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心碎時只畫藍色,戀愛後改用粉色,畢加索是多麼有趣!

心碎時只畫藍色,戀愛後改用粉色,畢加索是多麼有趣!

畢加索漫長的創作生涯被分為七個不同時期,在立體主義之前,他畫的藍色系列和玫瑰色系列,最受大眾的喜愛。

一提到畢加索,人們就會想到二戰時震驚世界的《格爾尼卡》,想到貼在他身上的「立體主義」標籤,想到不規則堆疊的幾何圖塊——而事實上,畢加索漫長的繪畫生涯留下的財富,遠遠不止這些。

Guernica,1937

從少年天才,到生命行將終止時依然創作不息,他「日記體」式的創作,記錄了人生各個階段,也反映了時境之變為他新思路的形成所提供的可能性。

沒有一個人的一生可以一帆風順或者波瀾不驚。苦難往往孕育出創造的火焰,而幸福又往往能撥開陰靄,傳遞轉機。

二十世紀頭幾年,畢加索恰恰經歷了這樣的起落,於是他那時的畫作也被後人歸為「藍色時期」(Blue Period)和「玫瑰時期」(Rose Period)。

藍色:摯友之死與自我反省

1900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當時19歲的畢加索,住在巴塞羅那。

也許是經常出入「四隻貓」咖啡館的緣故,他與外界接觸得比較早,也就知道了很多關於法國的事。巴塞羅那已經太狹小了,它不能滿足畢加索那年輕而熱切的心。他實在渴望在藝術上獲得更廣泛的自由。

畢加索1896年的自畫像

「到巴黎去。」這四個字像一句神奇的魔咒,深深吸引著那個年代許多想要大開眼界的年輕人。畢加索也不例外。

1900年秋天,他和朋友卡洛斯·卡薩吉瑪斯(Carlos Casagemas,1881-1901)一起動身前往巴黎,在蒙馬特爾住了下來。他好奇地打量這座骯髒卻充滿色彩的城市,太多東西填滿了他的眼睛——盧浮宮的稀世珍品,萬國博覽會上的展品,還有大街小巷裡的畫廊。

他也在塞納河畔看到社會貧富分化的縮影,衣衫襤褸的流浪者和高貴優雅的紳士名媛混雜在一起,繁華和墮落只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而已。

畢加索1901年的自畫像

而他的朋友卡薩吉瑪斯一到巴黎就愛上了一個姑娘,他瘋狂的追求卻沒有獲得任何回應。他很沮喪,常常用酒精麻痹自己。同年12月,畢加索把卡薩吉瑪斯帶回巴塞羅那,繼而又帶他回到自己的故鄉馬拉加,希望暫時的離開能夠治癒他的朋友。

可是畢加索所做的一切並沒有什麼用。卡薩吉瑪斯失蹤了。直到1901年2月,卡薩吉瑪斯才又回到巴黎。一夜,他和朋友們共進晚餐,就在晚餐快結束時,他掏出一把手槍朝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自殺身亡。

卡薩吉瑪斯之死,1901

1901年,《卡薩吉瑪斯的葬禮》等一系列作品宣告畢加索「藍色時期」的開始。

地上是送殯者和屍體,雲霧上滿是裸女;其中一位背對觀者欲阻止一個靈魂被一匹白色戰馬帶走;中央則是一位被遊戲中的孩童圍繞的母親。

死亡的混沌和天堂的清明相混雜,畢加索的內心無疑是痛苦糾纏的,似乎在祈禱朋友能在天堂安息,卻又不真正相信神靈拯救。

卡薩吉瑪斯的葬禮,1901

「因為想到卡薩吉瑪斯, 我才開始使用藍色。」他說。

因此學界一般認為卡薩吉瑪斯的死是畢加索的創作進入「藍色時期」的誘因之一。但要追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畢加索自己。

「藍色時期」是他對自我的苦苦思索和深刻反省。雖然他早年的作品得到肯定,但他的內心是游移的、不確定的。因為巴黎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

他在想,巴黎的浮華背後有什麼?那些濃艷色彩之下是否也藏著冷酷冰冰?

母親與孩子,1903

作為一個異鄉人,畢加索開始發現自己並不屬於這座城市的主流、上流、名流。他操著一口蹩腳的法語,無法像巴黎那些金髮碧眼的文藝青年一樣風度翩翩。他喜歡吉普賽歌謠,喜歡馬戲表演,卻反感於那些所謂「紳士們的娛樂」。

他從那些流浪者、失業者、一無所有的下等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他彷彿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從西班牙來的流浪者。「貧窮」,在巴黎是一個被金錢異化了的概念,而這座夢想之城與自己的鴻溝正在逐漸顯露。熱鬧是他們的,他只是過客。

蹲著的女人,1902

生活給了畢加索創作的靈感,讓他觸碰到苦難與不公。他描繪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物,他們神色憂鬱,形體細長,瘦骨嶙峋。這些人,被社會拋到邊緣,卻依然自由而有尊嚴地活著——這是使畢加索最感震撼的。他是無根的草,卻守住了內心的真。他要回歸生命原形。

海灘上的母親與孩子,1902

之後,畢加索回到巴塞羅那。他看著地中海的陽光,和巴黎的寒冬形成鮮明對比。

可他繼續以藍色作畫,甚至比以往藍得更純粹。在這期間,他畫了一系列乞丐、瞎子、瘋人的作品。因為這些人常常生存在難以想像的惡劣環境中。

1902年10月,畢加索再度返回巴黎。他本來是充滿信心的,不想巴黎給了他更沉重的打擊——沒有人買畫,有一陣他窮困潦倒,甚至把畫燒了來取暖。

1903年,無法維繫生活的他又回到巴塞羅那。

湯,1903

1903年,巴塞羅那的學生髮起革命運動,不斷有暴動和罷工發生,政府血腥鎮壓,底層人民的生活處境更加悲慘。

《盲人的早餐》就是畢加索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窩深陷,面如死灰,用雙手摸索著麵包和水罐。深藍的畫面上充斥著悲傷。盲者最能體現人類的困境,因他陷入無盡的黑暗,不知光明為何物。

一個畫家不應只畫眼前看到的東西,而應畫他心中看到的東西。盲者的形象恰象徵畢加索對社會現實的焦慮,他不願長久地蜷伏在黑暗之中,與不安和無序為伍。

《悲劇(窮人們)》、《老猶太人》、《老吉他手》等等著名畫作,都創作於1903年。美國現代派詩人史蒂文斯甚至受《老吉他手》的震動,於1937年創作了長詩《有把藍色吉他的人》(The Man with the Blue Guitar)。

《悲劇(窮人們)》

《老猶太人》(又名《老盲人和男孩》)

《老吉他手》

1904年,畢加索創作出了醞釀已久的《人生》。這幅高度近兩米的油畫,他藍色時期最大幅的油畫之一。

《人生》

畫中的男子還是卡薩吉瑪斯。赤裸相依的男女以同樣的姿勢站立,右側著衣的母親懷中抱著一個孩子,目光嚴厲地看著他們。男子左手微微抬起,指著母親,欲言而止。兩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讓畫面中呈現緊張、對峙和深深的不快樂。畫面中部還有兩組蜷縮的人體,好像不堪生活的重壓,從相依為命到孤獨無依,似在揭示時代的罪過。

從寂寞中來,到孤獨中去,這就是《人生》。

戀愛的畢加索:玫瑰時期

1904年4月,23歲的畢加索再一次來到巴黎。他住進了一幢造型奇特的木板樓——他的朋友雅各布稱之為「洗衣船」——並且在此一住就是六年。

「洗衣船」里住著一些畫家、雕刻家、作家、菜飯和演員,當然也確實住了一些洗衣婦。

畢加索入住「洗衣船」不久就結識了一位漂亮的法國女人——費爾南德·奧利維耶(Fernande Olivier)。有人把畢加索之後的人生階段以他的情人劃分,費爾南德就是第一位正式情人。

《戴頭巾的費爾南德》

費爾南德看過很多畫室,但沒見過像畢加索的畫室這麼雜亂、壓抑的——因為裡面一大堆畫全是藍色的。不過她還是很喜歡。過了一陣子,他倆就同居了。

愛情的滋潤讓畢加索飽受摧殘的心重煥光彩,讓他從人生的猶疑困頓中解放出來,藍色致郁的屏障被打破了,他的調色板上逐漸出現了鮮亮的顏色——畢加索的創作進入到下一個過渡時期:「玫瑰時期」。

《側躺著的裸女(費爾南德)》

同樣令人振奮的是,1905年下半年,畢加索「玫瑰時期」和「藍色時期」的作品開始被人接受,他終於不用因畫賣不出去而擔憂生計了。

也是這一年,他的社交圈進一步拓展,結識了斯坦因兄妹和畫家馬蒂斯。事業的蒸蒸日上讓他更便利地接觸到一些積極的因素,進而加強了對生活的信念。

《雜技演員和年輕的小丑》

他和巴黎的朋友經常出入馬戲場。他對雜技演員很感興趣,甚至跑到後台去看,以熟悉他們的生活。

他用粉紅色的基調去描畫馬戲班和流浪藝人,描繪他們的喜樂和哀愁。他所要揭露的主題沒有變,他依然在挖掘社會底層人們困頓的現實,變的是表達方式——這些畫幅的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飽含豐富的情感,給人以視覺衝擊。

《雜技演員一家》

《雜技演員一家和猴子》

《小丑之死》

這一時期畢加索最出名的作品,大概是1905年所作的《拿著煙斗的男孩》。

畫中這個身著藍色衣服的男孩,頭戴花環,手裡拿著煙斗,臉上的表情有些憂鬱又有些輕鄙。背景是兩束熱烈綻放的鮮花。

《拿煙斗的男孩》

雖然畫的是年輕的巴黎男孩「小路易」,它卻多麼形象地表達了畫家的心境:24歲的我終於要從自我掙扎中破繭而出,帶著對世俗的批判,更無畏地闖向美好未來。

在馬蒂斯的影響下,畢加索迷上了非洲面具和黑人雕刻。

畢加索1907年的自畫像

1906年,「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去世。

1907年,《亞威農少女》橫空出世。

畢加索開始帶動一股猛烈的新潮流——立體主義——滾滾向前,像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一樣,將20世紀歐洲藝術推向嶄新的時空。

亞威農少女,1907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旗下公眾號「靠譜文藝」

作者 _ 栗子 | 圖片來自網路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頸椎僵硬、酸痛?用它立馬救急
59家必睡酒店,2018時髦避世的終極指南終於來了!

TAG:新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