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華鱘瀕臨「絕後」!在環境變化、過度捕撈之外還有這些原因……

中華鱘瀕臨「絕後」!在環境變化、過度捕撈之外還有這些原因……

據報道,4月6日凌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浰源鎮山下村一養魚戶疑遭他人投毒,6個魚池養殖的1萬多條中華鱘一夜死光。巧合的是,去年4月15日下午同一地點也發生類似投毒案,當時致死2萬多條5萬多斤中華鱘。經調查,初定養魚戶養殖的中華鱘疑遭他人投毒死亡。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偵查。

此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將人們的視線再次聚焦到中華鱘身上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

養魚戶可以自由養殖中華鱘?

野生的中華鱘目前生存狀況如何?

「野生保護動物不允許私人養殖」

「不可能是中華鱘,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是不允許私人自由養殖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煥章研究員看了此新聞報道後,肯定地回復科技日報記者。據他推測,養殖戶所死亡的「中華鱘」應該屬於雜交鱘,這是由鰉魚和鱘魚雜交產生的魚種,主要分布於裏海、黑海、波羅的海、白海等海域,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被養殖戶廣泛養殖。

「對於養殖戶來說,如果真是養殖中華鱘,實在划不來。」 劉煥章進一步解釋道,「中華鱘成長周期慢,約需十年才達到性成熟,進入繁殖期。並且市面上根本就沒有苗種可養育,抗病能力又弱,投入和時間成本太高了。」

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中華鱘都是純野生?「為了保護該魚類,也通過人工繁殖方式延續後代。目前,我國進行中華鱘人工繁殖的單位有長江水產研究所等。但由於繁殖規模不大,很多技術難點尚未突破,人工繁殖情況不太樂觀。」劉煥章說。

被定性為極度瀕危動物

1834年,英國人Gray在珠江流域採集了世界上第一個中華鱘的標本,並用「中華」兩字命名。擁有「水中大熊貓」美稱的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在全世界20餘種鱘科魚類中分布緯度最低,體形最大,生長最快,為我國特有種。

「全世界的中華鱘總共有20多個種類。我國長江流域分布有三個種類,珠江流域有一種,黑龍江也有一種。不過現在幾乎都見不著。」

劉煥章說,「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在淡水中出生,在鹹水中生長,性成熟後洄遊到出生地再交配產卵。以前它們常在金沙江產卵,自從建了葛洲壩後,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加上長江捕撈過度,造成中華鱘的產卵面積逐年減少,目前種群數量極其稀少。」

「80年代,在珠江流域還能看到中華鱘,現在沒有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說,1996年2月,珠江流域發現中華鱘記錄,在珠江流域武宣二塘江段的河道整治炸礁中,一尾體重約250公斤的中華鱘被炸死,標本現存於廣西水產研究所。

1997年7月,西江梧州漁民誤捕一尾體重約230公斤的中華鱘,後被放生;2002年5月,西江梧州漁民誤捕一尾體重約5公斤的中華鱘,最後也被放生。2014年4月,李新輝所在研究所科研團隊使用EY60魚探儀探測到江流域梧州段長洲壩下游有疑似中華鱘回波信號。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現。

劉煥章說:「中華鱘很早以前就被定性為極度瀕危動物。」

拯救中華鱘亟需技術突破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華鱘野外繁殖的次數不僅是在減少,甚至是將完全不在野外繁殖,帶來的嚴重後果是此物種可能「絕後」。

如何拯救中華鱘的現狀呢?「要加大人工繁殖規模,突破繁殖技術難點。」據劉煥章介紹,中華鱘性成熟晚,在每年秋季繁殖,繁殖過程中對環境要求特別苛刻,現在人工繁殖存在很多技術難點。

他說,雖然已經有繁殖成功的先例,但整體繁殖技術仍不夠完善,特別是對中華鱘的生存環境不了解。「自然界生物的生長非常複雜,涉及到溫度、營養、光照等多因素。比如中華鱘生活在海里,人工繁殖是否同樣也在海水環境里進行呢?實驗證明是不需要的。」

「為什麼現在不見中華鱘在野外繁殖呢,其中的原因現在還不知道。」他建議,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對中華鱘在野生環境下,尤其是長江流域的棲息環境、成長行為作深入、詳細研究。「如果研究透徹,技術完善,對中華鱘的保護將具有突破性作用。」

前幾年,珠江肇慶段也試行放流中華鱘1000多尾,探尋中華鱘種群的恢復。可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涉及到經費等因素,目前暫沒有組織專門力量進行監測、回收數據。李新輝強調,必須加大力氣培養技術團隊,用項目帶動人才隊伍建設,才能有效支持生態文明建設。

「對長江流域捕撈的管控要加強。」劉煥章表示,保護中華鱘的最終目的是讓其能夠在野外生存、繁殖、成長。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要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這篇文章說透了
石油工程中的仿生技術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