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伯興:認為臨帖不像就是基本功不紮實,這很好笑

金伯興:認為臨帖不像就是基本功不紮實,這很好笑

[ 本文共計3161字 · 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

文 | 金伯興

金先生書法根植傳統,取法顏真卿、于右任的厚重大度,徐生翁、陶博吾的寬博古拙,王羲之、米芾的靈動快捷,將魏碑、漢隸的險絕雄強等融入其中,並注意從民間書法中吸取營養,最終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濟成厥美」,概而言之,其美有四:一曰樸拙、率真。金先生書法結字稚拙率意,體勢跌宕多變,大小、短長、寬窄、奇正皆因字立形、隨體賦勢,用筆老辣、生拙、枯澀,常「不按常理出牌」,故寫出來的字顯得不衫不履,人或謂之「丑」,但其樸拙、率意卻讓人過目難忘,有一種大朴不雕的美。

——吳紹學

金伯興

帖在手上,先要仔細看,認真讀,領會本帖的用筆(起筆、收筆)、結構(偏旁、部首)的主要方法和特點,然後才可以下筆臨習。臨習時,不要看一筆臨一筆,否則臨習的字只見形貌,不見神采。開始臨帖,基本功不到,不會臨得很像,這很正常。臨帖像與不像是相對而言,經過反覆臨習,就會逐漸達到形神兼備。

臨帖一定要心靜,沒有雜念。萬萬不可一心兩用,否則十臨不如一臨。

臨帖是錘鍊技法的手段,創作才是目的。臨帖與創作要兩者兼顧,齊頭並進。從臨帖到創作,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使作品達於自然、和諧和統一。

金伯興書法

實臨是根基,意臨是超越。實臨在先,意臨在後,由前到後是必須遵守的臨習法則。

學書法要臨帖,這是必須的,但不是天天臨帖就能成為書法家。臨帖不是死臨,臨帖一定要有思想,舉一反三,才能獲得效果。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不一定每位學書人都能懂得。

臨帖應該提倡多元化,不能指令別人臨什麼帖,這樣才能讓臨習者自己尋找臨習空間,發揮自身的「造血」功能。

臨帖首先要參透其意,而不在於循規蹈矩,分毫不離。實際上分毫不離是做不到的,經過較長時間臨習,逐步做到形似神似,如果臨到有七八成形神兼備也就不錯了。

「臨帖——實踐——創作」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收穫,在於個人的人生經歷、審美觀念、學識修養和領悟能力。所以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

金伯興書法

學書法,無捷徑可走,只有靠臨習碑帖來提高技能,常言道:碑帖就是老師。但有的人很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不臨帖,任筆為書,信手塗鴉,總不能成器。不但進步不快,反而染上了習氣,改正也難。這種人吃虧在於不去好好臨帖。

學書法沒有什麼奧妙,一是老老實實臨帖,好好向古人學習;二是認真理解書法的含義,拓寬視野,學會變通,舉一反三。在這裡,我講一件事:有天晚上,有位領導在加班,沒有煙抽了,就請旁人到街上幫忙買包「永光」煙,因為商店沒有「永光」煙賣,他就空手回來了。這事給我們啟示:學書、辦事都要用腦子,要會變通。

金伯興書法

臨過多少帖,都不能說明問題。因為有的臨帖時間長,有的短,臨的長短也不是標準,還有吸收快慢的問題。問題是你如何去把握,如何去選擇,如何分割臨的時間和階段,這是自己的事。你可以跟著別人走,也可以自己選擇,但要與別人拉開距離,我們需要的是與人不同,就要從臨帖開始。研究書法的人,如果沒有自己的面貌,你的作品與張三、李四一個模樣,就體現不了自身價值,更談不上創新了。

書法看起來簡單,就是那幾個筆畫,其實越是簡單的東西學起來越難。

有的人把臨習與創作分開,認為等功夫到了以後再創作;還有一種人只臨習幾天就急於求成,馬上進入創作。這兩種傾向都不對。我認為臨習是一輩子的事,創作也是一輩子的事。掌握了筆墨技巧後,就要進行創作探索;沒有技法基礎,急於創作,不可能心想事成。適時把握臨與創是關鍵。

讀帖也非常重要。讀得多,見識自然廣。比如吳丈蜀先生臨過多少帖?他是靠讀帖悟出那個道道,產生了古樸、含蓄、厚重的那種與眾不同的風格。

《麻姑仙壇記》

三十年以前,為了實用,我只顧埋頭寫字。不足的是臨帖少了,吃了很大的虧,所以我從八十年代初開始下決心補了這一課。從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學習書法堅持臨帖的重要性。

下面,我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我對書學和有關方面的感受。

右軍歷代稱書聖,一幟高擎世所崇。

墨跡流芳千百載,創新繼承藝無窮。

書家自古信碑帖,多在臨摹執著中。

超越前人何奧妙,當知字外見奇功。

我臨習過不少碑帖,感受頗深。在臨習碑書中,感受到碑書不僅鐫刻上非常嚴謹、奇妙,而且也很有哲理。碑書應包括墓誌,墓誌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有理論家對墓誌一類碑書評說是民間書法,說是沒有文化的民間藝人所為,這是沒有根據的主觀推斷,貶低了碑書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

有不少人問我臨什麼帖好,這個問題我不好回答。我認為,自己喜歡什麼書體、風格最重要;其二,僅僅喜歡還不夠,還要能找到切入點,深入對帖的感悟、吸收;其三,要有針對性,尤其是有了一定技法基礎之後,找出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這樣有的放矢地臨帖,才會取得成效。

如果年輕人學書法,以我個人體會,建議從學顏楷入手為好。可先臨習《多寶塔》打基礎,此碑工整、規範,容易上手;進而臨習《勤禮碑》,它的特點莊重大氣,但要注意不要過於強化橫細直粗的筆畫,否則容易寫成美術字;最後再臨習《麻姑仙壇記》,此碑古隸很重,拙味亦濃,點劃線條變化多,是顏真卿的晚期之作,臨習難度較大。按此順序臨帖,是先易後難的方法。臨寫楷書,用筆要講求變化,結構要把握好對稱、均勻、平整。

過去有人說,學書法只要臨一本帖,跟「一個人」就可以了,這是很低的要求。臨一本帖,跟「一個人」是吃「獨家飯」,雖然有「看家本領」,但營養不足。如果要成為有成就的書法家,必須廣臨碑帖。只有廣納博取吸收古人的東西化為己有,才能豐富自己的書法語言。

金伯興書法

我認為只臨一、二本帖,不取百家之長,取法單一,營養不足是寫不出個性的。

學習書法,從臨摹碑帖著手是我一貫的主張。只有師法前賢,取法乎上,博取眾長,融會貫通,才能自出新徑,獨立成家。

我感悟臨帖「進去難、出來更難」的道理。我分析過沒有出帖的人,所以後來我改變了自己曾經實臨帖的習慣,不刻意地去臨像,多在意臨上下功夫,把握在像與不像之間,這就是我今天書風形成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死扣別人臨得像不像,認為沒有臨像就是基本功不紮實,這就很好笑了。如果我們見到這孩子長得很英俊,你非得要知道他是如何孕育成人的過程嗎?

有人問我臨過多少帖,我真難以一一回答。要說我沒有臨過帖,我倒可以說給你聽聽。我臨過許多碑帖,你看不出來,這不是我的問題。

選臨什麼帖,對初學者並不重要。一般來說,喜歡則臨。喜歡最重要,如找對象,喜歡她,她就可能成為伴侶;父母包辦,不喜歡,感情不和,終不如意。所以要選自己喜歡的帖臨習。臨習要有階段性,如幾個月、半年、一年,或用更長時間。不要朝三暮四,三天兩天換一帖,領會不深,留不住痕迹,效果不佳。

金伯興書法

在臨帖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去「偽」存「真」。「偽」是原來自己隨手習慣的東西,沒有認真臨帖便是一種習氣;「真」是古人帖上的東西,帖上的東西掌握得越多越好。

臨帖要善於在這帖與那帖之間嫁接,嫁接到如看不出痕迹,既古又新才是高明的嫁接。

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臨習古人,才能提高自己。但是要突破古人,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絕不是來自功力,而是出於心跡。

學書臨帖是學書人經常提及的話題。但是如何臨帖,臨帖與創作如何結合,這是應當思考的。臨帖是手段,通過臨帖錘鍊技法、提高創作水平是目的。但有人臨帖與創作往往結合不起來,雖然臨帖下了不少功夫,但不能運用到創作上,常為形成不了個人風貌而苦惱。

其實,臨帖與個人的眼界、秉性和長期形成的習慣、追求取向緊密相關;與臨習的書體、書風、臨的時間、方法、步驟也有關。由此說來,臨帖的思想和方法極為重要,沒有思想和方法的行為是不會有結果的。因此,臨帖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首先要提高審美能力,採取相應的方法步驟,有的放矢,突出重點,不斷總結臨帖過程中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伯興書法

我看書法愛好者中有三種現象:

第一種,不臨帖,長期寫隨手體,沒有傳統根基。這是不能進步的關鍵,所以要重新補課,要下功夫臨帖。

第二種,臨過一點帖,自以為有了臨帖功夫就開始盲目創新,這部分人吃虧在於不老實。臨帖功夫不到,創新便沒有基礎。

第三種,下過功夫,也有碑帖大體形貌,但用筆生硬、簡單,或者結構、章法上還有缺陷,這部分人就要多讀帖,以意臨的方法進行錘鍊。這樣才能逐步達到完善。

學書有巧也無巧,

臨習古帖不可少。

學會貫通多探索,

勤奮領悟兩都要。

學書三步曲:

第一步:學習技法,打下基礎,堅持臨摹,循序漸進。

第二步:博取眾長,融合百家,探索求變,反覆實踐。

第三步:追求個性,完善自我,自成一家,水到渠成。

出品人 · 施晗 | 主編 · 柴天鱗

責編 · 王曉 聶海燕|美編 · 苗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日本編印的《鄧散木印譜》,趣味勝於境界
李零:舉國談國學,大師不大師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