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三)康熙恢宏之康熙御瓷

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三)康熙恢宏之康熙御瓷

各位遊客、嘉賓,大家好!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國內一流、陶瓷文化知識經典旅遊景區,景德鎮古窯精心策劃、特邀國內相關行業頂級專家,為您打開文化知識寶庫!傳承中華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鎮,向世界講述中國陶瓷文化的神奇與魅力。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古窯講堂,現在開講!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閻崇年先生為您講述大故宮《御窯千年》(三十三)康熙恢宏之康熙御瓷

康熙御瓷

康熙御窯的興盛,除了皇帝重視、臣工用命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瓷業聚集了大量的人才。這裡主要介紹宮廷藝術家劉源。

瓷樣畫家劉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人,隸漢軍旗。他在刑部做官,但主業在於「供奉內廷」,為宮廷藝術家,並「監督蕪湖、九江兩關」,參與內政,繪畫瓷樣(官樣)。在這裡,簡單介紹清廷對御窯的管理。

清制,御窯管理,一是督陶。朝廷派內務府官員或其他官員,到景德鎮督陶。二是官樣。朝廷派官樣,「凡上用瓷器,照內頒式樣、數目,行江西饒州府,燒造解送」。這種御瓷官樣——或瓷器樣、或木旋樣、或蠟撥樣、或圖紙樣(包括畫圖和簽),規定造型、尺寸、紋飾、數量、時限等,送往景德鎮燒造,燒成收回。現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還保存有官樣109張。三是費用。燒造之費,由九江、淮安、蕪湖等關籌措。四是檢選。如不合格,打碎掩埋,並常由督陶官員賠償。五是呈送。瓷器成品合格,運送朝廷驗收。以上五點,都在劉源身上有所體現。

劉源身為藝術家,多種藝術,集於一身:

——他的繪畫,於「殿壁畫竹,風枝雨葉,極生動之稱,為時所稱」。他曾繪製《凌煙閣功臣圖》,畫藝直追唐閻立本的名作。當時的大才子尤侗,感嘆劉源畫出二十四功臣的神采:「豈非河英越秀乞靈文人之筆以傳?」劉源是怎麼回應的呢,他說:「吾圖關夫子(關公)之忠義,而後可入於神;吾圖普門大士(觀音菩薩)之慈悲,而後可幾於化。」自稱出神入化,雖然不夠謙虛,倒也符合實際。

——他的書法,獨成一體,畫則「揮灑數筆,生動酷肖」。

——他的篆刻,曾「於一笏上刻《滕王閣序》《心經》,字畫嶄然」。笏,上面可以寫字。大臣朝見君主時,手執笏板,可以記事。笏有多大呢?現存一件明天啟帝賜給衍聖公(孔子後人)的象牙笏,長53.2厘米,上寬4.1厘米,下寬7.8厘米,厚0.5厘米,是一條狹長的象牙板。《滕王閣序》773個字、《心經》260(或262)個字,共1033個字刻在一起,還要配畫,絲毫不能模糊,實是技藝高超!

——他的制墨,在名墨「寥天一」「青麟髓」之上。

——他的收藏,其同鄉好友劉廷璣曾記載其收藏的兩件寶物——奇石和迦楠香:

伴阮兄有奇石,高尺余,山峰透露,對面可以見人。山腰白石一段,視之如雲。白石內又有青石一條,如龍形,頭角宛然。因摹入紙幅,名《青龍白雲圖》,懸玩不置。

又有蜜結伽楠,長二尺,厚一尺,溫潤芬馨,迥異眾香,雕成諸葛枕式。云:枕此可免小遺(尿床)試之,果然。

就是這樣—位多元型的藝術家,來為御窯提供畫樣(官樣)。史書記載:

時江西景德鎮開御窯,源呈磁(瓷)樣數百種,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及成,其精美過於明代諸窯。

緣於劉源這一貢獻,《清史稿》將劉源和唐英並列,為其立傳。

劉源和唐英兩位大家,後人評價說,唐英「生平遭遇及才藝皆略似劉伴阮,而既富且壽,又有賢子,則非伴阮所能及也」。這個評價恰如其分。劉源生前頗得榮寵,死後備極衰榮:「皇上遣內大臣、包衣、昂邦奠茶酒,侍衛送柩出彰儀門,賜金馳驛,為一時光寵。」可是他身後無子,「製作不傳,骨董散失」,連劉廷璣見過的兩件寶物都「俱為逃奴竊去」。劉廷璣為好友黯然神傷:「近日所用之墨及磁(瓷)器、木器、漆器,仍遵其舊式,而總不如出自劉伴阮者。空費一生心思,嘔血而終,乃不得東坡肉、眉公餅並傳於世,悲夫!」正是:「傳人僅傳畫,畸士已心酸。讀畫如讀史,筆法勿為瞞!」

讀罷嘆詩,再看瓷器。

1、清康熙青花團花紋搖鈴尊,故宮博物院藏。尊呈搖鈴形,俗稱搖鈴尊,高24厘米,口徑3.4厘米,足徑7.5厘米,是康熙時期景德鎮御窯廠新創器形。搖鈴尊不僅器形創新,而且青花紋飾也新穎。主要紋飾是四個青花團狀花紋,繪於腹中下部,除近足處有一圈青花鋸齒狀紋飾外,通體再無其他裝飾,白色胎體和稀疏青花紋飾對比鮮明,呈現清麗、簡潔、素樸、雅緻的風格。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款。有專家認為這件新穎搖鈴尊的造型和圖案,或為劉源設計。

清康熙青花團花紋搖鈴尊

2、清康熙青花萬壽尊,故宮博物院藏。同樣是青花瓷尊,高76.5厘米,口徑37.5厘米,足徑28厘水。這件青花尊體形碩大,胎體色白,以青料書寫一萬個不同字體的「壽」字:口唇面上兩圈,每圈77字,共計154字;口唇外邊上48字,腹部75圈,每圈130字,共計9750字;足邊48字——以上合計一萬個「壽」字。字體大小隨瓶身的起伏而調整,字字遒勁,筆筆工整,布局嚴肅,整齊有序。萬壽,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康熙帝提倡節儉,一直未搞萬壽慶典,但到六十大壽,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官民給他做壽,卻是規模空前宏大,氣勢空前壯觀。這件青花萬壽尊,為景德鎮御窯特製的康熙帝萬壽貢品,收藏宮中,至今完好。

清康熙青花萬壽尊

康熙一朝,宮廷畫院的書法家、畫家、工藝家,還有耶穌會士畫家、窯場畫工,人才比比皆是。這裡介紹—位名叫汪紱的畫工。

汪紱(1710-1777),初名烜,字燦人,安徽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人。他小時候,母親多年患病,父親本事太差,「十日未嘗一飽」。8歲時,讀「四子書、五經,悉成誦」。母親去世前,父親不照顧妻子,卻搬到別處去住。母喪,父親以「家徒四壁」而不歸,汪紱無奈,靠打工糊口。他赴「景德鎮,畫碗,佣其間」。後辭工,由贛入閩,輾轉謀生。長途旅行,囊中羞澀,苦不堪言。史書說,汪紱「持一襥,被鶉衣,蓬首而行。晚之逆旅,主人不肯內,則寄閑野廟,乞食以前度」。

後來,汪紱教書為業,回家成親,因沒錢辦喜事,夫人過門時已28歲。晚年的汪紱仍然深陷貧困:「歲飢無米,市豆屑,爛煮作食,未嘗告人。」 68歲時以窮老疾病,離別人世。

汪紱雖際遇不佳,卻百折不撓,刻苦自勵,治學不輟,成就卓異,著述宏富。平生磨難,益增心性。他夫人曾對汪門弟子說:「吾歸汝師三十年,未嘗見一怒言、一怒色也。」汪紱在景德鎮畫碗時,一有空閑就捧書苦讀。不僅工友譏笑他,連老闆也把他當成怪人。如此「厚積」,必有「薄發」。起初,汪紱博覽群書,寫下了十多萬字的著述;年滿30歲以後,做出驚人之舉,把書稿全都燒掉。是放棄著述了嗎?不是。汪紱的學問進展到了新境界,「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書」,再也不用參考他人著述。汪紱病篤之時,「口作囈語,侍疾者聽之,皆說經也」。汪紱一生,成就斐然,「自六經下逮樂律、天文、地輿,陣法、術數,無不究暢」。他去世以後,著作由門人刊行,他的際遇、志向、學說、著述,得以傳之後世。汪紱治學,「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門戶,不相黨伐,束身踐行,暗然自修」。《清史稿·藝文志》載錄其著述26種182卷,與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同被列入《清史稿·儒林傳》。

汪紱景德畫碗,勤奮讀書,積六十年,終成大家。

景德鎮御窯因有汪紱這樣的瓷器畫匠,描繪出絢麗精美的瓷器。

1、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故宮博物院藏。高4.9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2.6厘米。這是康熙帝的御用酒杯,一套十二隻,分別描繪代表十二個月的花卉,並配以相應的詩句:

正月水仙花 「春風弄玉來清書,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蘭花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三月桃花 「風花新社鶯,時節舊春濃。」

四月牡丹花 「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五月石榴花 「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

六月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蘭花 「廣殿輕香發,高台遠吹吟。」

八月桂花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九月菊花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芙蓉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

十一月月季花 「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

十二月臘梅花 「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

這套御用酒杯,杯形玲瓏俊秀,杯體潔白無瑕,花卉青花五彩,詩句雅緻香韻,詩後再鈐一青花篆體「賞」字方章。形、意、畫相融,詩、書、印呼應,充滿高雅的文化氣質。

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除故宮博物院收藏外,瀋陽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也都有收藏。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

2、清康熙瓷胎畫琺琅花卉紋菱花口折沿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高26厘米,口徑19.6厘米,足徑11.5厘米。據專家考證,這件花卉盤用的是明永樂朝的白瓷盤,為清宮舊藏,康熙時抹掉足底內釉,添加「康熙御制」款,讓這隻白色盤子變身為琺琅花卉盤。這件瓷胎畫琺琅盤,借鑒西方的銅胎畫琺琅技法,先描出輪廓雙線,再填色彩,燒造而成。也有的琺琅彩瓷,先在景德鎮御窯燒造瓷胎,後運至宮廷造辦處,繪製琺琅彩,再燒造而成。

清康熙瓷胎畫琺琅花卉紋菱花口折沿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為何五次拜謁朱元璋的墳墓?網友這樣開玩笑
這個皇帝太厲害,康熙看到的時候佩服不已:尋常皇帝比不上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