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至今未解的「武則天之謎」!

至今未解的「武則天之謎」!

武則天是事迹繁雜、角色多變、且性格極其複雜的一位歷史人物,故在她的身上籠罩著層層疑雲。推究起來,其形成原因有三:或好事者為之,如面相之謎;或經史混淆之,如年壽之謎;亦或不明原因而成之,如乾陵前面的那個「無字碑」。正是如此,後人才對她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或通過不同角度來研究她,或通過不同形式來演示她。本文意圖撥開疑雲,探究原委,以幫助大家看清她的本來面貌。

面相之謎

武德七年(624年),武則天出生於今山西中部的文水縣。武則天執政後,因她生於此地之故,曾更名興武縣,還效仿漢高祖劉邦,免除了這裡人們的租賦。武則天遜位後,旋即恢復文水縣名。

關於武則天的相貌,《舊唐書》稱為「美容止」;《新唐書》說她「其有色」;《唐會要》稱謂「有才貌」;而《太平廣記》引《感定錄》則渲染她有「帝王之相」。

史載,其父武士彠請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貴也。武則天當時還在懷抱中,穿著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過來,袁天罡「舉目一望」,大驚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並預言若是女子,日後當為天下之主。

《唐新語》中又說,袁天罡不僅看了武則天的面相,還讓她試著走了幾步,才確定「若是女,當為天子」。

史書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靈異之貌,以此證明「君權神授」。那麼,武則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名字之謎

據史書記載,武則天一生用過媚娘、明空和曌三個名字。台灣地區學者考證,她在叫媚娘之前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約」。

媚娘之名載於《新唐書·武后傳》:「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既見帝,賜號『媚娘』」。

算起來,武則天用媚娘這個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時間。因為她自感業寺二度入宮後,其身份已經變成了唐高宗的昭儀。無論是從倫理出發,還是從政體考慮,繼續稱呼「媚娘」顯然是不合適了。可以明確的是,她在登基後,立即棄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載於《唐大詔令集》中的《改元載初敕》:「朕又聞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為名。」

明,人世間;空,佛教用語。四大皆空。可能是剛剛登基,為了表示低調行事,故選用了這個略顯消極的名字。

曌之名載於《資治通鑒》:「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很有可能,武則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稱「曌」了。「明」字加「空」組成為「曌」字,音讀為「照」,彰顯光亮。在她獨創的十二個字中,第一個即為「曌」字。為了避諱,遂改詔書為制書,而其孫李重照也得改名為李重潤。此後,武則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據台灣地區學者考證,武則天還有一個叫做「約」的名字,主要是根據《舊唐書》中關於「孫處約者」因「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這條資料,並引旁證而作出的結論。因無實證,只能存說立此。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歲之前還有一個名字的說法,應該說是有道理的。

「所生女暴卒」之謎

武則天為唐高宗生產四子、二女。其中,長女死於襁褓。對於這個嬰兒之死,武則天與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殺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眾說紛紜。宋人司馬光曾從「虎毒不食子」的倫理常情斷言「恐武后亦不至於輕淺如此」,可一般人則寧肯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

在《舊唐書》本紀、列傳中都沒有記載此事。《唐會要》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新唐書·武皇后傳》則做了詳盡記載:「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笑,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饞媢,今又爾邪!」

《通鑒》對此有簡略記載,並將此事記在永徽五年。總之,不管是出於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則天所「潛斃」,武則天有一女「暴卒」當是事實,而此事也確實成為武則天打擊王皇后的一個利器。

「殺姊屠兄」之謎

駱賓王所撰《討武氏檄》批評武則天「殺姊屠兄」。「殺姊」當為不實之詞,因為在諸書中連其大姐韓國夫人的死因都沒有明確記載。但韓國夫人兩個女兒為武則天所害是實,而其中一女賀蘭氏之死,又與武則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關聯。

武則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節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賀蘭氏的場合,《舊唐書》說是在武則天母親的府邸;而《通鑒》依據《則天實錄》說是在紀念封禪泰山的宴會上。

武則天大姐魏國夫人死後,其女賀蘭氏被封為魏國夫人,居於宮中,服侍唐高宗。當時,賀蘭氏年僅二十,而武則天卻已四十七歲。因此,她嫉妒這個妙齡的外甥女。於是,她在封禪泰山後百官向皇帝、皇后獻食的宴會上,密置毒藥於食物之中,讓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懷運二人向魏國夫人獻食,使其食後暴死。事後,又歸罪於武惟良兄弟,將他們殺死,並將他們改姓為「蝮」氏。蝮是一種毒蛇,與「武」字諧音,即綜合其諧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詆毀之。

武惟良、武懷運是武則天的堂兄弟,據新、舊《唐書》記載,武則天父親武士彠死後,他們「遇楊氏失禮」。楊氏,即武則天的母親。「失禮」,所指不明。武則天參政初期,因為需要本家親戚的幫助,儘管對武惟良兄弟銜恨在心,還是把他們提拔起來做了官。可他們兄弟卻不領情,竟揚言說,如果是因為皇后的緣故陞官,我們是「引以為憂,不引以為榮」的。武則天於是新仇舊恨一塊算,「一石二鳥」,藉機先殺了自己的外甥女,接著殺了自己的堂兄弟。

年壽之謎

關於武則天年壽,在正史中有三種說法:81歲說、82歲說、83歲說。《考異》:「《舊則天本紀》崩時年八十三,《唐歷》、焦璐《唐朝年代記》、《統紀》、馬總《唐年小錄》、《聖運圖》、《會要》皆雲八十一歲,《唐錄》、《政要》貞觀十三年入宮。據武氏入宮年十四,今從吳兢《則天實錄》為八十二,故置此年。」

14歲入宮,是確定武則天年壽的參照年份和事件。貞觀十一年(637年)底至十二年(638年)初,唐太宗出巡在今河南、山西兩省境內。他在十二年二月離開東都洛陽,車駕西還。唐太宗當在此時「聞其美」而將武則天納入後宮為才人。據此推斷,武則天生於武德七年(624年),死於神龍元年(705年),按我國虛歲的傳統演算法,享年81歲。

「無字碑」之謎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死於東都洛陽仙居殿。唐中宗與群臣商量,要將母后合葬於其父乾陵,遭到給事中嚴善思的反對,他引用風水之說及男尊女卑的倫理,主張「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取生墓之法,別起一陵」,就是另建一座墓。唐中宗敕令百官詳議,最終還是遵從武則天「歸陵」遺詔,將其附葬於乾陵。

乾陵,在陝西乾縣城北梁山上。陵前有兩座高達6.3米的石碑,一座為《述聖紀》碑,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為唐人為武則天而立,因通體無字,故被後人稱作「無字碑」。

中國帝後陵寢向來沒有立碑之例。然而,武則天陵破例立碑,卻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後人議論紛紛。一般認為,表示武則天對自己一生的功過,留給後人,任其評論。可是,又沒有任何記載,表明這是她生前親自立下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贅述。此說不然,因為《述聖紀》便是頌揚唐高宗的紀念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身為李家媳婦卻以周代唐,以後被推翻又由皇帝轉身為李家媳婦的身世不好表述。此說亦不然,已有《哀冊文》為其做了辯護。

筆者根據乾陵前兩碑均6.3米高的規製做如下猜測:當年,武則天在安葬唐高宗時準備了兩塊碑,一塊即《述聖紀》碑,另一塊則是為自己所備,待百年之後,再刻上文字。不料,武則天竟是遜位下場,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滿足了她附葬乾陵的願望,那麼,把她生前所備之碑也就隨之立在了乾陵。當時作《哀冊文》,寫在紙上念一念,可做權宜。如果將類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讓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別當另論了。顯然,當時不會有人提出如此奏議。那麼,死者入土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備之碑又立於陵前,此葬禮也就不可不謂「功德圓滿」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前秦宰相王猛:我打下整個北方,卻未能再回到故鄉
深刻了解漢武帝的「南融合、西交流、北防範」戰略方針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