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語文教師與專家談新課標修訂與古詩文的回歸

語文教師與專家談新課標修訂與古詩文的回歸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首膾炙人口的《春日》,被最新一期的中國詩詞大會選為「定場詩」。主持人以滿懷深情的聲音誦出詩句的時候,不知有多少觀眾一起在心底默念。

從電視到紙媒,再到手機端,關於中國古詩詞的信息越來越多,時時有優美的詞句不經意間流淌到人們的耳畔。不管怎麼說,中國古詩詞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了。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今年1月,教育部發布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14門學科課程標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此次課標修訂的一大重點。新課標修訂後,古詩文逐漸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系列的變化,讓學校、學生和家長逐漸認識到傳承中華古典詩詞之美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語文這個被忽略的科目。

近日,廣州市海珠區小學生也舉行了一場詩詞大會。經過「移花接木」「月渡迷津」「沙場點兵」幾輪酣戰後,50名小學生在「飛花令」上大展拳腳,一個字可以「飛」出20餘首詩詞,學生們或風度翩翩或急中生智,讓現場不少觀看家長自愧不如。

應該如何看待古詩詞的回歸?學生和家長該如何對待新課標修訂後古詩詞背誦量的增加?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部分語文教師和專家。

讓下一代年輕人「善聽」「窮其趣」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月光曲》講述了貝多芬在月光下為一對家境貧寒的皮鞋匠兄妹演奏鋼琴的故事。廣州語文教師程曉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題中之義,便在課上播放了這首《月光曲》。

樂曲悠然奏響,程曉雯請學生談談感受。

學生王然高高舉起了雙手,脫口而出:「善哉,瀚瀚兮若星空,不亦樂乎;善哉,皎皎兮若玉盤,不亦美乎。」

這個答案,讓程曉雯難以忘懷:「簡單的言語,體現出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綜合能力已經得到了結合,他能夠感受美、表達美,這是語文的魅力,更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1月16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新課標的相關情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是此次課標修訂的重中之重。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高中古詩文背誦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

王然使用的文言句式,出自古文《伯牙絕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琴瑟裊裊,子期意猶未盡。學生沒聽過古琴,不懂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情結,如何再現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境?程曉雯利用創設情境法,根據文本設計迷你劇本,用古箏代替古琴,由兩位學生演繹文中情景,學生很快便理解接受了,還腦洞大開,根據「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來仿寫詩句。王然的心中,也由此再埋下了一顆「美」的種子。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高山流水、霖雨之操、蹦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此次高中語文課標修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作出背誦等具體要求正是著力於培養下一代年輕人「善聽」「窮其趣」。程曉雯就想做好一個這樣的「鼓琴人」。

如何讓表達、寫作更加「信、達、雅」?程曉雯認為,這當中少不了古文的熏陶。「五光十色的生活,分分必爭的壓力,讓孩子們無暇捧起書本,細細吟誦。」程曉雯表示,在2015年全面取消小升初招生考試之前,很多小學生對語文科目的重視程度僅限於書本,並沒有過多的拓展和涉獵。有補習機構數據分析,60%至70%的小學生自主選擇補習數學和英語,僅有兩成左右的學生自主選擇補習語文。

程曉雯解釋說,其主導原因是學校選拔學生時,大部分是考慮學生在奧數和英語等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語文只是一個輔助參考。不少學者還認為,相當長一段時間,基礎教育中語文及其它學科都淡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降低了古詩文學習要求。

這次的新課標修訂,程曉雯並不意外。中國素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傳統,在經歷了英語、奧數等科目的長期「稱霸」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正在回歸。自2016年起,廣東部分地市率先啟用部編本語文教材,其中傳統篇目大大增加,小學6個年級12冊共124篇入選,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教材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教材於2017年9月起在全國起始年級使用。此外,廣州部分民辦初中的招生面談中詩詞類題型也成為熱門。

這一系列的變化,讓家長越來越重視語文這個被忽略的科目,學生和家長逐漸認識到傳承中華詩詞之美的重要性。當上母親的程曉雯也格外重視孩子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在孩子幼兒園的班級群內,常有家長會「曬」自己孩子又會背誦哪首唐詩。「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家長會以孩子會多少個英文單詞為榮,現在家長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在詩詞中熏陶成長,希望孩子們都有一顆『詩心』。」程曉雯說。

追尋古典詩文之美 讓孩子親近民族文化

在距離廣州兩百多公里的韶關市,語文教師黃曉瑩正在完善新的教學大綱。這個學期,她想將張岱《湖心亭看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和袁宏道《滿井遊記》三篇以景抒情的名篇串聯起來講,從鍊字造句入手,帶領學生穿越詩人的生活時代,結合歷史文化,通過字,詞,句,由景入情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教育。

韶關語文教師黃曉瑩帶學生領略古詩詞之美。受訪者供圖

「您覺得文言文美在哪裡?您在教授古文方面有什麼經驗?」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黃曉瑩停頓了半晌。15年前,在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的面試考場,黃曉瑩也被問到了同樣的問題。「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還是在文言文教學當中不斷地追尋文化之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蒙以養正。」在黃曉瑩看來,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必須要從娃娃抓起,必須要在學生時代就有足夠的積累。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吟誦正是積累古詩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不二法門。

紮根粵北教育十七年,黃曉瑩的教案卻常教常新,她會在課堂上設計一些「穿越」場景,帶領學生在古人當時的環境中體會古文之美。

韶關市第十四中學七年級學生潘佳麗分享說:「讀著『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我彷彿來到春日的江邊,在和煦的春風中欣賞這一難得一見的美景;讀著鏗鏘有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我又感受到岳飛將軍的滿腔熱血;讀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好像看見了詩人不凡的胸襟抱負。」

通過課標、考試對文言文的重視,短時間內讓孩子出口成章並非設計者本意。「我們播下的可能只是一顆種子。但我想,這個種子慢慢地會變成參天大樹,會變成森林,我們能夠看到傳統文化在新一代孩子們身上開花結果。」黃曉瑩希望通過詩詞古文學習,消除現代學生和中國古人的隔閡感,親近民族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哈韓」「哈日」。

文化傳承不僅局限在語文學科。令黃曉瑩印象深刻的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此次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之一,除語文學科外,各學科均結合自身特點,豐富充實相關內容。「古人的生活遠遠不止拈花賞月、把酒品茶,其實石油的發現、小孔成像的原理等內容在古文中均有提及。在提倡工匠精神的當下,希望更多的科普類文言文可以進入學生的視野,讓他們體會古人的匠心獨運。」

傳統文化正在成為學生成長的土壤。早在2016年,《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廣東版)在廣州首發,教材按照不同年齡段設置了不同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段以《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蒙學經典等為主;中年級段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為孩子們奠定詩詞美學基礎;初中階段安排了《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經典,高中階段則為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讓已具一定思辨力的學子們更為深入地學習儒家、道家等諸子學說的經典文獻。

如今,古文正以更為鮮活的形式進入學生的生活,《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經典永流傳》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實現了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雙走高。現代流行的音符與流傳千年的古詩文交融,詩詞以全新的面貌在學生間傳唱,讓經典再度流行。藉助VR技術和立體成像技術,學生還可以真正置身於山間明月下,對話古人,詩仙詩聖甚至可以從書中走出,親口告訴你他是如何寫下這些千古絕唱的。「讀古文,是今人與古人的對話。我愛讀古詩,因為它的優雅,它的哲理,更因為它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精粹。」韶關市第十四中學七年級學生田潔說。

古詩文學習和背誦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站在生活在國外的華人角度來講,我完全贊成加大對古詩文的重視程度。」芬中教育協會執行副主席李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內容值得傳承,在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蘊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儀、修養這些內容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中國發展到這種程度,一定要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中國文化也理應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魏奇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國家崛起絕不只是經濟科技的強盛,更重要的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標誌就是告別單向的文化輸入,有文化的輸出;文化自信就是提升「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在中華大地上根深葉茂,還應當花開環球。

「對於接受外來的東西和傳承傳統的東西,過去或許我們確實有厚此薄彼,現在加大對古詩文的重視,我完全贊成。古詩文的閱讀不在於是學習古文的表達,而在於古詩文裡面繼承和保留下來的傳統思想,尤其是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做人品德、修身養性等等,這些東西可能是課程當中更看重的。」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說,中國現在越來越自信。而要樹立文化自信,就必須要有更多的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廣州市南武中學校長陳祥春表示,要增強「文化自信」,首先就要通過教育,其中語文科目在其中承擔的責任尤其重。此外,雖然實行新課標後古詩文背誦量確有所增加,但和國外學生的閱讀量相比,其實還有較大的空間。

「就課程標準,我們與國際社會做過比較,我們的負擔算是適中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有家長給孩子加的壓力、各種社會課業輔導等因素,這讓孩子的負擔加重了。所以這次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的實施,關鍵是要抓實施,儘可能使這次課程標準的理念、課程標準的原則能夠得到更好地貫徹落實,讓學生有適當的、合理的負擔。」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陳祥春表示,以往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試說明是分開的,高考主要依據的是考試說明和考試大綱,平時教學主要依據的是課程標準,以後高考命題可能已課標為導向。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也表示,新課標準列專章說明了測試的指導意見,要鞏固階段性成果,就要有驗收標準,這一變動可能影響考試,往後可能使用課程調動考試,而非考試指揮課程。越來越多的人將認識到,教育絕不等於分數,更不等於應試,古詩文將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姿態,給人們帶來長久的精神滋養。(全媒體記者/陳芳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狗年女寶寶古詩詞起名大全,這些名字寓意唯美
詩詞 | 有些詩,需要用一輩子去體味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