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石壕吏》:一場大風引發的悲劇(安史之亂之唐軍兵敗鄴城)

《石壕吏》:一場大風引發的悲劇(安史之亂之唐軍兵敗鄴城)

頭條號 少真道君

杜甫暮投石壕村

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由長安趕往華州赴任,途徑石壕村,目睹了一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原本,這一家,一對老夫妻、三個成年兒子、至少一個兒媳、一個剛出世的幼孫。三個壯勞力,父母也能做活(能翻牆能做飯),生活想必過得去。然而,戰亂毀了這一切。

三個兒子被徵召,二個已經戰死。差役又來徵兵,老婦也不能倖免。家中只余老翁、剛剛生產的兒媳、待哺的幼孫,這個家庭能支撐多久呢?我們已經能預料到結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家人的悲劇,根源是安史之亂。但直接原因,卻是那一場大風。

陝郡之戰殺叛軍十餘萬,安慶緒逃到鄴城

757年,安史之亂進入第三年。正月,安慶緒殺死其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唐肅宗得知安祿山身死後,馬上組織進攻長安。九月,唐軍在經歷了兩次失敗後終於成功將長安收復。安史之亂之唐軍三攻長安--看唐軍的軍事素質

隨後,唐軍兵發洛陽,安慶緒糾集15萬叛軍頑抗。唐軍走到新店,見到山林茂密,怕有埋伏,搜索前進。唐軍分出數千回紇兵搜索南側山峰,主力依舊前行,正與叛軍相遇。叛軍依山列陣,唐軍率先進攻。由於是仰攻,地勢不利,唐軍敗退。叛軍挾勝利之勢,衝下山來,追殺唐軍。在叛軍追殺唐軍經過南山之後,搜伏的回紇軍從叛軍背後衝來。叛軍沒有防備,潰敗而逃,被殺十餘萬,伏屍三十里。

安慶緒只帶著三百騎兵,千餘步兵逃到鄴城。郭子儀派人收復河南,一時無法顧及河北。安慶緒乘機收攏各地軍馬、招募士卒,短短一月之內,人數又達到六萬餘。

史思明降而復叛

安慶緒敗後,盤踞范陽的史思明見唐軍勢大,表示歸降,唐廷封他為范陽節度使。李光弼知道,史思明歸順只是權宜之計,將來必反,建議除掉史思明,唐肅宗應允。史思明有一個心腹名叫烏承恩(不是吳承恩),烏承恩的兒子就在史思明府中任職。李光弼請唐肅宗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並對他說:「殺掉史思明,范陽節度使就是你的。」

烏承恩欣然答應,趕往范陽。史思明見到烏承恩也很開心,留他在府中過夜,還安排他們父子相見。半夜,烏承恩在床上把計劃告知兒子。不料,床下竄出兩個人來,大聲呼喊。軍士擁入,抓住烏承恩父子。原來,這一切都是史思明安排好的。史思明殺掉烏承恩父子連同親屬200餘人,復叛。

鄴城之戰

各路節度使合圍鄴城

758年9月,唐肅宗命李光弼、郭子儀等九名節度使、一名兵馬使率大軍二十餘萬攻安慶緒。各路唐軍初戰皆捷,郭子儀、李嗣業等會兵衛州,安慶緒出兵7萬救援。郭子儀伏三千弓箭手在路旁矮牆之下,然後與叛軍戰,詐敗而退。退到伏兵處,弓箭手登牆射擊,叛軍潰逃,郭子儀反身追趕,安慶緒大敗,逃回鄴城。

各路唐軍合圍鄴城,安慶緒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發兵13萬,但唐軍眾多,史思明不敢輕戰,只派出一萬人屯紮在鄴城幾十千米外的滏陽,為安慶緒助威,卻派主力攻下魏州。

久攻不下,唐軍疲憊

唐軍圍鄴城4個月,久攻不下。李光弼知道,史思明在等待唐軍疲憊,於是建議,先攻魏州,逼史思明決戰。監軍太監魚朝恩卻否決了李光弼的建議。見唐軍懈怠,史思明才領大軍從魏州向鄴城進發。史思明先用疲兵之計,派出精銳騎兵在唐軍營外,劫掠車馬和樵採人員,又派人穿上官軍的衣服,肆意殺戮運糧隊,燒毀運糧車船。

大風起,唐軍敗

史思明到達鄴城,唐軍已是飢困不堪。李光弼等人為前軍,列陣待敵,史思明派五萬精銳出戰。雙方殺伐激烈,死傷相當。郭子儀在李光弼軍的後方,正要布陣,忽然起了大風。這大風,揚沙走石、吹折大樹,白天變成黑夜,咫尺間不能見人。兩軍皆潰,唐軍南逃,叛軍北逃,甲杖輜重丟在路上。

然而,由於唐軍本是幾路節度使合兵,沒有統一指揮,所以逃散之後沒能重整。各節度使潰歸本鎮,郭子儀退守河陽。叛軍卻很快重整隊伍,佔領了唐軍大營。這一敗,唐軍物資、人員損失巨大,只能強拉壯丁補充兵源不足。

這一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唐肅宗腦殘,數十萬大軍居然不設元帥,沒有統一指揮。否則不至於一場大風就各自潰逃,釀成慘敗。如果這一戰獲勝,河北平定,安史之亂結束,哪還需要強征百姓參軍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平定安史之亂的中流砥柱:朔方軍
藩鎮割據出現於唐代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形勢第三階段講解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