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號稱淡泊名利的王寶貴先生,請問你的書法真的做到淡泊名利了嗎?

號稱淡泊名利的王寶貴先生,請問你的書法真的做到淡泊名利了嗎?

王寶貴,別署雨蒼,1950年11月生於開封市,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開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開封市文聯主席。

河南王寶貴先生淡泊名利,這是作為書法家的他,面對各類媒體的鏡頭都說的一句話,實際上,從其隸書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其隸書有一股純凈之氣,脫略人間煙火,靜靜地、不慌不忙地在紙上散步。

其書有魏碑的平齊切筆,似乎還有楷書的結體,有隸書的體態,但蠶頭燕尾這些隸書代表性筆法已經被他減得不能再減,整體觀其書散散落落如繁星點點,與當下書壇流行的「粗筆」、「滿筆」隸書拉開了距離,王寶貴先生的隸書作品做到了「不俗」,進一步看還有高雅,論個性也區別於常人,但是言其達非凡的藝術高度還不可妄下斷語。

王書用減法,刪減枝蔓,剩下的都是金枝玉葉,本來在藝術上並不是減法就沒有大的境界和風格,比如李叔同的書法,簡練之極的《平復帖》,董其昌的小字行草,楊凝式的《韭花帖》,八大的畫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做減法的參照系,但是,在藝術上,減法比加法難做,剪掉太多枝葉的樹,顯得有些光禿禿的,那麼留在樹上的枝葉就必須是精品,連樹榦都要展現出不泛常的美來,有筆墨處需要在極簡練的筆線中有細微的但又是極豐富的變化——在極簡中表現繁多。

減法書法還要靠無墨的空白「說話」、「表現」。空白多了,欣賞者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填補」感,會潛意識地去延伸你的筆墨,充實作品中的意境。這就是說,空凈美的書風往往帶給欣賞者一種另類的美,他可以舒展你的心胸,他不強塞給你什麼,而是互相置換欣賞。擅做「減法」者必悟從「空」處得「實」,從「無」處得「有」之法。古人言:「凡書要拙多於巧。」而我理解「拙」則是增加模糊性、不確定性,如此作品的微動力形式才豐富,氣息才活躍。

王寶貴書追求雅逸深境之不足還在於書中「巧」筆過多。「巧」過多,則甜、簡氣重,而入「拙」則可消俗氣。那麼空凈書加入拙筆(和意外筆)則筆線以及筆線組成的空間給人一種不預定感,人的審美感官隨筆線變化而置換出新的內容,而「新意」則是審美第一要義。

故自古以來人們總結出樸素的創作審美觀:書有拙乃佳。而王寶貴的書法的確有些過於精確而乏「拙」。這種簡凈空書風若想達到一個高境,對形式技法的高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但還有一點往往是被人所忽略的:那就是筆墨形式之間如果調配到最佳點,它就會產生一種「關係美」,或曰「關係力」,他的產生與人的潛在內心結構相通。

它的產生就標誌著點線組成了完美的框架,組成了優美的形式,一旦成功,其特殊意義在於:有筆墨處與無筆墨處都會散發著藝術之美。粗喻之:幾塊磁鐵雖然不挨邊,但互相都充斥著無形的或排斥或吸引的力量。書法亦如此。而編排這個形式密碼則不僅從筆墨中去找,還要注意與人的心理審美結構契合。

故,優美的成功的「減法」作品,會無處不充斥著神秘的、感人的、充滿力感的形式關係美,西人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即與此通。故此,簡凈書法必須找尋自己的個性「形式」,一旦創造出來,作品中散發出的意蘊大於實際筆墨的總和——這有些完型心理學的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現在很多人都在練書法,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行?
「館閣體」的出現,是書法史上清代官方倡導的一件盛世空前的大事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