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白手起家奠定大魏,為什麼不能成為皇帝?李世民一語道破玄機

曹操白手起家奠定大魏,為什麼不能成為皇帝?李世民一語道破玄機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34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曹操,字孟德,是東漢末年的梟雄之一。雖然他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有人稱讚他雄才大略,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有人認為他奸詐狡猾,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評價,我們都不能否認他能力卓越,畢竟不是誰都能,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一統江北,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可是,有一個後人,卻說曹操「萬乘之才不足」,這個狂妄的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眾所周知,雖然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是李淵,但是率領部將打天下的人,卻一直都是李世民。另外李世民本非太子,卻奪嫡成功,並通過逼宮,登上了九五之尊之位。在他統治期間,有「貞觀之治」的說法,那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興盛和開明的時期,他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之一。他自身的能力不容小覷,可是他有沒有資格「貶低」曹操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他對曹操的評價——「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他這一評價的意思是說,曹操擁有極高的軍事才能,擔任一個大將,綽綽有餘,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帝王,就有些欠缺了。那麼李世民的這一評價中肯嗎?

我們先來看曹操的軍事才能,他自討伐董卓時,「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差不多統兵三十年。而且他雖是一方諸侯,卻沒有安坐後方統籌大局,而是親臨前線,戎馬一生,曆數他一生的戰績:被呂布奪了兗州之後,他曾三敗呂布;揮師淯水 ,他得以降張綉;兵臨徐州,呂布遭擒殺,劉備投袁紹;官渡之戰,袁紹兵敗如山倒;潼關之戰,馬超走保諸戎;進軍漢中,張綉拱手而降,等等。史書中評價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除此之外,他還親自著兵書十萬言,如此看來,他的軍事才能的確不容否認。

那麼他的政治才能呢?真的如李世民所言「萬乘之才不足」嗎?在討論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李世民這麼說的依據,他在《祭魏太祖文》中寫道:「昔漢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離政亂,安之者哲人;德喪時危,定之者賢輔。伊尹之臣殷室 ,王道昏而復明;霍光之佐漢朝,皇綱否而還泰。立忠履節,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觀沈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徇國之情,有無君之跡。」

這段話是意思是說,漢末亂世,需要有一個如伊尹那般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匡扶王室,當時曹操救天子於危難,其功勞比起伊尹等先賢,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曹操不但沒有一直堅守這一原則,反而任由漢室傾頹,甚至目無君上,產生了不臣之心。他認為,曹操之所以迅速統一了江北,卻數度南下無功,使天下終成三足鼎立之勢,就是與此有關。在他看來,曹操放棄匡扶漢室,僅是單純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被指為漢賊,是放棄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也放棄了成為伊尹那樣賢臣的機會,從而無法順理成章的取代漢室。也就說,在李世民眼中,曹操的目光還是有些短淺,雖然能成一方諸侯,卻無法擔起一個國家的重任。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帝王,而且被譽為千古一帝,他的評價的確是有道理的,畢竟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都有適合自己的地位,例如韓信曾說,論統兵能力,劉邦遠不及他,但是劉邦能夠很好的運用各位將領,這一個點韓信就遠遠不及。曹操和李世民也一樣,曹操能夠在敗光家底之後,從幾乎相當於白手起家的地步,成長為一方諸侯,這與他的用兵力能力,用人能力,以及政治才能有關,但是若論穩定朝堂,穩定政局,曹操便要比李世民略遜一籌了,畢竟他為了更好的控制天子,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直接將與袁紹有親戚關係的重臣楊彪下獄拷打;誅殺教導劉協為君之道的議郎趙彥等事,都為人詬病。

同樣,李世民作為一個上位者,是完全合格的,他曾率兵南征北戰,軍事才能也說得過去,但是他親征高麗時,沒有做出正確的決策,也沒有發揮好手下將領的能力,最終大敗而歸,說明他在統兵禦敵方面,是不如曹操的。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李世民評價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並非貶低,而是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而曹操本人也早就意識到了,自己適合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不適合為君,於是他的目標一直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而非成為九五之尊。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集注》《資治通鑒》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文丑武藝高強,張遼和徐晃不是其對手,為什麼還搶著上前挑戰?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悍將,本是歷史上耀眼的將星,卻在戰場上被秒殺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