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自我成就有三要,自尊包容正思惟

自我成就有三要,自尊包容正思惟

人生要獲得成就與快樂,應當追求正確的知識,並學會調伏自己的煩惱,剋制自己的情緒。可總結為以下三條:

第一,要學會自尊。

目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缺乏相互信任,缺乏信任的根源是缺乏信仰,而缺乏信仰的根源則是缺乏自尊心。自尊心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怎樣尊重自己呢?作為一個人、一個學生、一個員工,內心中時刻都有一個行為標準,照著這個標準去做,就容易培養出自尊心。如弘一大師在《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的開示中說:「『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歡別人尊重自己,而不知道要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別人尊重自己,必須先從自己尊重自己做起。那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應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出家人想做一位清凈的高僧,那就要拿《高僧傳》來讀,看歷史上的祖師大德怎樣行,自己也跟著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方在家居士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麼就當依經論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

比如說,一個人出國,當聽到別人說自己國家不好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自尊心,就想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大到國家,小到單位、學校,都是如此,當我們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學校或單位不好時,內心都會有自尊心產生。如果沒有自尊心,內心就沒有善惡、好壞、是非的標準,就沒有奮發向上的動力。人只有具備了自尊心,才會區別善惡是非,明辨正確與錯誤,人生才能真正有意義,所以我們每個人應該學會自尊。如明朝《憨山老人夢遊集·與萬安上人》中說:「蓋吾人所賦,獨靈於萬物者,豈止口體安飽而已哉!……願公自重而保持之,萬勿自輕自棄、沉酣酖湎,為親友所惜也。」(卷第十三)

《紫柏老人集》說:「理通始於檢名,故名不檢則實不得;實不得則義不精,義不精則理不易窮,理不窮則性命之學安從而入歟?故有志於性命之學者,倘不知自重,而飲食男女之欲亂其真,即世間功名事業尚了不來,況大於此者乎?……時不可忽,一忽時則昧心。心昧則何事不昧哉?由忽生怠,怠習一長則氣為主、心為奴矣。故卧薪嘗膽非虛設也,謂勾踐能之,我不能此,不知自重耳!若知自重,則天地萬物皆末也,我本也。……忽時之人,憂不深,慮不遠,不知自重耳。人為萬物之靈,而不知自重,皮球又何言哉!(師別號皮球)。」(卷之一)

《雜阿含經》說:「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卷第二十四)

第二,要學會包容。

為什麼大地能承載一切?因為它有能力容納一切,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我們也要有廣大的包容心,無論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我們都要去包容。人生不總是一帆風順,不可能一直都是平路,不可能一直都是上坡路,也不可能一直都是下坡路。人生的道路,有上坡,也有下坡,有平路,也有拐彎,有高速路,有鐵路,還有航道。每個人都在走一條自己的路,每個人的素質、愛好、追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我們的心要包容別人,別人這麼想、這麼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別人這麼對待我也自然有他的道理。這樣想的話,我們的境界就能得到提升,遇到與自己心意不相符合的人與事時,就不會那麼痛苦。

《紫柏老人集》中說:「師說:你的性剛,一日遇諸般事,如何忍得過去?復問如何方忍得。師說:看得自家大,自然忍得去。復問如何看得自家大,便忍得去。師說:天地大,便能包容得萬物;虛空大,便包得天地;我本來真心大,便包得虛空。師又說:大端人不能容物,無他,為物障礙,但自昧了真心,便自小了。」(卷之九)《十住斷結經》說:「見諸耆年,恆念尊敬。所游之方,加以仁心。各使得所,不令有恨。寬弘包容,示以正教。念以平等,應於律法。一切之類,亦無枉慍。」(卷第二)又說:「菩薩包容凡夫。來自歸者,微說道教,指示徑路,令知所趣,觀前人器,乃授甘露。複次,菩薩觀察方俗。王法所制,勿生叛逆;善則從之,惡則竊避;無自貢高,毀敗風俗。複次,菩薩當學入眾。若梵志眾,若長者眾,觀採禮儀,可行知行,可坐知坐,可卧知卧,應適威儀而無錯謬,是謂童真菩薩而知入眾。」(卷第三)

第三,要學會思考。

思考很重要。如果我們不會思考,對事物的認識要麼模糊不清,要麼很可能就是錯誤的。思考,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正思維」。正思維就是正確的思維模式。思想決定人的行為,思維模式有問題了,人的整個行為就會有問題。如《雜阿含經》中說:「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卷二十八)如果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進行正確的思考,每天就會處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之中,看到人家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什麼,一整天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就成混日子了。或者,別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內心沒有去考慮:這件事情對不對?該不該做?就很可能做錯事甚至壞事。

佛教講究聞思修,首先通過聽聞獲取正確的知見,其次聽到佛法後就要如理地思考,按照如理思考後的結論再去做事情,我們的內心就清清楚楚,非常光明、有力。沒有經過思考的結論,是沒有力量的,很容易變改或動搖。比如,在寺廟裡,我們早上起來,幾點念經,幾點出坡,幾點上課,都非常的清楚,而且能夠堅持下去,這就是經過正確思考後的結果。同樣,我們的人生各方面要取得成就,也必須經過正確的思考。這樣,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會非常清楚,大到一生,小到一天,都有清晰明確的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人就會非常有力量。

如何正確地思考,如何建立起清晰明確的目標,這些都需要學習和培養,讓心中思考的等流持續不斷。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惡,有樂就有苦。佛教講「有求皆苦」,存在一個好的事物,必定會存在一個壞的事物與它相對應。我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覺得好像有什麼東西在障礙自己。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障礙。一個人一旦有了成就,都會遇到障礙困擾自己,這也是我們都要去面對和解決的。

首先我們要正視障礙,認識清楚問題。人生有順境就有逆境,它們既交替出現,也並行存在。順境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變成逆境;逆境如果處理好了,就會成為事業的增上緣。好比一個人在四平八穩的高速公路上開車,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發生車禍。相反,在路況不好的道路開車,就會很注意,反而不容易發生車禍。所以,問題不在於道路的好壞,而是在於我們的心態。如果很注意,也有好的技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如果不注意,就算是技術再好、車再好、路再好,也還是可能發生車禍。人生也是如此,時時刻刻保持面對境界、面對困難的心,真的遇到問題時,就已經具備了戰勝它的準備和力量,就不會被困難打敗。《諸法集要經》說:「是心隨所趣,或暴惡輕動,善哉調彼心,心靜則無苦。若人善制心,則除諸過患,離過乃智人,於苦則不受。」(卷五)有的人遇到困難和障礙過不去,面對問題怨天尤人,反而引發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這實際上正是我們不能正思維,不能包容,內心沒有力量的表現。當我們內在生命的力量越來越強時,就能夠克服障礙、超越自己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文殊道場 的精彩文章:

有些人,學佛學歪了!
如何為去世的父母眷屬超度增福

TAG:五台山文殊道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