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晉末年,漢文帝劉恆霸陵的遭遇

西晉末年,漢文帝劉恆霸陵的遭遇

我覺得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看了秦始皇陵和漢文帝劉恆霸陵之後,他的慨嘆「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其實多了一些對秦始皇的個人偏見。

而當年漢文帝劉恆看見秦始皇陵墓的凄慘遭遇,在修建自己陵墓時就和高祖劉邦、惠帝劉盈不同,他開創了「依山為陵」的先例。他甚至詔令天下,「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看來他一心要改變厚葬的惡習了。他要求「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至於如何辦理自己的喪事,劉恆提出了詳細的意見,要後人們儉約低調。他還滿懷自責之心:「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西晉末年,漢文帝劉恆霸陵的遭遇

漢文帝劉恆霸陵

這麼人性化的辦事風格,讓太史公司馬遷都給了他不少溢美之詞。在《史記·孝文本紀》中,司馬遷讚歎:「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在《後漢書》中,班固對漢文帝的這種行為也是讚歎有加:「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嗚呼,仁哉!」

漢文帝對自己陵墓的態度,似乎把盜掘者把盜墓者的利器阻擋在山崖下的玄宮之外。

「赤眉樊崇等眾數十萬人入關,立劉盆子,稱尊號,攻更始,更始降之。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裡,害更始。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霸陵似乎很是幸運。

和西漢別的帝陵相比,霸陵的確在西漢末年就是幸運的。赤眉軍退出長安之後, 陷於窘迫境地,他們出長安而西逃,位於咸陽塬上的西漢帝陵,在這樣的亂世里遭遇了慘不忍睹的匪禍,結果是「宗廟園陵皆發掘, 唯霸陵、杜陵完。」(《後漢書· 劉盆子傳》)可位於未央宮東南方向的霸陵卻「獨完受其福!」後來,東漢光武帝劉秀對於霸陵能夠躲過此劫感嘆不已。魏文帝曹丕臨終遺制,堅持薄葬,他給後人舉例子說「漢文帝之不發, 霸陵無求也」,「 霸陵之完, 功在釋之」,魏文帝還讓身邊諸臣學習張釋之的進諫精神。

西晉末年,漢文帝劉恆霸陵的遭遇

漢文帝劉恆霸陵

赤眉軍沒有挖掘霸陵,歷史的解釋是霸陵無求。漢文帝劉恆似乎成為後世帝王儉葬的楷模。

可是,好景不長,兩百年後的西晉末年,長安尹桓、解武等數千戶饑民「盜發漢霸,杜二陵(杜陵為宣帝劉詢陵墓),多獲珍寶」,其實這只是霸陵厄運的開始。

西晉末年,「時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數千家,盜發漢霸、杜二陵,多獲珍寶。」《晉書· 索琳傳》明確記載了霸陵和杜陵遭到第一次大規模盜掘的情況。歷史沒有記載盜墓者咋樣挖開墓葬,霸陵玄宮是什麼樣子,到底盜走了什麼東西。當時,晉愍帝問過索琳:漢代皇帝陵墓中怎麼那麼多器物呀。索琳回答:「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透過索琳的答語,我們猜想霸陵之殤應當在所難免。

西晉末年,漢文帝劉恆霸陵的遭遇

漢文帝劉恆霸陵

又過了四百年左右,詩人白居易不止一次地來到唐長安的東南方向憑弔,秦始皇陵和漢文帝霸陵的命運讓他慨嘆不已,同為帝王陵冢,際遇卻截然不同,「……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當時自以為深固。下流水銀象江海,上綴珠光作烏兔。別為天地於其間,擬將富貴隨身去。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

這首《草茫茫——懲厚葬也》似乎要給大唐的天子們提個醒。白居易的詩篇,似乎也給我們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在晉末的不行遭遇之後至唐代的那段時間,霸陵是安然無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