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大學招生工作中有一股「神秘力量」,它令你今天招到的一名學生,將對學校未來幾年、十幾年生源競爭產生重要影響。這股「神秘力量」來自哪裡?

越來越多的家人成校友

或許你也注意到了,最近幾年每逢開學季,媒體報道「親人變校友」的新聞逐漸多了起來。父子校友、母女校友,甚至舅甥校友……現在看來已經算不上新鮮事。2015年的一則新聞報道了電子科技大學本科新生張怡翔一家五口都曾在該校任教、求學,加上她家中共有6位電子科大校友。

翌年又有新聞報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6級新生成煜,其家族中共有7位該校校友,被稱出生在「校友專業戶」。2017年大學迎新期間比較引人關注的新聞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新生陸以騰不僅一家三口是校友,而且還就讀同類專業。始終對母校充滿感情的父母對兒子的選擇感到非常高興,表示:「他的選擇,也是我們非常希望他做的選擇。」

以上提到的幾位新生在擇校、選專業時是否聽從了「親人校友」的直接建議?相關媒體報道中並沒有特別提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絕大多數學生在填報志願時的確會參考家長的意見。麥可思對2015級、2016級本科新生報考決策的分析發現(見圖1),47%的學生的志願報考是由學生和家長共同決定的;由學生、家長、教師共同決定的比例為8%;由家長做主要決定的比例為5%。高職高專新生情況也大致類似。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進一步對家庭學歷背景不同的大學新生進行分析則會發現(見圖2、圖3),如果父母有過高等教育經歷,那麼他們在新生做擇校決策的時候發揮的作用更大。具體來看,本科生中,非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在擇校時,「學生和家長共同決定」的比例(63%)比「家庭第一代大學生」該比例(44%)高19個百分點;「家長做主要決定」的比例(8%)比「家庭第一代大學生」該比例(4%)高4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生中,非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在擇校時,「學生和家長共同決定」的比例(54%)比「家庭第一代大學生」該比例(44%)高10個百分點;「家長做主要決定」的比例(10%)比「家庭第一代大學生」該比例(5%)高5個百分點。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擇校要聽哥哥姐姐的話?

「親人校友」在學生擇校時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2015年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政策副教授喬書亞·古德曼與美國大學理事會的三位研究人員合作開展的一項有趣的研究,或許能部分解答你心中的這個疑問。研究探討了兄弟姐妹的大學選擇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結果發現哥哥姐姐的大學入學決定可能是他們弟弟妹妹未來在哪裡上大學的重要線索。

研究人員首先對2004年至2011年間參加了SAT考試的1000萬名學生的姓氏和家庭住址進行匹配,「識別」出160萬對兄弟姐妹,然後再對學生的擇校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69%的弟弟妹妹會與哥哥姐姐讀同一類型院校,31%申請了哥哥姐姐所在的大學,19%最終決定與哥哥姐姐讀同一所大學。

如果是一對性別相同、年齡相仿,並且學業成績也差不多的兄弟或姐妹,他們/她們則更有可能做出類似的擇校決定。研究還發現,如果哥哥姐姐就讀於四年制大學,那麼他們的弟弟妹妹就讀四年制大學的比例要比其他高中同學高出16個百分點;如果哥哥姐姐就讀於十分搶手的大學,那麼他們的弟弟妹妹在此類大學讀書的比例要比其他高中同學高出19個百分點。換句話說,今天學校成功招來的一名學生,將可能讓你在未來對他們的弟弟妹妹的招生中更具競爭力。

或許有人要問,有沒有可能兄弟姐妹都希望「就近入學」,所以才上了同一所大學?數據並沒有支持這種假設。研究顯示,生活在高校密集地區的群體和附近沒有大學的群體,從數據上看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不同種族、所在家庭年收入高於5萬美元和低於5萬美元群體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那這個現象該如何解釋呢?古德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如果兄弟姐妹就讀於同一所高校,弟弟妹妹的錄取過程成本將會降低。因為哥哥姐姐可以與他們分享有關填寫入學申請、申請經濟援助、不同類型院校及其質量等重要信息,以及讓他們有動力追求一條類似的發展途徑。另外,美國大學招生錄取傳統政策,即大學更有可能錄取來自校友家庭的學生,或為他們提供學費折扣,也可以作為兄弟姐妹更有可能報考同一所大學的解釋。

這個解讀不禁讓人想到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求學經歷。她在2014年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曾說:「事實上,如果普林斯頓大學沒有因為籃球特長錄取我的哥哥,如果我沒有看到他可以在這樣的校園裡取得成功,我絕不會想到要申請這所大學,絕對不會。」所以如果我們順著這個思路聯想一下:假如當年米歇爾的哥哥沒有成為普林斯頓的學生,她很有可能不會選擇就讀這所學校,此後的人生路也可能會大有不同。那美國歷史會不會因此被改寫?這誰又說得准呢。

家族同校是一種榮譽?

除了同輩「親人校友」在招生中可能起到令你意想不到的作用,父輩甚至祖輩「親人校友」的影響力更是不能小覷,尤其當它通過時間的積澱形成一種文化的時候。

2015年,一篇題為《美國人如何看待大學排名》的文章中曾提到,美國學生在擇校時心中會有一份特殊的大學排名標準——沿襲家族傳統。由於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各代間學歷差異並不明顯,所以很多年輕人願意選擇父輩或同輩曾就讀過的學校,甚至以家族幾代人就讀同一所大學為榮。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在美國大學校園中,家族成員同為校友的現象並不少見。最容易讓人想到的一個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布希家族。這個曾走出過兩位參議員、一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兩位州長、兩位總統、多位銀行家和商業巨賈的名門望族,對耶魯大學就有一種「迷之熱愛」。家族四代人中皆有耶魯校友,從老布希的父親到小布希的女兒,都畢業於耶魯大學。

別讓「親人校友」拖招生的後腿

2017年9月底,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699萬人,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正在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而根據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預計到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步入普及化階段。這樣的歷史性跨越,無疑將讓中國高校的招生工作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試想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家庭中兩代甚至三代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情況將越來越多。如果今天你招到的一名學生,將可能對學校未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優質生源競爭產生重要影響,那麼做好今天的招生工作是不是就顯得更為重要?

但僅僅把你想要的學生招進來是不夠的。正如不能忽略米歇爾·奧巴馬所說的那段話中很重要的一點,她當年之所以申請普林斯頓大學,不僅僅因為哥哥在這裡,而且還因為看到了哥哥在這所大學取得了成功。所以還是那句老話:人才培養質量是大學的生命線。如果今天的學生不能在學校里接受令他/她滿意的教育,那麼來自「親人校友」的這股「神秘力量」,想必也只能是拖學校招生工作的後腿吧。

主要參考文獻:

[1]遠方. 美國人如何看待大學排名[N]. 青年參考,2015-08-19(B07).

[2] Kaitlin, Mulhere. Following in a Sibling"s Footsteps[EB/OL]. Inside Higher Ed, 2014-09-19.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招生中的「神秘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