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演義——孫權為什麼同意結盟,抗擊曹操?

三國演義——孫權為什麼同意結盟,抗擊曹操?

孫權究竟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要麼戰,要麼降,他總共只有這兩選。兩派人分別都來主降派張昭說:「聽說主公將興兵與曹操爭鋒。主公自認為比得上袁紹么?曹操向日兵微將寡,尚能打敗袁紹,何況今日擁百萬之眾南征,難道你比袁紹還能幹些?」孫權只低頭不語,沉吟未決。

主戰派魯肅說:「你不能聽他們瞎說,他們都可以投降,唯獨你不能投降。他們投降了,當什麼官的還是當什麼官,你投降了,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兩派人說的都有道理。這個決策很難做。孫權現在要考慮的問題一定是:究竟打不打得贏?有多大勝算?如果有勝算,那肯定就要戰,如果沒有勝算,那或許會選擇降。自己有多少兵力,他是知道的,曹操有多少兵力呢?他不知道。因此,他很有必要先了解了曹操的虛實再作最後的決斷。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他分別問了諸葛亮、周瑜兩個人。

(一)孫權問諸葛亮諸葛亮說:「曹操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權曰:「哪有這麼多?莫非詐乎?」諸葛亮就一一算給他聽:「非詐也。」

1. 曹操本來就有兗州、青州軍二十萬;

2. 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

3. 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

4. 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

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我說一百萬,是怕嚇著你們了。這是有根據的,但是故意高估了。魯肅在旁,聽了心裡很不舒服。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瞎說呢?按小說的意思,是諸葛亮怕孫權選擇了投降,所以故意激他的。不完全是這個意思,還有更實際的另一層意思:如果選擇了「戰」,並且在「戰勝」了的情況下,就會直接面臨「雙方怎樣分配勝利果實」的問題。這個是肯定的。雙方一定都會盡量爭取採用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案進行分配。分配的一般原則,有2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1. 雙方出資的本金各佔多少份額,

2. 雙方付出行動後的貢獻各佔多少份額。

這樣,大家各自按股分成,是爭議最小的做法。諸葛亮故意誇大曹操的兵力,對劉備方絕對是有好處的。因為將來一旦打敗了曹操,論貢獻的時候,你孫權殺了多少曹兵,那麼,剩下的,就都是劉備殺的。劉備的貢獻當然就一定要比孫權的貢獻大。無論得不得逞,總是有利的,沒多大害處。如果真的把孫權嚇傻了,那諸葛亮還有妙計破曹操,不讓孫權投降。所以,諸葛亮的這一步是正確的。並沒有什麼錯誤。

(二)孫權問周瑜

周瑜說:「曹操的戰書上寫的是八十萬,肯定是詐唬人的。我給你算一下:

1. 曹操的後方不穩,他怎麼可能把所有的兵都派過來呢?帶過來的中原士兵,最多只有十五六萬,並且經過長途跋涉,已經是疲憊不堪,哪還經得起折騰?!

2. 劉表的實力我們還不清楚嗎?曹操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投降曹操,只是想占曹操的便宜,怎麼會真的為他賣命送死呢?

3. 這幫烏合之眾跟本就經不起打,你不要再遲疑了,給我精兵五萬,完全可以戰勝他。

曹操在周瑜眼裡完全不堪一擊。他為孫權揪住了曹操的五個弱點:

1. 西北的馬超、韓遂老是在瞅機會反曹操,我們在前面進攻,他們必然會在後面偷襲,此為操之後患。

2. 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中原的鐵騎到了長江天險,就叫他寸步難行,只有站在那挨打的份。

3.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現在是嚴冬季節,他的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他肯定是想先站穩腳跟,等明年開春再戰。我們必須現在就打,機不可失啊。

4.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5. 新收劉表之眾,尚未歸心。

找到了對手的弱點,也就是有了「勝機」。周瑜說:「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是漢賊。將軍神武雄才,割據江東數千里,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奸,怎麼能說投降呢?何況這是曹操自己跑上門來送死。」按周瑜的分析,勝算概略相當大。只以一殺四,就可以全勝。很容易的。孫權決定了:打曹操!孫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天下若非有孤,老賊已成帝業。孤與老賊勢不兩立!」這一年,孫權僅26歲,周瑜33歲。孫權對周瑜說,你先去搞,若搞不贏,你就回來找我,我親自去搞,誓與曹操決一死戰!

年輕的孫老闆作出了一個相當有魄力的決定。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孫老闆的難處,周瑜不知道。周瑜只考慮的是赤壁這一線的狀況。而孫老闆此時面臨的是三線作戰的極為被動的局面:

1. 赤壁這一線,曹操的主力部隊,

2. 曹操分部兵力,從上面合肥一線也在進攻孫權,孫權很難受,

3. 孫權的後方很不穩,這一線的山賊勢力正在發難。孫權更難受。

周瑜要5萬精兵,孫權一時拿不出來,周轉不靈。確實沒有辦法,只能先調給周瑜3萬再說。還有兩萬怎麼辦呢?湊不團圓。於是,孫權就打起了劉備的主意,先把劉備的「兩萬」人給周瑜用。而魯肅回來後不敢說實話,報了個虛數,劉備手裡已經沒有兵了,孫權怎麼會知道呢?他還以為劉備真的有兩萬兵。所以,在這一回中,劉備以「空頭支票」的形式作為第三方勢力與孫權合夥了。

現在,孫權已經做出了重大決策,誓與曹操決一死戰! 這個決策從大的方向來講,對劉備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此時劉備已經被曹操淘汰快出局了,只有「逃命」這一個選擇。而孫權其實是有三個選擇的:

1. 向曹操投降。

2. 單獨攻擊曹操。

3. 聯合劉備共同攻擊曹操。

因此,劉備又獲得了三分之一的機會,這個機會完全取決於孫權的選擇,所以,此時劉備能不能翻盤的命運是掌握在孫權手裡的。按周瑜的分析,其實根本就用不著劉備。但是由於孫權周轉不靈,人手不夠,還有2萬人不能到位,沒辦法的事,要想達到周瑜的預期,那就必須提供一次機會給劉備。劉備手裡聽說還有「2萬人」,剛好可以補上這個「漏洞」。要想打敗曹操,孫權得和劉備合夥干。於是,孫權才「不得不」做出了與劉備結盟的決定。

因為孫權開始的想法誰也不知道,主戰派為了增加說服力,魯肅就自願過江找劉備助戰,這隻能代表魯肅(主戰派)主動聯合劉備(丙方),並不代表乙方老闆孫權主動聯合丙方。魯肅主動先來找劉備,代表乙方願意主動聯合丙方,說明乙方是有誠意合作的。正確的。劉備就委派諸葛亮為全權代表到東吳方面去會談,說明丙方也是有誠意配合的。正確的。這個環節,雙方都無誤。

諸葛亮到了東吳之後,才發現:東吳的戰、降兩派鬥爭很激烈,主降派以3:1的優勢領先,而老闆孫權還在猶豫,並沒有做出最終的決策。於是,諸葛亮決定憑他三寸不亂之舌,力戰群儒,力勸孫權,企圖力挽狂瀾於既倒。這個環節,諸葛亮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諸葛亮等待孫權做出最終的決定,並主動提出願意與劉備結盟之後,再與之配合。(和上面「魯肅找劉備局」是一致的。)而諸葛亮生怕孫權選擇了投降,失去了僅有的一點翻本的希望。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反覆地勸他打曹操。這樣一來,局勢居然變成丙方主動聯合乙方了。

丙方主動聯合乙方的行為是不妥的。這是因為:丙方迫切地主動聯合乙方,乙方當然就有條件乘機勒索丙方,宰他一把。同理,乙方迫切地主動聯合丙方,丙方當然也有條件乘機勒索乙方,宰他一把。這是一樣的。反正是你跑來求的我,你若不答應我的條件,我不跟你干。如果雙方都固執地堅持這種心態,那就只有拉倒散夥。但是不聯合,一定是乙方的損失比丙方更大。丙方反正是快要死了,無所謂的。而乙方卻不一定。所以,為了促成合作,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乙方主動做出些許讓步的。乙方主動讓步,在一定範圍內滿足丙方的勒索,先吃一點小虧是划算的,這樣可以及時促成乙丙聯盟,最終打敗強大的甲方。這總是要比不聯盟坐等甲方來把自己淘汰掉要好的多。對丙方讓步是遲早的事,不如乘早,以便爭取合作形成。所以,這就是乙方為什麼要率先主動提出合作的真正原因。

1. 乙方主動聯合丙方,先讓丙方占點小便宜,有利於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乙方以「主動」為正招。

2. 丙方坐等乙方主動,先撈點實惠手裡再說,有利於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丙方以「等待」為正招。

這兩者並無矛盾衝突,合作項目就非常容易成交!!!丙方「坐等」,並不會失去機會。因為當乙方對丙方產生需求關係時,丙方才有機會,乙方一定會來聯合丙方!而當乙方對丙方不產生需求關係時,丙方並不存在機會,任你千般嘴,他根本就不需要你!比如,孫權選擇投降,或是選擇單獨攻擊曹操,這兩選都不需要劉備。如果孫權真的選擇了投降,那麼,諸葛亮還得繼續選擇和劉備亡命天涯,到交州去當流寇,過一天算一天。不存在翻本的機會。所以,在三方博弈中,如果乙方不主動聯合丙方,那丙方就沒有機會的。丙方以此來判定乙方對自己究竟產不產生需求。

諸葛亮來到東吳後,還沒有搞清楚孫權的意圖,就迫切地勸說孫權聯合劉備打曹操,這就不是正招,也就不是最厲害的一招。那麼,無論他的辯術口才多麼好,毫無疑問,口才越好,越是在給孫權提供勒索他的機會。孫權的決定,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而諸葛亮的決定,已經暴露無遺,孫權了如指掌。所以,孫權佔盡了談判的優勢,他掐住諸葛亮急於聯合,企圖翻本的心理,狠狠地宰了他一把!!!孫權裝作很困難的意思,打算投降算了。諸葛亮急地使出渾身本領反覆勸戰。那麼,在將來的利益分配上,諸葛亮就不得不作出巨大讓步,以爭取孫權聯合劉備打曹操。

諸葛亮做出了怎樣的巨大讓步呢?那就是出賣荊州的主權。如果打敗了曹操,整個荊州的所有權都是孫權的。沒有劉備的份。荊州的新老闆是孫權,而不是劉備。劉備最多只能租借「孫權的荊州」暫住而已,當然租金是勉不了的。當孫權需要荊州的時候,劉備必須歸還。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全權代表,幫劉備拍了板,以如此之高的代價為劉備爭取到了一絲翻盤的機會。以至後來「借荊州」的皮扯了N年。如果諸葛亮不主動爭取個「機會」的話,理論上,只會分配的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吳國的張昭,關鍵時候總妥協投降派,孫權為什麼還重用他?
一世英名的孫權,為何晚年會變的如此昏庸無能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