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史上最牢騷的一首詞,空留遺憾與愁緒

中國史上最牢騷的一首詞,空留遺憾與愁緒

詩詞生來便帶有「歌以詠志」的屬性,因而抒懷抒情便成為詩詞的核心用途。屈原之《離騷》、魏晉之風骨、乃至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大多都是表達情感、抒發懷抱之作。

大多文人落寞之時多有感慨之語,便會借詩詞賦之。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杜甫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以及蘇東坡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秦觀的「郴江幸自饒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等等。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有不平,不吐不快之語。說過分點,便是「從來詩賦牢騷語」!

中國史上最牢騷的一首詞,空留遺憾與愁緒

以「牢騷」形容詩句確實有辱斯文了,但有這麼一首宋詞卻實實在在是一首「牢騷之語」,可以說是史上最牢騷的宋詞。便是北宋詞人孫洙所作的這首《菩薩蠻》:

菩薩蠻

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

回頭凝望處,那更廉纖雨。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

要理解這首詞的牢騷之處,首先要了解其作詞的背景:據說孫洙任職翰林學士,專為朝廷起草詔書。某一天晚上,孫洙正在朋友家參加酒宴,當時正沉迷於一個歌姬的琵琶曲中,興頭之上很不願意離開。但又迫於皇命,宮內宦人催的緊,只得離席去翰林院。完成詔書的起草工作後,孫洙寫下了這首牢騷詞,以表遺憾。

中國史上最牢騷的一首詞,空留遺憾與愁緒

了解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便不難理解其意。且看孫洙的牢騷語:「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古代皇城夜晚每過一更便敲一通鼓。還差三通鼓便是離天亮還有三更呢,又何必急著死命地催人走呢?可見孫洙流連不舍,抱怨皇命不近人情。可是皇命難違,只得「上馬苦匆匆」,雖已上馬,卻依然回味著「琵琶曲未終」。留戀遺憾之情、抱怨之意盡皆溢於言表!

下闋更進一步描繪這種留戀不舍之情:「回頭凝望處,那更廉纖雨」,人在馬上,心卻還在酒宴上,回頭凝望,怎奈被濛濛細雨遮住雙眼,以景語說情,頗有蘊藉之愁緒。而末句「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中「玉堂」即指翰林院,人人歆羨的高官,而孫洙卻是坐在「玉堂」難挨長夜漫漫,迴環之間,更見遺憾與愁緒。

中國史上最牢騷的一首詞,空留遺憾與愁緒

這首詞,於表達情感頗有佳處,但所抒發的情感卻著實令人為詞人汗顏。蘇東坡、李白、辛棄疾之屬意欲報效國家而不得方才抒發苦悶,說些「牢騷之語」,但這位孫洙身居翰林學士之職,面對起草詔書的大事,卻留戀酒宴琵琶,抱怨皇命,寫詞發牢騷,實在是不敢恭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泰山上刻了兩個字,日本遊客不知,郭沫若一語點開
為什麼孫權稱帝後封父不封兄?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TAG: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