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地藏菩薩前身做婆羅門女,當時她的母親不信正法,而信邪法

地藏菩薩前身做婆羅門女,當時她的母親不信正法,而信邪法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30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又於過去」:又在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這麼多的阿僧祇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是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更長了。

「時世有佛」:在那個時候的世界有一尊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一尊佛的名號就叫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是因,自在王就是果;覺華是本,那麼定自在王就是末。就是指他在因地修這個覺華,而證得自在王的果。

修覺華,用什麼修?用定修。以什麼成的自在王果?也是由定而成就的。所以定因定果,這叫因也定、果也定,由這定因而結定果,因此叫「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定自在王,這是這尊佛的別名,如來是佛的通號,名有通有別的。

「彼佛壽命」:壽是年齡大,命是生命,但是如來的壽命,依照《法華經》有三種的講法,依照《十六觀經》又有三種的講法。

第一,佛的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法身的真如和諸法絲毫也不隔,這叫做壽。以如理為命,以如如的理作為他的命。這很不容易講明白的,因為這個地方以如如理,什麼叫如如理?就是本來的理,就是佛的命,也就是法身。

報身呢?以實相的智慧,境智相應,境也就是智,智也就是境──佛的境界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境界。佛以智慧而照了一切的境界,這叫境智相應,境界和智慧互相相應,境智不二。

也就是境界來了,隨來隨照,隨照隨了。什麼境界來,佛都認識,都明白,不會被境界所障住而不認識境界。這境界和智慧雖然是兩個,但是也變成一個。以這一個道理為壽──作他的壽,以智慧作他的命,這是根據佛的報身來講,這個叫壽命。

那麼以應身來講,這叫應化身,化就是應身。應身以一期百年不斷為壽。這一生活一百歲不死,這就是個壽,這是應化身──化身、應身,以他這一生的因緣去作這個命,這是依照《法華經》上三身的講法。

若依照《十六觀經》的講法又不同了,怎麼呢?經上說應身示同生滅,佛示現也有生有滅,就是佛出世又入涅槃,這叫生滅。示同生滅是有始有終,有一個開始,又有一個終,這是講佛應身的壽命。

報身呢?這個報身一得永得,一得到佛的報身,永遠都得到,這叫有始無終──有開始,沒有終了,這是佛報身的壽命。法身的壽命怎麼樣?非壽非不壽。你說他長嗎?也不長;你說他不長嗎?也長。非壽非不壽,這是佛的法身,因為不能說他有多長,所以非壽;非不壽,但是你也不能說他短,所以非不壽。

非壽非不壽,無始無終,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末了,這是佛法身壽命的講法。我相信講這種名相很不容易明白的。這一尊佛的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指的是什麼壽命?就是佛報身的壽命,和應身的壽命。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座卧。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像法之中」: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代。在正法時代,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誠心修道而能證果,所以叫正法時代。

像法呢?修行的人就少了,專門在表面上用功夫,也就是修塔、造廟,寺廟堅固,人人都歡喜作功德,建造佛寺、佛塔,歡喜求福而不求智慧,這個時候就是寺廟堅固的像法時代。

正法時代有一千年,像法時代有一千年,末法時代是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人,就是鬥爭堅固。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入涅槃之後,是像法的時代。

「有一婆羅門女」:有一個婆羅門女。婆羅門是印度的一種外道,這種外道是修清凈行的,他們也吃素,不吃肉,也講修道,沒有男女的性行為,所以又叫凈裔。凈是修清凈行,所謂清凈就是男女沒有性行為;如果要是有性行為,那就不清凈了。

這個婆羅門也修這種遠離的法門,不過修來修去不得其要領,沒有得到究竟的道理。這是印度一種古老的宗教,即使到現在,印度還有很多這種宗教。好像瑜伽,這都是一種婆羅門教所傳出來的。婆羅門教在中國來講就是道教,也是修清凈行的。

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的時候,就有一位婆羅門種的女子。這個婆羅門女,「宿福深厚」:宿是前生,她雖然是婆羅門的女子,但是在前生就做了很多的好事,很多的功德,所以宿福深厚。

「眾所欽敬」:一般人見著她,就恭敬她,欽仰而恭敬,為什麼一般人會欽仰而恭敬她呢?就因為她宿世有這個福報,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人的相貌好和不好,這都是在你過去生有沒有功德?過去生如果有功德,你的相貌就會生得圓滿;如果沒有功德呢?相貌就不圓滿,不圓滿就是醜陋。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百福莊嚴。什麼叫百福呢?作一千種的善事,這叫一福。你有這麼一千個善事,叫一個福;那麼一萬個善事,這是十個福;十萬個善事,就叫百福。釋迦牟尼佛因為用百福莊嚴,才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人的相貌都是隨著宿世的因緣而長成的。所以某一個人相貌美麗,某一個人相貌不美麗,這都是由於前生的關係。所以這個婆羅門女,就受眾人欽敬,她說一句話,一般人也歡喜聽;她做一件什麼事,一般人也歡喜,同意她做這一件事情。

「行住坐卧」:行是走路,住是站,坐是坐在那地方,卧是躺著的時候。「諸天衛護」:行住坐卧時都有諸天來保護著她。好像我方才講,我們現在結上界,每一個人即使有業障,譬如有什麼魔障,在這個時候也要停止,不可以來擾亂你。

因為你在這兒聽經,所以現在結上界,把一切的帳目暫時都停止,不準來啰唆,不準來麻煩,叫你一心一意來聽經。這婆羅門女,她行住坐卧時,護法善神、天龍八部、諸天都來保護著她,可是雖然保護著這個婆羅門女,但是「其母信邪,常輕三寶」:她的母親就不信正法,而信邪法。

怎麼叫信邪?信邪不一定說是信旁門左道,她是將信將疑,今天信佛,明天又生起了懷疑心,不知道這是不是──說是信三寶,我也沒看見什麼三寶佛;我也沒看見法,雖然說有經典,也都是這樣子,沒有什麼不得了的;僧──他也是個人嘛!這個僧人怎麼就要我恭敬呢?生出一種懷疑,這就叫信邪了。

沒有正念,就是邪念;你沒有正信,就是邪信,信邪了。好像有個外道說,你給我一百萬塊錢,我就賣給你一個皇帝做,你來生就會做皇帝,只要你給我一百萬塊錢就可以,那麼你一想:喔!我來生可以做皇帝,好!就拿一百萬塊錢給他,這就叫信邪了。

其實這皇帝怎麼可以隨便賣的呢?你怎麼可以買皇帝來做呢?或者現在的民主國家可以買總統做。你今生是個女人,沒有做總統,那你給我一百萬塊錢,我保證你來生可以做總統做。到來生無論有沒有做總統,都找不著他去要這一百萬塊錢,他也不是開一個保險公司來保險你,所以這就叫信邪。

怎麼可以用一百萬塊錢買到一個總統做呢?沒有這個道理。如果今生用一百萬塊錢可以買到一個總統做,這或許還是真的,為什麼呢?我可以用一百萬塊錢去運動(拉票),使人人投我的票,那麼我就可以做了。但是又要美國籍,外國籍不可以的。

所以這就叫信邪,信邪就是所講的沒有道理,不合乎理。或者說是你給我一百塊、一千塊錢、一萬塊錢,我保證你來生就做男子,不做女人。你一聽,喔!這可不錯的,我一百萬塊錢買一個男人做,並不算很貴,很便宜的。

那麼就給這個外道老師一百萬塊錢,一給他錢,他就放到荷包里去,飲酒吃肉,隨便玩女人,什麼都做,做完了,你也沒法子再找錢回來,所以保證我來生做男人,這也不保險的,這都叫邪。這是舉出一、兩種騙人的老千手段(專門騙人的就叫老千)。

「常輕三寶」:因為盡信邪法,所以就不信正法。說什麼呢?邪法說:「你何必信佛?你就是佛,只要你給我六十五塊錢,就可以了。」六十五塊錢就可以買一個佛做,像這樣的都是邪法、邪道,佛怎麼可以用錢買來做的?你可以做佛,但不是說用錢買佛來做。

你用錢去做功德,功德做得夠了,才能成佛的。你做功德,還要修道,還要參禪、打坐;你不修道,還是不可以的。好像釋迦牟尼佛他要是可以買佛做的話,他也不必去雪山坐了六年,然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他在作太子時,有很多錢,就可以隨便買一個佛來做,但佛不是人可以用錢買的。輕三寶就是看不起三寶,見著和尚,見著出家人,他就毀謗、破壞。好像廣東人,見著比丘、比丘尼最討厭了。這就是常輕三寶。

「是時聖女」:在這個時候,婆羅門女就「廣設方便」:廣設就是設了很多種方便。方便是對於約略能相信法的人,就對他講方便,權巧方便。「勸誘其母」:勸是用好話相勸,誘是誘導,以利誘之。

好像小孩子歡喜吃糖,你就對他說:「我有一塊糖,跟著我走,就給你糖吃。」這就叫誘。那麼這一個婆羅門女對她母親也是說:「你跟著我學佛法,這佛法是最好的,是第一的。」但是她的母親也都不相信。

勸誘其母「令生正見」:令她的母親,生出正知正見來。「而此女母」:而這個婆羅門女的母親,「未全生信」:就是也信一點點,不是完全,將信將疑的。如你說的好像有點道理,但是我想又不完全是,是信、疑各一半一半。

好像我的皈依弟子,對於師父所說的話,有的信一半,不完全信,或者是說這個道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這就叫將信將疑,即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這個婆羅門女的母親,沒好久就命終了。

說這人如果死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也不想吃飯,也不想穿衣服,也不想睡覺,也不想作工,什麼都不需要做了,這是最好的。可是,雖然說最好,也有一個最不好,什麼是最不好的呢?死了,如果你做善事,就生到三善道裡頭去;如果你做惡事,就生到三惡道裡邊去,或者墮地獄,或者轉餓鬼,或者做畜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唐朝女皇帝武則天,花草樹木都要聽她的話
《地藏經》是佛教里的一部「孝經」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