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拔罐真能祛濕嗎?要知道這7種癥狀怎麼回事,三招教你輕鬆祛濕!

拔罐真能祛濕嗎?要知道這7種癥狀怎麼回事,三招教你輕鬆祛濕!

拔罐是中醫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俗話說「針灸拔罐,病好一半」。

說到「拔罐」,很多人都知道是將竹罐、玻璃罐等用火來吸附在皮膚上。那麼,拔罐都有哪些作用呢?真的能祛濕嗎?

從中醫角度來看,拔罐屬於瀉法,瀉多了既傷皮膚、肌肉,又傷體內正氣。所以,拔罐更適合身體強壯的人,體質弱、陽虛的人就最好不要做。

拔罐,能把身體中的濕氣、寒氣透過皮膚進行向外滲透,在這滲透過程中能夠排出這些濕氣、邪氣、毒素,從而讓人精神百倍。

但體質好的人做個兩三次也就可以了,絕對不宜多做,否則會傷正氣。

另外,有些人的皮膚較嬌嫩也不合適拔罐;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以及孕婦、婦女經期、過飽、過飢、醉酒時都不適宜拔罐。


拔罐後,皮膚處於一種被「傷害」的狀態,通過不同狀態可判斷身體情況。

1,皮膚呈紫色

若拔罐部位出現紫色或者是黑紫色,說明患者的體內的血液循環出現了問題。

用中醫都說法就是體內淤血,可選擇活血化瘀食物多吃一些。

若皮膚髮紫,同時還伴隨著斑塊,說明患有寒濕之症。

2,皮膚呈鮮紅色

拔罐後,若皮膚變成了鮮紅色,說明體內是內熱,飲食上可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若皮膚髮紅,而是色澤暗淡,仍舊是內熱癥狀,說明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身體中出現了血枯而導致血液運行不暢的癥狀。這種狀況一般是患有了血脂高等的疾病。

3,皮膚呈灰白色

若拔罐部位發白或沒有顏色改變,說明患者體內的寒氣比較重,導致身體出現了虛寒的癥狀。

4,罐內壁出現水

說明身體的一些部位有濕氣,可選用一些祛濕的食物進行食療調養。

5,皮膚出現水泡

這是由於體內的濕氣過重導致的現象,建議就醫後,選用祛濕藥物調養。

6,皮膚出現褶皺

由於體內被風邪入侵,常見在冬春季,最好應該立即接受治療,避免並且加重導致患上皮膚疾病。

7,皮膚呈丹砂紅點

丹砂紅點,指在拔罐後,皮膚中出現了皮紋,而罐印中則出現了丹砂紅點,這是由於患者體內濕氣過重造成的。


通過拔罐能反應身體狀況,但拔罐有些注意:

1,拔罐後不可立即洗澡。

拔罐後,皮膚處於一種被「傷害」的狀態,敏感脆弱,此時洗澡非常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等,建議等上兩三個小時。

2,拔罐時應注意保暖,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

3,肚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破損處、靜脈曲張部位、瘢痕處,乳頭、骨頭突出處均不宜拔。拔罐舊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別拔。

4,拔罐後不慎起皰,應及時塗燙傷膏,或去醫院處理。

拔罐有祛濕作用,但不能根治。祛濕方法還有很多,下面介紹3種,濕氣重的你可以嘗試一下。


一:喝祛濕茶

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沒有時間去做些祛濕粥,可以將那些具有祛濕作用的食物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製成茶飲,比如復方茶蒲公英馬蜂菜茶。

此茶方由茯苓、薏苡仁、赤小豆、芡實、砂仁、山藥、馬蜂菜、蒲公英、桔梗、梔子、甘草、綠豆、葛根、黑豆、百合、乾薑、冬瓜皮、木瓜、淡竹葉、陳皮、荷葉、人蔘、金銀花、菊花、紫蘇葉等20多中藥製成。

赤小豆,《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茯苓,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性溫,味辛,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

蒲公英,《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蒲公英用來治濕是最為適宜的,蒲公英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

梔子,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涼血止血、散瘀。

山藥,《本草綱目》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癱涎、潤毛皮」。山藥雖然沒有直接除濕的效果,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濕氣排出。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乾薑,長於溫中回陽,為脾陽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葯。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綠豆,綠豆有健脾、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於排毒、消腫。

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冬瓜皮,性寒甘,入肺、大腸、小腸、膀胱經,具有潤肺生津、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等養生功效。

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葯。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

馬蜂菜,又稱為馬齒莧,《本草綱目》:"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腸滑眙,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馬齒莧食用價值非常高,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等功效。它還含有大量的鉀鹽,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

陳皮,中醫認為,其性味辛、苦、溫,入脾、肺經;有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之功,平時在飲食上適當加入陳皮有很好健脾和胃功效。


二:灸穴位

中醫方面認為,艾灸具有很好的補陽祛濕的作用。在正確的穴位中進行艾灸,能有效的去除身體之中的濕邪。

1,豐隆穴

位於小腿前外側,也就是在外腳踝肩部上面大約八寸的位置。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祛濕的穴位,每天食用艾灸條進行艾灸大約15分鐘左右,能夠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對於身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解溪穴

位於祖輩和消退交界的位置中,橫紋中間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

這個穴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最好能夠每天進行艾灸十五分鐘左右。

3,隱白穴

位於腳上大腳趾末節的內側,距離腳趾甲的距離大約是0.1寸左右。

隱白穴是脾的重要穴道之一,和身體之中的小虎功能密不可分。則個時候可以在隱白穴中進行艾灸,用艾條大約5-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能夠起到很好的祛濕的作用。


三:泡腳祛濕

俗話說「寒從腳起」;據中醫「冬病夏治」的觀念,夏天能堅持每天泡腳,不僅能祛濕,還能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泡腳時,放些中藥成分有養生功效。

1,放米酒

適量米酒倒入泡腳的熱水,可刺激皮膚出汗以排出體內的酸性物質,有緩解疲乏的功效。

2,放白醋

直接在泡腳水中加入適量白醋,增加皮膚彈性,使皮膚變得光滑;

還可以祛除風濕,改善畏寒怕冷等人體不適癥狀;可殺菌抗菌,有助消除黴菌、腳癬、皮膚病。

提示:泡腳水溫不宜過高(35℃~45℃左右即可),時間不宜過長(15~20分鐘左右即可),最好在晚間21~22時這個時間段泡腳,並避免用涼水泡。

本文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根號十九 的精彩文章:

提醒:45歲後的人,血脂高不高,看這「三處」就知道,別忽視!
玉米須泡水喝,有4大功效,記住「一個搭配」,功效翻倍!

TAG:根號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