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們為什麼痴迷大理石?

人們為什麼痴迷大理石?


大理石的歷史


就是人類財富史流動的風向標



Bedizzano是卡拉拉地區的一個小村莊,這裡主要居住的都是採石工人和他們的家人,村莊被大理石所包圍。




大理石的故事

文/王璐  攝影/Luca Locatelli


本文首發於總第847期《中國新聞周刊》




無論事物以怎樣複雜的方式呈現,它們的本質往往都有著驚人的相似與連接。就像聖城麥加的清真寺屋頂與鹽湖城摩門教的祭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摩根大通紐約總部富麗堂皇的大堂地面和金·卡戴珊婚禮上彰顯奢華的傢具不無關聯。無論時間、無論地域,它們以各自不同的形態彰顯著財富、權力、地位和身份,卻始終無法忽略一個共同的名字——

義大利大理石。


在Bett ogli 採石場的岩石上,兩名工人用簡單的繩索纏繞腰部,抵達採石區域,去除殘留的雜物,以免掉落擊中採石工人。




五百多年前,年幼的米開朗基羅在母親去世後隨父親搬到了義大利西北部的托斯卡納。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了阿爾卑斯山上不會隨季節而消融的「積雪」。這是被當地人稱為「Marmo」的一種白色石頭,其數量之多超越了人們的想像,「從附近任何一座城鎮的海灘上,抬頭就能清晰地看到如白雪覆蓋一般的大理石山頂」。



義大利人將盛產大理石的城市命名為卡拉拉(Carrara),在拉丁語中意為「石礦」。早在古羅馬時期,這裡就坐落著大大小小數百個採石場。古羅馬人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採掘這裡的石料,為的是建造帝國權力的標誌性建築:萬神廟、斗獸場、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等。古羅馬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曾驕傲地宣布,他繼承了一座石頭城,卻留下了一座大理石城。可見在古羅馬人眼中,大理石並非石頭的一種,原因可能取決於它罕見的色彩。




專門為青年雕塑家開設的工作室,同時也是研究大理石的專業機構。主要探討雕塑、建築、馬賽克、設計和修復相關的課題。




事實上,大理石身上令人著迷的白色,恰是在黑暗中誕生的。數百萬年前,地殼中原有的岩石經過高溫、高壓作用形成了變質岩,地殼的內力作用促使原來的各類岩石發生質的變化,原有的結構、礦物成分發生了改變,形成了以碳酸鈣為主的岩石結構。這些白色的結晶原本沉睡在大洋底部,卻在許多年後的一場地殼運動中慢慢上升,形成了南歐的諸多山脈,一些地區的上升幅度高達6000英尺(1828.8米),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脈就在其中,山上的大理石就是這樣出現在人們眼前的。


阿普安阿爾卑斯山上眾多採石場中,曾經有一座屬於米開朗基羅的父親。在父親手下石匠的影響下,米開朗基羅學會了熟練使用鎚子和鑿子,就像所有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孩子一樣。然而與眾不同的是,群山上的白色石塊在他的心中幻化出了不同的模樣,成年以後的米開朗基羅學習雕塑藝術,靈感大多來源於此。佛羅倫薩博物館內最著名的雕像《大衛》,就出自卡拉拉山上的大理石。


在當年,雕刻17000磅(7711公斤)重的《大衛》已非易事,米開朗基羅心中卻還有著一個更瘋狂的願望——他曾幻想將整座山都雕刻成塑像。不過,這顯然只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浪漫想像,米開朗基羅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並將其當作笑談講給他人聽。然而在他晚年的日記中卻出現了這樣的話:「如果我可以再活上四倍長的壽命,那麼我一定動手去實現這個瘋狂的夢想。」人的壽命有限,然而大理石沒有。




丹麥藝術家Bertel Thorvaldsen雕刻的基督塑像。圖中的機械手臂是一家機器人大理石雕刻公司Top Art生產的雕刻工具。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大理石的痴迷絲毫沒有減弱。開採大理石的工具從古羅馬時代的斧子和運輸用的牛,變成了電鋸和拖拉機。然而有一樣事情卻從未發生過改變:大塊的白色石頭被切割成小塊,運輸到遙遠的地方,在當地被加工成財富和權力的象徵。


事實上,大理石的歷史,就是人類財富史流動的風向標

。從古羅馬時代的羅馬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再到20世紀的紐約,大理石的流動從未停止。如今早已不再局限於200英里外的羅馬或700英里外的倫敦,而是流向了3000英里外的阿布扎比和4000英里外的孟買,甚至是5000英里外的北京。


而卡拉拉大理石本身的歸屬也在發生著改變。2014年,本·拉登家族經營的本·拉登集團購買了卡拉拉地區最大採石場的大部分股權,使得大理石作為建築材料主要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區流動。「使用量很有可能會繼續增加,我相信集團把它看作是戰略性投資,並計劃開始就地製作大理石的生意,而不僅僅是採挖工作。」該集團採購的代表律師安東尼奧·門基尼(Antonio Menchini)說。本·拉登集團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區以建造清真寺著名。


就像金子一樣,大理石因其特殊性和稀有,成為了財富和權力爭奪的對象。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種材料如大理石一般被開採和利用。攝影師Luca Locatelli通過照片記錄了生活在卡拉拉地區,從事大理石開採工作的人和他們的生活。


「這是一個獨立的、與世隔絕的世界,它美麗、怪異,又充滿著嚴峻的氣息。」Luca說。在這個自成一體的白色世界裡,你會發現工業和自然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了一起。照片上,那些指甲蓋大小的工人站在崇山峻岭之間,像指揮交響樂隊一樣指揮著拖拉機的運轉。





義大利阿普安阿爾卑斯山區是南歐少有的大理石裸露礦藏,當地人世代從事大理石開採行業。




幾個世紀以來,大理石山脈奇特的地質構造也造就了一個另類的人類社群。這裡的人們居住在白色的城鎮當中,呼吸著白色的粉塵,嘴裡講的是與眾不同的方言,維護的是屬於當地的政治。在卡拉拉及其周圍地區,無政府主義和反叛運動最為盛行,「戰爭就是國家!自由就是冒險!反叛就是樂趣!」 這樣的口號和歷史讓人們引以為傲。


儘管遠離市中心,遠離義大利最有名的經典建築,卡拉拉的大理石礦藏依然吸引著遊人的目光,最近幾年裡,義大利人開展了諸多專題大理石旅遊線路,每年來礦山參觀的世界各地遊客絡繹不絕,既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大理石早已不是佇立在博物館中冷清的文藝復興雕塑,而是熱鬧商場的光滑瓷磚,高檔酒店的奢華水槽,摩天大樓的精緻大堂,以及數不勝數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的主人可能生前是彼此立場相對的死敵,死後卻成為同樣材質的偶像,不知他們會作何感想。


同大部分古老的資源一樣,大理石並非無限的資源。就像北美木材和南極冰塊一樣,義大利的大理石遲早有被用盡的那一天。然而大理石特殊的屬性卻決定了即便它從阿普安阿爾卑斯山頂消失,也不會在地球上滅亡,它們將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或許你的家中就藏著一片。



理石的開採有山坡露天開採,凹陷露天開採和洞采。洞採礦山最大的好處是便於了解礦體地質變化的規律,可以順著最好的礦層進行開採,得到質量好價格高的荒料。開採成本是露天開採的1.1~1.2倍。





卡拉拉最有名的採石場之一Borghini,儘管已經廢棄,這裡依然憑藉出色的風貌成為眾多時尚品牌的最愛。





Nasip Panama號貨輪正在裝卸2000噸大理石,運往世界各地。船上共有106塊大理石。




值班編輯:寒冰







 


推薦閱讀


開庭三次,一審八年,招供又翻供,紫藤巷殺人案十四年後走回原點


《暴裂無聲》導演忻鈺坤:縫合撕裂的現實


瀋陽獨家回應本刊:「根本沒有師德問題,只是行政警告處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甘肅並不是你們說的那樣」 哪兒來的底氣?
未來的雄安是什麼樣子?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