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可執行恐怖:「.EXE」遊戲文化之源流

可執行恐怖:「.EXE」遊戲文化之源流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句話真是魯迅說的(但引用原文不太準確)

常在網上混,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接觸過「SCP基金會」的相關作品,這套由集體創作的世界觀,因其獵奇的設定而充滿魔性的魅力。那麼下面就讓我來介……對不起,跑題了。 就像「SCP基金會」是以2007年的一篇Creepypasta(都市傳說)為發端,遊戲圈子裡也有一個都市傳說起家的亞文化——「.EXE」。這個單詞我們每天都會見到,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想跑?我可是地上最快的索尼克

「.EXE」起源於2011年8月發布的一則Creepypasta,故事大意是這樣的:一位失蹤許久的朋友給「我」發來光碟和附信,信中聲稱自己被追殺,請求「我」把光碟破壞掉,不信邪的「我」非要親自玩一玩,竟發現光碟里是個混合了若干恐怖要素的改版索尼克,主角失落地玩完遊戲後,回頭看到一個流著血的索尼克布偶,卒。

在Creepypasta業界,幾乎每天都會有若干個這種故事誕生,算不上有多稀奇。2012年8月13日,一名叫「MY5TCrimson」的製作者發布了一個基於此故事的恐怖遊戲《Sonic.EXE》,轉年它便因為一個巧合而聞名全世界:著名美國老鐵PewDiePie上傳了這個遊戲的視頻,原本縮在小圈子裡的恐怖遊戲藉助網紅力量迅速傳遍了全球。

他還沒意識到這一瞬間發生了什麼

《Sonic.EXE》的流程高度忠實原文,遊戲在啟動的一瞬間,索尼克的眼白會變成黑色併流出鮮血,底下的製作商信息會從「SEGA 1991」變成「SEGA 666」。這個改版遊戲使用了修改過的《地球冒險》(Mother)和《風之克羅諾亞2》的BGM,並加入了《最終幻想6》里魔導士傑夫卡代表性的低音質奸笑。

遊戲一開始還算正常,直到流程推進到屏幕掛滿屍體時,整個遊戲里基本上只剩紅黑兩色,忍著噁心玩到最後,遊戲會突然迸發巨響,並跳出嘴部像柴郡貓一樣裂開、雙眼淌血的改版索尼克大臉,配上一句極具威壓感的「I"M A GOD.」,並留下了一個恐怖的訊息:還想玩第二輪嗎?

同年,Creepypasta的原作者JC-the-Hyena在論壇上發布了一篇長文來解釋《Sonic.EXE》的設定。它不是惡魔,也不是神,是一個從虛空中創造出來的生物,並喜歡上了「索尼克」這個遊戲系列。

這個生物想要玩具,但又不能離開自己的位面去抓人,只好化身成一個電子遊戲寄居在刻錄盤中,當人類安裝這個遊戲時,電腦就被這個邪惡生物完全控制了。它深知人類心中的黑暗面藏匿於何處,就把遊戲流程設計得恐怖黑暗卻引人入勝,當遊戲通關時它會從屏幕中鑽出,把受害者的靈魂拉向自己的世界。

紅色殺老師是我能找到的、最不嚇人的示意圖了

雖然受害者遺留在現世的肉體看起來就像是自殺,但這個寄居在遊戲里的生物通常不殺人。它只會把受害者的靈魂塞進「索尼克」世界觀下某個角色的身體里,並持續反覆地在遊戲世界裡折磨他們。當它玩厭了某個靈魂,嘴巴就會變成黑洞將受害者吸收,世上便彷彿沒有存在過這個人。

隨著這個遊戲的傳播,人們將這個生物稱為「Sonic.EXE」,它覺得這名字還不錯,有時還會簡稱自己為「EXE」。它誕生於另一個世界,並不喜歡現實世界的神或惡魔,標題畫面的「SEGA 666」和名句「I"M A GOD.」都是對現世的一種刻意褻瀆。

2014年,MY5TCrimson又發布了《Sonic.EXE》的續篇《Sally.EXE》,這一作的開發水平比前作精良了許多,在遊戲開始階段就耍了個小把戲——假裝藍屏。在這一代里,Sonic.EXE厭倦了直接追殺,而選擇將Amy、Cream和Sally這3名女主角扔進特製的處刑場里,看著她們送死。

說起Sally還有點花邊新聞。她來自SEGA授權美國Archie Comics出版的「索尼克」漫畫,和索尼克有不少曖昧戲,但因為是派生作品,漫畫版的角色從未被記入世界觀正史,正史里索尼克的戀人另有其人。《Sally.EXE》結局的最後一幕是Sonic.EXE和雙眼被線縫住的Sally接吻,這樣一看這小遊戲可能還有那麼一點黨爭的味道……

「我全都要」

畢竟是網紅玩過的遊戲,Sonic.EXE的同人創作那可是多了去了。大多數創作都在強化驚悚層面,比著誰的噪音大,插圖噁心,好在其中還是有一些良心作者——針對初代中Sonic.EXE提出的「第二回合」,有人製作了一個王道正統向、打敗了Sonic.EXE的「Round2.EXE」,還有人以自己的理解製作了一款長流程遊戲《Sonic.EXE: Nightmare Beginning》。玩家在這個遊戲里操作的是索尼克,如果通過非常艱難的條件擊敗了Sonic.EXE,就能達成逃脫噩夢世界的完美結局,本作的恐怖度大幅削減,只是象徵性地意思一下。


下一個就是你

全世界人類都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好的學不會,壞的一出溜。

《Sonic.EXE》的完整流程不過幾分鐘,不過其中很多要素具有簡單易懂的可複製性,它火起來後,很多模仿品隨之誕生,許多老遊戲都有了對應的「EXE版」。這些仿品的宗旨非常統一,就是瞄準那些可愛、充滿童趣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Pacman.EXE》《Aladin.EXE》《Kirby.EXE》。後來這些人已經不滿足於改造遊戲,甚至還搞出了《Micky.EXE》這種有可能被寄律師函的東西。

好吧,你不是……

這些作品的流程幾乎都完整照搬原典,玩家在魔改過的橫版關卡中操作配角被主角追殺,時不時會有花屏和電流聲干擾一下屏幕,並且流程最後一定會出現那個經典場面:伴隨著奸笑聲,屏幕上出現一張紅色眼球、裂開大嘴的主角大臉,配上血紅色的大字「I"M A GOD.」。

隨著「.EXE」文化逐漸發展起來,愛好者們模模糊糊地分成了咋呼派和炫技派兩種。咋呼派集中強化了恐怖的部分,把奸笑聲替換成更刺耳的巨響,把跳出來的臉畫得更真實更噁心。這種搞法說實話是有些無聊,做出來的應該叫心臟病遊戲而非恐怖遊戲。比如說《Google.EXE》,嚇人的方式就是把Creepypasta里幾個比較知名的恐怖圖片挨個放一遍,看多了就沒感覺了。

這個可能比《Sonic.EXE》還有名

炫技派看中了《Sally.EXE》一開始的假藍屏和原作者的世界觀,試圖用Meta要素帶來恐怖,比如《Rainbow.EXE》就是一款其中的佳作。它偽裝成一個普通程序,在安裝過程中的在線更新步驟,混入了本不應該下載的《Sonic.EXE》——Sonic.EXE因為玩厭了自己的世界,便入侵了這款「彩虹小馬」世界觀的遊戲,向裡面的角色Rainbow Dash揭發了「她只是一段程序」的真相,而後將其污染成和自己一樣的".EXE"生物,成為自己製造玩具的使者。

Rainbow獲得力量後強行切斷來自Sonic.EXE的聯結,決定對世界復仇,她復仇的方法是殺害並改造所有小馬朋友,成為自己的同族。遊戲流程的最後耍了個小技巧:Rainbow一拳打爆了屏幕,關閉遊戲後Windows桌面會被改成恐怖圖片,在桌面上生成若干.txt文件來「」Rainbow.EXE已經掌握了你的一切,下一個復仇對象就是你。

Rainbow Dash和Sonic.EXE的交流

事到如今,「.EXE」已經脫離了它原本的意義,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網路文化。可能有人認為這種摧毀童年的二次創作,有點像遊戲界的「邪典視頻事件」,其實不然,外國小朋友們基本都是正兒八經在遊戲機上玩這些全年齡遊戲的,很難在電腦上誤觸。當然了,有些中二少年自己要去碰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


被詛咒的遊戲

和後來「.EXE」文化的發揚光大相反的是,JC-the-Hyena創作的那段故事待遇並不算很好。2014年,這段故事在CreepypastaWiki上被刪除,理由是陳詞濫調、質量不高,為此他還發了一段相當長的牢騷,看完那段話給人的感覺是,英文髒話原來也是挺多樣化的……

JC-the-Hyena的遭遇倒也不算冤枉,《Sonic.EXE》火起來之前,類似的故事甚至派生作品已經多得是了,其中關於「精靈寶可夢」的Creepypasta早就成為了一個體系,只是還沒有「.EXE」這種統一稱呼,講的也都是卡帶被詛咒,而不是被刻在光碟里的.exe文件。

寶可夢恐怖版《Lost Silver》的誕生事件早於《Sonic.EXE》

JC-the-Hyena的故事中提到Sonic.EXE有侵蝕現實的能力,這一設定除了取自Creepypasta外,可能還參考了NDS上的「七日死遊戲」(ナナシノゲエム)系列。

在「七日死」系列中,主角玩了一個7天不通關就會死的遊戲。遊戲分為現實和遊戲兩部分:現實中要躲避幽靈追殺,被追上之後屏幕會閃現一張幽靈的大臉嚇唬你;遊戲世界原本是非常和諧的8位機RPG畫風,隨著流程推進,會出現很多類似Bug的花屏爆音,中後期連遊戲UI也會發生恐怖的變化——這樣一來我們就找到了「.EXE」系列遊戲非常喜歡採用的雪花點、藍屏甚至擬病毒表現的創意來源。

《Sonic.EXE》雖然取材於日本遊戲,甚至被懷疑抄襲自日本遊戲,但日本人了解它反倒慢了全世界一拍。根據Niconico百科的說法,直到2015年Lattice在Niconico做了《Sonic.EXE》的實況之後,這個恐怖遊戲體系才算正式被日本人所知,並且在玩家間獲得了「被詛咒的遊戲」這個別稱。

這樣的畫面對很多人來講足以成為心理陰影

日本民間恐怖遊戲是有一個自己的圈子的,他們比較喜歡搞封閉式的精神壓迫,而非歐美那種簡單粗暴的「Jump Scare」(突然驚嚇),遊戲形式也集中於RPG,而非橫版過關,直到日本「.EXE」第一人StarIsland出現之前,這類恐怖遊戲都沒有掀起太大波瀾。

嚴格來說,StarIsland製作「.EXE」實況比Lattice還要早,在2014年就做過《Yoshi.EXE》的實況,後來又開發了東西結合的自製作品《Childen.EXE》。雖然遊戲叫這個名字,實際和歐美方面以橫版過關為主的「.EXE」系作品完全不同,形式上仍然是用《RPG Maker》製作的恐怖解謎遊戲。主線流程是5個小孩莫名闖入了一個異世界,幫助一個叫「雪子」的幽靈在成堆的寶箱中找到咖喱——這其實是個無厘頭的故事。

《Childen.EXE》的主線流程中數次插入了「.EXE」式的「Jump Scare」,還特地設置了一個「Error結局」:進入某條支線後,屏幕會定格成一張慘白的鬼臉,只能強制關閉進程,很明顯是有意地在《RPG Maker》作品中插入這些要素以表致敬。

轉年,StarIsland推出了《Destiny.EXE》,這款遊戲大幅更新了設定,講小朋友們莫名其妙地被惡魔抓進異空間,需要集齊7顆寶珠才能脫離。相比《Childen.EXE》,這一作的製作水平明顯高了很多,變態程度也提升了許多。

短短不到1小時的流程里設置了若干個「Bad Ending」,其中「呪われた子」這個結局暗示,抓走孩子們的惡魔做的事和Sonic.EXE很相似,主角渡邊秀被它改造成「.EXE」,試圖支配這個世界。根據原作者的說明,9歲小學生高山多香子因為答錯數學題被4個壯漢搞到懷孕,這個結局險些就被設計成「True Ending」——美國人要是做這種支線,怕是分分鐘要被FBI敲門哦。

其實他的兩代遊戲里都有這個結局

隨後StarIsland又開發了兩款續作。第三作是《Nightmare.EXE》,主角眾再次被惡魔抓進噩夢,從製作技術和遊戲長度上都有了長足進步,交待了更多世界觀真相,也加入了更多更變態的「Bad Ending」。再後來開發的第四作《Beginning.EXE》,重點是為預計於2019年推出的系列最終作《Memory.EXE》打個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tarIsland自己上傳了《Childen.EXE》《Destiny.EXE》和《Nightmare.EXE》這3部作品的實況動畫,根據預告,《Memory.EXE》可以有選擇性地關閉作品中的恐怖和色情要素,安全地享受故事情節。雖然是個很親切的設定,可去掉了恐怖要素還算什麼「.EXE」呢?

《Sonic.EXE》火起來之後,還有不少日本人著手「.EXE」系作品的開發,比如基於「東方」系列開發的《TOUHOU.exe》,不過和StarIsland的系列作比起來實在談不上成規模。在這些零零散散的單發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只有一款作品。


UnderEXE

當提起任天堂有多腹黑的時候,人們往往忘不了「Mother」系列,它在歐美愛好者中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影響了很多人的一生——比如《傳說之下》(Undertale)的開發者Toby。

《傳說之下》的很多橋段看起來就像是把「Mother」的精神獵奇和「.EXE」文化的咋呼結合在一起的產物,比如走和平路線時的假Bug,或是走屠殺路線時的恐怖演出。實際上《傳說之下》也成了「.EXE」作者的一個嶄新的素材庫,比如《HelpTale》的作者就曾經製作過「星之卡比」主題的《DreamLand.EXE》。

雖然《傳說之下》原作有些地方就挺恐怖的了……

也有一部分不排斥海外遊戲的日本人,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影響,他們中有人既了解「.EXE」文化,又具有獨立製作能力。他們的作品成了我去挖掘「.EXE」文化源流的起因之一——雖然之前見過零零散散的「.EXE」,我從未想過將其當作一個研究課題來看待,直到因巧合玩了《けものフレンズ.EXE》——這裡的「けものフレンズ」,就是去年在日本紅極一時的動畫《獸娘動物園》。

和大多數「.EXE」一樣,遊戲一開始的流程簡直不能更加歡樂祥和,可一切都在主角得到手槍後改變了。遊戲界面被血染紅,路上故意設置了大量不可跳過的擋路小動物,為了過關你就不得不射殺它們。

隨著流程推進,主角殺害的已經不僅是動物了,原作中出現的獸娘們也會伴隨著凄厲的慘叫被殺害,即使如此,在遊戲最後,原作里的主角藪貓仍然原諒了遊戲主角。玩家選擇和她握手重新成為朋友後,她會告訴你,如果我們還是朋友,就立刻刪掉這個遊戲,永遠不要再啟動。

如果我們選擇背叛和藪貓的約定,再次啟動這個遊戲,主角的名字會從「???」變成「Human」,一步步重複之前的殺戮。遊戲會嘲笑人類,說人類喜歡動物是因為想要利用動物的皮毛和血肉,或囚禁起來當作娛樂寵物。遭遇每個獸娘時遊戲又會講述她們如何被人類殘害至滅絕。直到你打敗世界的「神」,把整個世界破壞掉,遊戲最終強制關閉。

大家熟悉的……

和「神」的戰鬥顯然是作者精心設計過的,每死一次主角都會變強,直到你有能力去擊敗「神」。這個過程可能需要重複數十次,沒有一定耐心玩家是不可能打敗「神」的。而在打敗「神」、遊戲提示世界被破壞後,如果再反覆數次啟動遊戲,系統會問玩家是否想把世界倒轉回一切從未發生之前。

重啟的世界裡沒有槍,主角的名字從「Human」變成了「You」,又回到了和藪貓做約定的地方。她會告訴我們,當你選擇握手交朋友的那一刻,這個遊戲世界就成了封閉的貓箱,你應當相信箱中是你和你的朋友們一起快樂生活的場景。

如果再次打開遊戲,我們就會看到主角拿槍殺害朋友的場面,隨即屏幕轉成一張經典的「.EXE」臉——遊戲早就預料到了你會重新打開,高聲嘲笑著「背棄信義、不把一切破壞殆盡決不罷休」就是人類的本質,而你正是這種最棒又最爛的人類。此後無論多少次啟動遊戲,你都只會看到一個畫面,告訴你:「沒救了,滾吧。」

可以說,這位作者把「.EXE」系的Jump Scare恐怖和《傳說之下》的誘惑式道德綁架玩到了極致——在之前的流程中,玩家能操縱主角拿槍殺害朋友,能一直被惡意驚嚇而不退縮,而且能堅持打完重複半個多小時的無聊戰鬥,那麼在這種對遊戲的強烈執念下,玩家怎麼可能遵守「不開箱」的約定?

很多人認為,這個遊戲即使去掉那張驚悚臉,也能達到嘲諷人類本質的效果,好好做《傳說之下》的跟風作不就得了,可我認為,這個作品更應該歸類為「.EXE」系,只是加入了一點「傳說之下」風的演出而已。相比於那些單純為了嚇人而嚇人的「.EXE」和越做越沒有「.EXE」樣的StarIsland系列,本作絕對是近年難得融合了東西方恐怖的佳作,絕對值得推薦給心理承受能力好的網友們嘗試一下。

……

[h3]後記

「.EXE」是我考證過的為數不多還活著的遊戲文化,相關資料大多來自英文論壇,語言水平有限,可能有些地方有錯漏,請讀者朋友們多多海涵。

在如今已知的情報中,除了StarIsland緩慢開發中的續作,萬惡之源MY5TCrimson也沒有離開這個圈子,正在製作預計於今年公開的新作《Shrouded》,看起來似乎回歸了傳統的日式恐怖解謎,從這個作者表現出的技術來看,還是挺值得期待的。

《Shrouded》

最後嚴肅地建議各位讀者,不要沒事去檢索一些本文中出現的關鍵詞——美國佬搞的那套「Jump Scare」,任你膽子再大也要嚇一激靈。也希望各位讀者遵守愛好者之間默認的規矩,不要把「.EXE」文化散播給不知情的小朋友和接受能力差的人類。亞文化圈子搞得太大的後果,大家最近也看了不少不是?

關注觸樂,隨時查看更多有趣遊戲內容,或關注觸樂微信(chuappgam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觸樂 的精彩文章:

觸樂夜話:《堡壘之夜》在國外「靜悄悄」火了
周末玩什麼:《超級機器人大戰X》有點像4月新番,突出一個文藝復興

TAG: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