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剃髮易服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剃髮和易服與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為清初六大弊政。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全國的統治,頒布「剃髮令」, 因引起漢族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順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族人民鬥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中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改穿滿族服飾的政策。「剃髮令」或以「薙髮令」代稱。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又針對漢族而來,原因之一是為了消弱漢族的民族意識,瓦解華夏的民族精神,方便滿洲人統治,引起中國各族人民,尤其是漢人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遭致清廷的嚴酷處罰和鎮壓。漢人被迫剃髮易服,使延續三千多年的漢族衣冠毀於一旦。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清朝人把前面的頭髮剃掉留下不同時期長度粗細不等的辮子,除了不遮擋視線、對大自然的崇拜及薩滿教的影響,還有剛入關時的一種髮型說法:「金錢鼠尾」。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髮,然後梳一條小辮兒。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滿人原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留鞭子本為方便行事,且此俗並非始於滿人,歷史上的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如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留辮,不過形式稍有差異而已。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我們看的清宮戲裡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髮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髮辮。然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髮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秦世禎《撫浙檄草》:「小頂辮髮」每個炎黃子孫,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頭髮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小辮,叫「金錢鼠尾」式。將四周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其形狀一如金錢,而中心部分的頭髮,則被結辮下垂,形如鼠尾,實在不堪入目,不過1647年清寇廣州剃髮易服令竟還無恥的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福州遺民所撰《思文大紀》憤怒寫道:「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膻。」「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顧炎武《斷髮》詩

值得一提的是,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髮令所要求的剃髮標準,並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髮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髮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那種清末才有的、現在不合事實地壟斷了所有清裝戲的陰陽頭髮式,放在當時也得死,因為滿清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順治四年,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事實上,薙髮是游牧民族騎射的特點所決定的,主要為防止頭髮凌亂眼睛而將前額頭髮剃去,腦後頭髮則編成鞭子或垂或纏繞頸上,這樣就不會因風吹散頭髮而妨礙視線。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清朝卻要剃髮留辮,粗細長短各有說法

漢人則不一樣了,其植根於農業社會,不像游牧民族那樣要天天騎馬,前額剃髮也就毫無必要。再者,按儒家之說,身上髮膚乃受之父母,不可有絲毫損傷,因而漢民自古即蓄滿發,不剪也不剃。

髮型演變時間和特點

清初以剃髮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髮鬥爭,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髮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中葉經過清初大屠殺以後,髮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蓄髮數量明顯增加。鬍鬚亦從只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髮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髮辮。

清末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鬥爭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從清末開始,到清朝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範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

髮飾爭論統治者在頒布剃髮令所要求的剃髮標準,並非影視作品中的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髮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俗稱金錢鼠尾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天下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老子英雄兒好漢?五虎的後代都是酒囊飯袋,蜀漢滅國滅種是必然
古代誅滅九族,為何沒有人逃跑,7天7夜才殺完,真相慘不忍睹

TAG:觀天下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