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藝術學年鑒2011—2013》的學術價值

《中國藝術學年鑒2011—2013》的學術價值

對一個學科的年度發展情況進行爬梳、整理、分析、提煉、總結、反思,摭拾零散使其匯為一體,清理繁蕪使其條貫分明,標柄菁華使其重點突出,指陳利弊使其引為鏡鑒,有多方面的意義。不僅可以「立此存照」,使讀者全方位地獲悉某學科的年度進展,了解學術動態,掌握學術熱點,知曉新人新作,洞察學術演替;更可「指引津梁」,提供學術基礎,使學者反觀自己的研究,兩相對照,查找不足,激勵前行。

因此之故,學科年度報告或學科年鑒之編寫,格外受到學界重視,近年多有相關論著出版。中國藝術研究院專門設有《中國藝術年鑒》編輯部,由其組織編寫的《中國藝術學年鑒2011—201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簡稱《年鑒》)便是其中一部力作。

《年鑒》收錄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相關研究成果,按藝術學一級學科目錄進行分卷,即藝術學理論卷、音樂與舞蹈學卷、戲劇與影視學卷、美術學卷和設計學卷。分卷又按各學科實際情況進行次一級學科的劃分,如音樂與舞蹈學卷下分音樂學、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卷下分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和廣播電視藝術學等。全書近900頁,160餘萬字,體量巨大,通讀下來,該書有以下兩個突出特色。

第一,涉及面廣,信息量大,資料性強,具有重要的學術史價值。

《年鑒》各卷以年度綜述、專題、成果、紀事、大事記等形式,記述了藝術學各學科在年度湧現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問題、新著述、新活動。年度綜述對各學科的年度研究情況進行了研究性評述。成果部分主要包括「著作選介」和「論文選目」(藝術學理論卷還納入了「論文輯選」)兩部分,紀事部分涉及年度召開的會議、舉辦的論壇以及評獎活動等。大事記則以時間為序,記載了各學科在年度發生的重要事件、舉行的重要活動。書末附有主題索引和人名索引,便於查找。

學術研究,就是由大學、科研機構、學者、編輯等構建的學術共同體,圍繞著圖書館、論著、期刊、出版物、會議、項目等要素而展開的。《年鑒》涵蓋了學術研究中關聯的各個方面,信息量巨大,資料極為豐瞻。以「著作選介」部分而論,藝術學理論卷收入相關著作49部,音樂學卷收入95部,舞蹈學卷收入37部,戲劇戲曲學卷收入128部,電影學與廣播電視藝術學卷收入76部,美術學卷收入143部,設計學卷收入32部,全書共收著作560部,藝術學各學科在2011—2013年間出版的主要學術著作,基本搜羅在內。更重要的是,每部著作都有一簡要介紹,讀者覽之便可把握其大致內容。無疑,它具有極強的資料性,可以為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

以筆者所從事藝術人類學研究為例,就從中發現了若干以前未曾留意的著作,如張伯瑜等人編譯的《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齊琨的《鄉禮與俗樂——徽州宗族禮俗音樂研究》、朴永光編的《羌族傳統舞蹈田野調查與研究》、日本學者田仲一成的《古典南戲研究:鄉村宗族市場之中的劇本變異》、美國學者梅維恆的《繪畫與表演:中國繪畫敘事及其起源研究》等,還有不少,不再臚列。

愈趨精細的專業劃分造成了學科間的區隔,此一學科的學者可能很少關注另一學科的研究成果。實際上,學術本是相通的,尤其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不同學科之間更可以相互借鑒。《年鑒》將藝術學所屬的各個學科的成果匯聚在一起,為跨學科交流提供了可能。筆者上面列舉的幾部著作,便涉及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諸多領域,不同學科的互通互鑒,無疑有助於學術研究的提升。

除了「著作選介」,「論文選目」皆從國內重要刊物中選出,頗具代表性,「紀事」部分全面而集中地反映了當年的學術動態。藝術學理論卷更是以專題的形式,精選了諸多知名學者的40餘篇重要論文,頗具參考價值。要而言之,資料性是《年鑒》的一個突出特色,其所具有的學術史意義不言而喻。

第二,總結熱點,提出問題,辨章學術,為研究者提供借鑒,指引津梁。

《年鑒》約請近40位學者寫成29篇研究綜述或研究述評,這是該書最具學術價值的部分。

學科年度綜述的書寫,並非易事,它不是簡單堆砌某學科在一年裡的研究成果。在筆者看來,至少對寫作者有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精通該學科的整體研究狀況,具備學術史的宏闊視野;二是具備執簡馭繁的概括能力,能將紛雜零亂的研究成果條分縷晰地呈現出來;三是要有足夠的學術敏感度和判斷力,能發現該領域的年度學術熱點,激揚相關論著的學術價值,洞察研究中的不足和缺漏;四是秉持學術公心,能做持平之論,不以自我為中心,揚己抑人,更不因個人好惡而妄作取捨、妄下論斷。

揆諸該書,可以看到,諸學科研究綜述的領銜者和寫作者,基本為該領域的知名專家或學有所成的青年學者,他們對各自的學科有著較為精深的把握。大家在寫作過程中,能夠提煉出年度熱點話題,並指出尚待解決的問題,為今後的研究提供基礎和借鑒。試舉數例。

頗具學術史眼光。如李心峰、孫曉霞寫作的《2011—2012年藝術學理論研究綜述》,放眼學術史,清晰地梳理了20世紀20年代藝術學引入中國直至2011年藝術學升為門類這90年間的研究狀況,為我們理解當下的藝術學理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學術基礎。該文指出,當年的學術熱點包括對藝術學升為門類的熱議、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建設以及藝術學基礎理論問題的考察。

《年鑒》對年度研究熱點和特點作了很好的概括。如曹貞華在《2013年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綜述》中將年度熱點問題歸結為6個方面:關注城鎮化進程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影響、傳統音樂產品市場化和資料庫建設、傳統音樂元素對中國現代作曲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的傳統音樂研究、區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研究。李志遠在《2013年戲曲理論批評述論》中,總結了2013年的戲曲理論批評的三個特點:側重於戲曲理論批評的史述研究;戲曲理論的體系性創見欠缺;戲曲批評在被唱衰中湧現別樣生機。

《年鑒》指出了年度研究中的弱項、問題和缺失。如趙倩在《2013年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綜述》中分析指出,「對於樂譜和樂器學的研究,本應是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重點課題,但是卻僅有寥寥數篇論文,可見學界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此項研究,不是單單需要有對某一音樂事項或某一旋律片段進行音樂分析和文化闡釋的能力,更多的還需要研究者具備『雙重音樂能力』——看得懂工尺譜、會韻譜,能演奏特定的樂器」。陳乾在《2012年中國音樂批評文論概述》中指出,「2012年度仍有少量歌劇、音樂劇類評論脫離音樂本身,僅談創作背景或直書劇情的現象也並未消失。部分報紙刊登的樂評類文章多以新聞報道的方式作演出介紹,缺少批評精神」。作者還呼籲樂評者要對社會音樂生活給以更多關注。丁亞平撰寫的《電影研究的建構與發展——2011—2013年中國電影學綜述》,對三年內出版的電影學新作進行了清晰的呈現,並從學術史的高度作了中肯的評價。作者更是指出了這幾年電影學研究中暴露出的五大問題,如缺乏寬闊的國際視野;缺少跨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手段;中國電影歷史與文化的綜合性研究不夠;現實對策和國家層面的政策研究、指導性政策的研究以及建設性思考,尚未能充分、系統地納入理論研究的視野;對互聯網發展模式對電影創作及產業的深度變革等諸多新議題尚未作深入研究等。

以上觀點和論斷,皆基於對年度研究成果的通盤把握而得出,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年度的範疇,而具有了更為深廣的意義。因為,學術研究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過去的研究,總能對當下提供參照。曾經的熱點是否依然被學界矚目?暴露出的問題是否得到學界關心?以往的弱項和缺失是否得到彌補?通過這樣的比照和反思,學術研究就會在更為自覺的狀態中前行。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

原標題:立此存照 鑒往知來——《中國藝術學年鑒2011—2013》的學術價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紐西蘭學者:社會經濟地位影響人的壽命
國際考古團隊發現非洲最古老人類基因證據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