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有的國家選擇小城市當首都?

為什麼有的國家選擇小城市當首都?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481-小城市首都




作者:霞帔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首都

,在現代政治定義上,通常是

指中央政府所在地的

政治中心

。但在政權更迭的歷史上,佔領

經濟中心

就意味著

控制了政治權利

,因此

大部分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往往是

重合

的,如

英國

倫敦和

法國

巴黎。



英國倫敦國會大廈




經濟和政治的

雙重中心

通常能使得首都城市獲得快速的發展,這樣的城市很容易發展成「

首位城市

」。如

法國巴黎

截止2016年的1100萬人口數量是第二大城市馬賽163萬的

6倍

泰國首都曼谷

與第二大城市清邁的人口數量差距更是達到了8倍。




還有比法國更典型的么



然而有些國家,卻在

竭力避免

首都的

首位城市效應

,甚至不惜將首都從大城市遷出。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看看那些不是大城市的首都。




 




美利堅




美國

是有小城市首都國家的代表。




截至2016年,

華盛頓

市區面積177平方公里,人口為

68.1萬

。而作為美國第一大城市的

紐約

都市圈,總人口在2014年以前就已經

超過了2000萬

。紐約還坐擁

聯合國總部

,在外交網路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為何最終卻沒有成為首都呢?




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故事還要從

美國建國

的時代說起。




美國自

1776年

在費城簽署

《獨立宣言》

以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

並沒有設立中央聯邦政府

,首都也就沒有設定的必要。隨著

1789年

聯邦政府

正式成立,首都的確定才被提上了議程。




起草委員會向國會提交獨立宣言的文件




此時,美國僅有

230萬平方公里

的土地,相當於兩個內蒙古,人口更是稀少。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的新生國家裡,南北兩方就已經對首都選址持有了不同的意見。




此時歐洲列強仍虎視眈眈


北美新生政權內部尚有分歧




北方議員主張將首都定為

紐約

,或是獨立宣言的簽署地

費城

,這兩個城市也是十年內國會舉行次數最多的地方,有作為首都的正當性。而南方議員卻

堅持將首都設置在南方

。但是當時的南方經濟以種植業為主,

城市化還沒有展開,並沒有可以作為首都的

大城市。




然而

南方人在獨立戰爭中貢獻良多

,南方主打的第一產業也是當時美國最重要的創匯手段,南方人的意見是北方精英不能輕易忽略的。更何況在當時剛剛獨立的情勢下,要是不照顧南方人的情緒,他們的親英情緒

很可能直接導致新生美國的分裂。




相比北部這些美國名城


東海岸南部州的城市


名氣和規模都小得多




為了解決首都選址的問題,南北雙方各自讓步,最終決定在

南北方之間的過渡地帶規劃一個新城市

作為首都。




美國的三位開國元勛之一,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者

托馬斯·傑斐遜

,美國憲法之父、第四任總統

詹姆斯·麥迪遜

以及第一任財政部長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在一次晚餐中初步規劃為面積約259km2的一個菱形區域。




由「國父」

華盛頓

最終將具體位置敲定在南北方的分界線

波托馬克河畔

,並為紀念哥倫布(Columbus)而將其命名為「

哥倫比亞

」(Columbia)。




波托馬克河畔的華盛頓DC




華盛頓逝世後,為紀念這位美國首任總統,國會才決定將城市命名為

華盛頓市




除了政治上的博弈之外,美國首都選擇重新規劃一個城市,也有其

軍事上的考慮




雖然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合法地取得了獨立權,但這個新興國家仍然忌憚大西洋對岸曾經的宗主國

英國強大的海軍

震懾,若是將首都定在如紐約這樣的

港口城市

,美國人必須時刻提防著不列顛人的捲土重來。




雖然打贏了英軍但是還是害怕呀


圖為英國將軍查理斯於約克鎮投降




在之後的戰爭中


當時的白宮確實也被燒了




而且儘管我們認為華盛頓是一個小城市,但這只是相對於其國內的紐約、洛杉磯,或是其他國家的首都如北京、東京而言。

華盛頓

在如今的美國國內至少也能算上一個「

二線城市

」,擁有排名前二十的總人口和

全美最高的人均收入

。可以說,除去政治中心的地位,首都還是一個美國人民喜愛的宜居城市。




 


大洋洲和南美地區




同為英國殖民地的

澳大利亞

,在美國獨立後的

1788年

才第一次升起英國的國旗,而正式取得

獨立地位

則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

20世紀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第一部憲法正式生效,一個合適的首都亟需人們確定。




英國能隔這麼遠統治澳大利亞


主要也是因為澳洲


人口少而分散,且海軍弱小




當時的澳大利亞擁有兩個可以被選定為首都的大城市,分別是屬於新南威爾士州的

悉尼

和維多利亞州的

墨爾本

。然而兩個州為了爭奪首都僵持不下,近十年的討論也沒有得到定論。




可選擇範圍其實也不大




最終,聯邦政府決定,在

距悉尼238公里

,距

墨爾本507公里

空地

,也就是如今的

堪培拉市

,新建一個能夠作為首都的城市。1912年,聯邦政府舉行了一次

城市設計大賽

,來自美國的設計師

格里芬

的作品從137個版本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首都建設的模板。




沃爾特·伯利格里芬




新城市的取名「

堪培拉

」源自澳大利亞土著語,意為「

匯合之地

」,也正與其首都的身份吻合。




還真是「匯合之地」




無論是華盛頓還是堪培拉,重新規划出一個新城市作為首都的方案,至少能使這個城市在

城市環境建設方面受益匪淺




華盛頓和堪培拉都是以首都目的來建設城市的,不約而同地選擇了

巴洛克式

的城市設計,加上沒有引入工業產業,注重城市綠地建設,因此都被譽為「

花園城市

」的典範。




堪培拉是一座空蕩蕩的城市


中央大道周邊


就是全部的政治建築景點了




不過作為政治中心,城市規劃也必須

讓位於其政治職能

,因此容易忽略其城市的其他基本職能。

華盛頓

更是由於其基於馬車行駛規劃的交通被視為

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




但或許這也是城市能更好行使其政治職能的另一種方式。




而同為國土面積巨大國家的

巴西

,新首都卻不同於華盛頓和堪培拉僅僅滿足於首都功能。1960年巴西將首都從沿海的發達城市

里約熱內盧

前往內陸高原地區的

巴西利亞

,其目的就是希望能發揮首都的

聚集效應

,從而

帶動內陸經濟的發展




巴西很巨大


燈光卻並不多




在巴西歷史上,歷史名城

薩爾瓦多

和大城市

里約

都曾作為其首都,但自1822年巴西脫離葡萄牙取得獨立之後,許多有識之士都主張在巴西中央高地規劃一座新城作為首都,其中既有

經濟方面

的考慮,更有避免受來自海上侵犯的

國防要求




然而在各股政治力量的較量中,遷都的計劃長期擱淺。




葡萄牙人雖然在南美打下了大大的國土


但是主要城市和人口基本還是在沿海




20世紀40年代

,地理上避開「二戰」烽火的南美諸國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發展主義

」也在巴西確定了經濟理論的主流思想地位。




發展主義觀點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固然有所不同,但通過建立

經濟增長極

,能十分有利於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巴西的經濟重心顯然全部

集中於沿海地區

,要發展內陸經濟民生就必須

設法在內陸人工建設一座大城市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


由於巨大的地盾


巴西沿海城市密集與狹窄的沿海地帶


很難向內陸輻射




1955年

年底,高舉「發展主義旗幟」的

庫比契克

當選巴西總統,重申了遷都的必要性,並組建了「遷都委員會」,僅

耗時不到四年

,就在巴西高原拔地而起了一座新首都。




這座新首都在政治上很好地履行了從里約承接來的基本職能,在文化上則憑藉創造性的城市規劃和精美的城市建築成為了世界上最年輕的「

人類文化遺產

」。




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巴西利亞在

經濟上的成就

:巴西內陸經濟被帶動起來,形成以農牧業、採礦業為主要產業的中部經濟區,實現了

國家發展中心向內陸轉移

的目標。




這就是巴西利亞


一座人工首都




這樣人工規劃的首都也有其問題。儘管政治中心的存在有力地提振了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經濟,但同時也付出了

運輸成本高、人員流動不便利的代價




但首都的選擇,往往還是以政治目的為主導,經濟因素常被放在次要的地位,這些代價也有償付的意義。




 




其他地區的小首都




除此之外,相似的例子還有

加拿大、印度和緬甸等




加拿大由於要權衡英語區和法語區的利益,而定都

渥太華

;印度則是在獨立後在原首都德里附近新建

新德里

,以避免幾個大城市產業過分集中和城市職能的過分疊加;緬甸於2005年將首都從

仰光

遷至

內比都

,傳言稱是為了防止美國的襲擊,也有人認為是緬甸希望加強對全國的控制。

非洲

亦有國家正在制定重新定都計劃。




緊挨魁北克省(法語區)的渥太華




總之,

政治因素

,往往是選擇首都的首要考慮因素。




再次縱觀這些奇怪的首都,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拒絕將首都設置在國內第一大城市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

非歐洲國家

。在殖民時代的世界版圖裡,它們是相對於

歐洲核心地位的邊緣地區

。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正是這些國家

打破以歐洲為核心

的世界體系的手段。





各大殖民帝國在20世紀初的版圖


蘇聯可以視為俄國的變相殖民地




這些國家通常是殖民時期

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得到發展的大城市往往也是由於在殖民時期扮演「

殖民首都

」從而與宗主國連接而獲得的發展。當這些國家取得獨立後,這類大城市仍是與核心地區直接相連的港口,是

「邊緣化」的產物

,很可能會像「排水口」一樣吸走邊緣地區的財富。




新首都的建立,意味著這些年輕的獨立國家能夠藉此

動員一片新領土

,從而有能力在世界經濟中自主競爭。






參考文獻:


[1] 周定國. 澳大利亞國名及首都名稱的由來[J]. 地理教學, 2004(4):5-6.


[2] 朱安遠. 美國概況及美國首都變遷史(中)[J]. 中國市場, 2014(14):122-126.


[3] 莫振銀. 美國首都變遷始末[J]. 語言教育, 1993(6):5-7.


[4] 范和生, 唐惠敏. 社會發展戰略:巴西遷都引發的思考[J]. 拉丁美洲研究, 2015, 37(6):35-39.


[5] 科林·弗林特,皮特·泰勒. 政治地理學[M]. 商務印書館, 2016.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巴西  |  泰國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區:安徽  |  廣西  |  河北  |  河南  |  山東


城市:廣州  |  蘇州  |  杭州  |  黃石  |  玉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非洲人民如何偽裝成難民並翻入歐洲?
江浙滬是黃河衝出來的么?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