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龐統為何敢當眾出言譏諷劉備,這個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龐統為何敢當眾出言譏諷劉備,這個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評論,所針對的人物是三國時期蜀漢集團的著名謀士龐統。原文如下:

習鑿齒曰: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

這段評論的大意是:習鑿齒說:說起霸王之業,一定要以仁義為本,以誠信為宗旨,若缺少了其中的一項,那麼就背離了事業成功的原則。如今劉備偷襲並奪取了劉璋的益州,藉以成就自己的大業,但背信棄義,違背人情,從道德和仁義的角度上看都說不過去。雖說他的功業從此興盛起來,也應該為其所敗壞的東西而感到傷心,就譬如砍斷了手臂來保全軀體,又有什麼可慶賀的呢?

龐統擔心劉備的言語被人傳開,知道劉備日後一定會因現在所說之言而感到後悔,所以便當眾指責其過失,而不考慮臣子通常對君主的謙遜慎言的原則。矯枉過正,難免過於偏激,卻彰顯出龐統的赤子之心和正直敢言的作風。若君主有過失,能直接聽到臣子的批評,那就證明國家確實有人才;採納正確的意見而不堅持個人主張,是服從真理的表現;有了這樣正直之人,君主的權威才能樹立起來。一言而令三方受益,暫時的諫諍而令百代受益,這可謂是通達治國的大體了。若擔心小的失誤而廢棄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對那種不恰當的意見過於袒護從而阻絕了影響深遠的正直言論,能夠成就王業的,世間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謇諤之風」,意為正直敢言的作風。這也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習鑿齒究竟因為何事發出如此感慨呢?事情還要追溯到獻帝建安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涪城。當時的劉備率部進攻劉璋並佔領涪城,心情非常愉快,便大宴文武進行慶祝,狂喜之下不禁喝醉,而且還對龐統表示:「今日之會,可謂樂矣。」此時的龐統想起了當年劉備在是否奪取益州一事上的惺惺作態,也忍不住出言譏諷:「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結果君臣二人當場便翻了臉,龐統當即離開了酒宴。過了一會兒,劉備也覺得自己失言,命人將龐統請了回來,並問龐統說:「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一本正經地回答:「君臣俱失。」這場風波因此消除。

習鑿齒之所以對此事感慨不已,既是對劉備酒後的言論感到不滿,也是對龐統的直言不諱的高度欣賞,並認為這一番言論體現出龐統的人品和性格,故此便有了「謇諤之風」這一句成語的出現,以示對龐統的欣賞。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此人貴為皇后,助丈夫鋤奸卻遭罷黜,最終家族成員全部投敵
曹操首創一成語,回憶一段自豪之事,坦承因為害怕而中途放棄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