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徹大悟,還需要「守愚」

大徹大悟,還需要「守愚」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里也說過:「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若愚」,已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還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大智若愚

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奉命出征。出發前他向秦王請求賜給良田房屋。

秦王說:「將軍放心出征,何必擔心呢?」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機會,斗膽請求大王賜給我田園,作為我子孫後代的家業。」

秦王大笑,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應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勸告王翦,不可如此貪婪,惹怒大王。

王翦不動聲色地支開左右,這才對手下心腹坦誠相告:「我並非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部隊交給我一人指揮,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賞賜田產,名為子孫計,實為安秦王之心。這樣他就不會懷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文/正蒙學堂編輯/丁宏亮 校對/岳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厚道的人也許會走的慢一點
一人之下 龍虎山聖地巡禮預告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