念」基礎之上的「知行合一」!

可以這樣說,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脫亞入歐,拋卻了「良知善念」,一切以利益為出發點,導致了他們現在的「武力崇拜」。

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就大力宣揚;只要是對自己無利的,就堅決否認。

知善知惡是良知。不知道善惡的人,哪裡還會有良知呢?

【風林話古論今 專欄】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文字由歷史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古墓機關埋地下千百年連鐵器都生鏽,真的還會有千年不朽的機關嗎
漢武帝為何在皇家園林裡面訓練水軍?和古印度有關,還擴張了國土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