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性犯罪」都是天生的?

「性犯罪」都是天生的?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里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近期,關於「性侵」犯罪的話題非常多。上周末,某網路綜藝請了一朵「奇葩」拋出了一個「所有男人都是潛在強姦犯」的觀點引發熱議,同期某高校老師多年前的「師德問題」引爆了輿論。而此前的3月30日,「白銀連環殺人案」一審判決,兇手高承勇被判處死刑。甘肅白銀連環謀殺案最早的案件發生在1988年5月,最後一次是2002年2月,期間共有11名女性被姦殺。高承勇的辯護律師認為他的犯罪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包括反社會人格特徵、家庭破碎、生活工作受挫等。遇到這些問題的人千千萬萬,但成為強姦犯、殺手的人卻並不多。也有些罪犯,是成功人士,平時生活無憂。

根據美國國家失蹤兒童中心的數據,2011年美國註冊在冊的性犯罪者接近75萬。生活背景經歷差異巨大的人,都可能犯下重罪,用環境挫折顯然不足以解釋。1987年,Hazelwood 和Burgess將強姦犯區分為四類:確認權力、施加權力、展現憤怒和性虐興奮。四類強姦犯在動機、作案方式、作案行為方面均有所不同。這個理論廣為人知,聽上去也很有道理,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卻並不能有效區分強姦犯,解釋所有動機。那麼,暴力是天生的么?多年前有部電影叫《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對強姦犯的了解,也並不是「天生」如此簡單。

殺人、強姦都是暴力型犯罪,有些人認為:暴力罪犯(起碼部分)是天生的。實際上,嚴重暴力行為起碼有50%的因素可歸結到遺傳因素。被收養孩子的犯罪情況與親生父母的相關度遠高於收養父母。也有學者提出了存在所謂的「暴力基因」——攜帶單胺氧化酶A(MAOA)的低活躍基因型和鈣粘蛋白13(CDH13)基因的人更容易做出暴力行為。MAOA與多巴胺系統有關,而 CDH13與衝動行為的控制存在聯繫。通過研究895名芬蘭罪犯的基因,卡羅林斯卡醫學院Jari Tiihonen教授發現犯下嚴重暴力罪行的兇手更多地攜帶這類基因,而其他類型的犯罪則不攜帶這類基因。這兩種基因造成了芬蘭至少5-10%的嚴重暴力案件。

神經影像學的證據發現「Criminal Mind」與普通人的大腦可能真的有所差異。不同研究發現,反社會人格者在與道德決策有關的神經迴路有異常(包括內側前額葉、角回、杏仁核和後扣帶回)、戀童癖者與性喚起和性行為有關的腦區(丘腦、蒼白球和紋狀體)有異常激活、強姦犯神經系統中連接獎賞腦區與道德判斷腦區的大腦白質表現異常,這樣的神經異常可能使得性犯罪者對性刺激反應特彆強烈,同時也會做出錯誤的道德判斷。

由於暴力犯罪、性犯罪的罪犯存在認知扭曲、生理基礎(包括遺傳基礎、神經基礎),不少性罪犯會再次犯罪(包括強姦、暴力犯罪以及其他犯罪),也使得對此類罪犯的矯正並不容易。對性罪犯進行心理治療後,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雖有所降低,但並不明顯。暴力罪犯的激素水平與普通人有差異,比如,強姦犯體內與暴力衝動行為有關的睾丸素水平較高、而催產素水平較低。催產素一向被認為與人際關係、親社會行為有關。也有人提出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比如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CI)對神經系統進行干預從而對認知和行為進行校正,但是尚沒有證據顯示這種方法有效。

在男性性罪犯中,在犯罪後五年內,36%會再次犯罪,13.5%再次發生性犯罪,25.5%再次發生暴力犯罪(包括性犯罪)。根據對82項累犯研究,總計29450名性罪犯的元分析研究指出,有性怪癖(比如戀童癖、性虐傾向等)、反社會人格的罪犯最可能再次犯罪。由於再次犯罪存在可能,而且結果具有嚴重性,一些國家要求曾經有性犯罪記錄的人進行註冊登記,有些地方甚至會公開信息,以提高居民警惕。在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中,負責破案的部門叫「BAU」——行為分析科。他們的邏輯是可以通過兇案的蛛絲馬跡,以及「普適」的殺手特徵對兇手進行「心理側寫」,以便尋找確認兇手。實際上,連環殺手在智力、思維、記憶、語言使用上與常人無異。比較不同類型的性罪犯,兒童色情狂在自我報告中的社會讚許傾向較高,換句話說,他們更喜歡「裝好人」。這也使得這種「終身跟蹤」的制度確有其必要性。

來源:PsyCh Journal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研人員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里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科研人員提出一種單通道語音信號增強新方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