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臨死前發布兩份命令,令人琢磨不透,劉備卻懂他

曹操臨死前發布兩份命令,令人琢磨不透,劉備卻懂他

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個爭議性頗大的人物。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受到劉氏是正統思想的影響,曹操被刻畫成為白臉的奸雄,特別是在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後,這個形象被固化。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曹操迷越來越多,人氣越來越旺。雖然他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也就是這些缺點,才呈現了出活生生的魏王。

曹操起兵之時,漢室的天下已經大亂,他的實力並不佔優勢。但因為他的從容大度,審時度勢,識人用人,終於將北方平定。曹操在世之時,消滅了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的勢力,結束了紛繁已久的戰亂,對外則擊敗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如同他自己所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果沒有曹操,漢王朝還不知道要亂到什麼程度。

到了晚年,雖然曹操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畢竟「猶有竟時」。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公元220年,再也沒有能夠完成一統華夏的偉業,曹操終於倒下,功過任人評說。

在此前三年,也就是公元217年時,已經感覺身體不適的曹操,將曹丕立為世子。第二年,曹操立下了具有遺囑性質的《終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在此命令中,曹操說清楚了他的喪葬應該按照古禮來進行,棺槨埋在貧瘠稀薄地方,不影響耕種。更重要的是,不大肆營建,不可以建造地基,「不封不樹」則是指不封土堆,也不種植樹木以為標誌。這是西周時期的墓葬基本原則,一反秦以來的厚葬風格。

曹操的做法,用意很明顯,一是為了避免後人為他的墓葬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二是不引人注意,防止盜賊惦記。

可能曹操也沒想到,這份《終令》發出以後,他自己又多活了兩年。直到公元220年正月,他「夜半覺(醒來),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戎馬一生,看慣生死的曹操沒有多少傷感,他又發布了《遺令》。

在《遺令》之中,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曹操敘述得更為詳細。主要有幾點內容:一是告誡他的子孫,對於他的過失,不要效仿。二是叮囑在朝官員,喪禮結束就穿普通衣服。戍邊將領不得離開駐地,各個部門按往常辦公。三是再次強調自己的墓葬必須薄葬,「無藏金玉珠寶」。四是安排自己的妻妾「分香賣履」,分割財產。

對於這份《遺令》,曹丕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致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後人都無法找到曹操墓。無論是有歹心的盜墓賊,還是惺惺相惜的崇拜者,都尋覓不到曹操墓的蹤跡。

即使在《終令》和《遺令》中,都明確了指出了「西門豹祠」這個重要的標誌性地點,但由於「不封不樹」,曹操的高陵就是這麼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以致於民間廣泛流傳著「七十二疑冢」。

直到2009年,經過中國考古學界一致認定,確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曹魏大墓為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宣布了曹操高陵的發現,並被選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曹操墓的所在終於被解開,然而還有一個問題也曾困擾過史學界: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在兩份遺囑中,為什麼對於天下局勢的看法和兒女的要求卻隻字不提?

對於這個問題,就不是考古能夠說清楚的了。我們比較同時期的劉備,他在白帝城臨終前給劉禪的遺詔中,七七八八說了一大堆,還留下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經典語錄。

然而,這說明一個問題,曹操的接班人曹丕要比劉禪強得多。曹丕一直就是在征戰中成長,某些方面甚至不弱於曹操。對於他,曹操是非常放心的,無話可說。

參考資料:《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打仗被俘,關押十年,最後絕食而死,妻子為他自盡
母親的一個性格,讓曾國藩能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