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黎文學地圖,寫滿作家的故事

巴黎文學地圖,寫滿作家的故事

由美國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主編的《巴黎文學地圖》,用一位位作家在巴黎這座文學之都的生命歷程與文學創作,「繪製」出一張關於巴黎的文學地圖。

多個世紀以來,巴黎不僅是作家靈感的源泉,也是重要的文學場景。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角落、不起眼的建築,都可能收藏過某位作家的身影……這些摘自《巴黎文學地圖》的文字,都是莫里哀、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在巴黎的鮮活文學印記。

莫里哀關於他的記憶在喜劇院延續

1643年,一個名叫讓·巴蒂斯特·波克蘭的21歲巴黎人,做出了將徹底改變其人生軌跡的決定。波克蘭的父親是王室指定的傢具商,他希望兒子承其衣缽,過舒適的生活。但波克蘭想當一名演員,這在當時可不是個體面的職業。他與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劇團,取名「盛名劇團」,在馬薩林路12號的新劇場進行了首場演出(這一地址今日猶在,但當時的建築已蕩然無存),演出時使用了藝名莫里哀。

莫里哀未能一夜成名。

1645年,他因欠債未還兩度入獄,當年年底劇團離開巴黎,到各省巡演以維持生存。有證據表明,1655年,這位年輕的演員開始著手轉向寫作。

1658年,劇團返回巴黎,受邀到時年20歲的國王路易十四的羅浮宮演出。他們演出的是一場雙劇目,第二部分由莫里哀原創,名為《多情的醫生》。這一獨幕鬧劇在劇團巡演時就很是成功,如今在宮廷也大受歡迎。國王極為欣賞,賜予劇團在小波旁宮演出的權利。

不久,國王的兄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成為劇團的贊助人。王室的贊助為莫里哀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但這並沒能為其帶來巨額財富。當時多數巴黎人都還很貧窮,沒有錢用在看戲這樣的瑣事上。

當時可供選擇的原創優秀劇本很少,為讓劇團演出,莫里哀寫的劇本數量越來越多。他的第一部在巴黎創作並以巴黎為背景的劇本是《可笑的女才子》。該劇講了兩個外省姑娘卡多絲和瑪德隆來到巴黎後一系列矯揉造作的行為,這是諷刺喜劇極為典型的材料。該劇取得了巨大成功。

後來,莫里哀的劇團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皇家宮殿里找到了安身之處,他此後的劇本都在此首演。今天,在莫里哀路和黎塞留路交叉口,皇家宮殿花園旁有一處噴泉,就是1773年人們為紀念莫里哀逝世100周年而建。

人們對莫里哀的記憶在法國喜劇院得以延續。喜劇院是1680年路易十四以莫里哀劇團中剩下的成員為班底創建的,位於黎塞留路2號,除演出莫里哀的劇作外,還演出優秀的古典和現代劇目。劇場樓上有一把扶手椅,在莫里哀的最後一場演出中,他就是倒在這把椅子上去世的。

巴爾扎克特意選擇有後門可溜的房產

巴爾扎克1799年出生在小城圖爾。1815年,巴爾扎克全家遷往巴黎,他在學校待了2年,接著又成了一位律師的文員,學了3年的法律。他具備了當律師的資格,並已開始創作劇本。雖然創作沒有取得任何成功,但巴爾扎克很清楚自己想當作家而非律師,於是說服家人支持自己。

整個19世紀20年代,巴爾扎克一直在艱難奮鬥著。他涉足各種各樣的工作來維持生計,可惜的是他的商業冒險無一成功。他的一個失敗的印刷廠位於維斯孔蒂路17號,後成為藝術家歐仁·德拉克洛瓦的家。

巴爾扎克一生生活拮据,幾度瀕臨破產。隨著時光流逝,有一點變得非常清楚:巴爾扎克的財務困難並不能完全歸因於他失敗的商業行為。他的花費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支付能力。

但巴爾扎克也不是只知道炫耀,他是法國最勤奮的作家之一,以長時間連續工作而聞名。他還有一點也很出名,就是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濃烈的黑咖啡以保持工作狀態。

1833年,巴爾扎克有了創作一系列小說的想法,在小說中主人公會反覆出現。這倒並不是個全新的想法,大約350年前拉伯雷就寫過一系列以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為主人公的書。但這將是以描述反覆出現的鮮活人物為特色的第一部真正意義的小說集,這些人物會在系列小說中不斷成長。小說集內容將涉及法國社會各個階層,描述從法國大革命時期到巴爾扎克本人生活的時代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直到1840年,巴爾扎克才為這個系列小說想出合適的名字:《人間喜劇》。在他的設想中,這個系列將包括不少於150部互相關聯的小說。最終,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大約90部。這在今天看來幾乎是個不可想像的驚人成就,特別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經典小說,如《高老頭》《貝姨》等。

1840年,正是巴爾扎克為自己的系列小說命名的同一年,他搬到了雷努阿爾路47號的房子。接下來的7年他一直在那兒居住,今天這個地方是巴爾扎克博物館。他買下那處房產並以布魯尼奧先生的名義在那居住,因為儘管他已功成名就、聲名遠播,卻仍然負債纍纍,需要躲避債主。出於同樣的原因,巴爾扎克特意選擇了一處有後門的房產,通向伯頓路,有債主上門時,他可以從後門溜走。

雨果為那座宏偉教堂做點什麼

維克多·雨果是個很有天分的孩子,很早就下決心將來要當一名作家。14歲時,他創作出第一部劇作。15歲時,他贏得法蘭西科學院的一項詩歌獎。20歲時,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頌歌和雜詩》。

1831年,雨果的首部偉大作品《巴黎聖母院》發表。書名來源於巴黎城中那座宏偉的教堂。小說以15世紀為背景,講述了住在教堂頂部塔樓里的駝背人卡西莫多的故事。這座哥特式建築規模極為宏大,今天仍然可以參觀。抬頭看去,今天的人們可能還不禁會想:卡西莫多會不會還在上面的某處?

這處地標性建築的建造工作始於1163年,大量優秀工匠和工人花了180多年時間才將其建成。但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教堂幾乎被毀,開始日漸衰敗。

雨果的這部小說發表時,教堂仍在繼續敗落。雨果決定為教堂做點什麼,畢竟,它不僅是巴黎,還是整個法國的精神中心。他發動了一場籌集資金、恢復教堂昔日榮光的運動。人們為這一計劃齊心協力,重建工作於1841年開始。23年之後,教堂重現輝煌。

1833年,雨果在孚日廣場的一角得到了一座相當豪華的房子。接下來15年雨果在此居住,現在這裡是維克多·雨果博物館。在此居住期間,他創作了大量作品。

雨果在巴黎社會備受尊重,於1841年被選入聲名遠播的法蘭西學院。這段時間,雨果對政治的興趣與日俱增,但他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的家人是拿破崙·波拿巴堅定的支持者,而雨果年輕時就已成為君主制的支持者,還在1845年受到國王路易·菲利普的表彰。但到了1848年,雨果成了共和主義者。他強烈反對拿破崙三世發動的政變,結果被這位新皇帝驅逐出境。流放絲毫沒有影響雨果的文學才能。1862年,他創作了被認為是其最偉大的作品《悲慘世界》。

莫泊桑不想看到埃菲爾鐵塔

1850年,莫泊桑出生在法國北部沿海迪拜地區的諾曼底港口附近。莫泊桑和福樓拜兩家是世交,兩家相隔不到40英里。

福樓拜是當時偉大的作家,很多青年作家都拜倒在他腳下,莫泊桑就是其中之一。莫泊桑的母親是福樓拜兒時的朋友,曾致信懇請他儘力指導兒子創作,福樓拜欣然接受。

莫泊桑在1869年來到巴黎學習法律。不久,他自願參加普法戰爭,這次服兵役的經歷成了他後期多篇短篇小說的創作素材。戰爭結束後,莫泊桑回到巴黎,當了一名公務員。

在此期間,未來的作家之星莫泊桑經常會見母親的朋友福樓拜。只要福樓拜一來巴黎,兩人就經常一塊就餐。位於歌劇院廣場3號的和平咖啡館是莫泊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位於大奧古斯汀街51號的拉貝羅斯餐廳也是莫泊桑喜歡的地方,透過窗戶向下,可以看到塞納河。

莫泊桑說他喜歡在埃菲爾鐵塔就餐,因為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再看到它了。巴黎這座家喻戶曉、人見人愛的標誌性建築,在落成之時並不怎麼受歡迎。莫泊桑、左拉和小仲馬等300名作家和藝術家曾聯名簽署請願書抗議。

雖然有福樓拜諄諄教導,但當時莫泊桑也只不過發表了屈指可數的幾篇短篇小說,且多數刊登在一些不知名的刊物上。1880年,莫泊桑的寫作生涯出現轉折,他的作品《羊脂球》被收錄進一本短篇小說集。該小說集共有六篇作品,且都出自像左拉這樣的當紅作家。莫泊桑一舉成名。

《羊脂球》的成功引來了眾多報社、雜誌社編輯的約稿。收到邀函,莫泊桑立刻辭去工作,專心創作。他一生連續發表過300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幾部長篇小說和非虛構類作品。《漂亮朋友》是莫泊桑最優秀的長篇小說,出版於1885年,揭露了巴黎社會深處人們的殘暴野心和玩世不恭。

生命的最後10年,莫泊桑不斷創作,屢屢成功。他掙錢無數,購置了好幾處房屋、好幾艘遊艇,還有巴黎的一套公寓。雖然在物質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年輕時染上的疾病一直困擾著他,再加上哥哥在精神病院離世,令莫泊桑痛不欲生。

1892年,莫泊桑自殺未遂,母親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之後又轉至巴黎的一家私人療養院。翌年,莫泊桑在這家療養院病逝,被安葬於夢帕納斯公墓,他的墓呈敞開的書本狀。

海明威到巴黎的第一個晚上

美國作家海明威對世界文壇的影響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在成名之前,海明威一直過著貧困潦倒、艱難掙扎的生活。他的作品《流動宴會》,就講述了他在巴黎的早年寫作生涯。當時,海明威身無分文、生活拮据,為填飽肚子,甚至淪落到去盧森堡公園逮鴿子。

1921年,22歲的海明威從美國來到巴黎。到巴黎的第一個晚上,他住在位於雅各路44號的英格蘭酒店。如今,這家酒店尚在,不過房價卻高了很多,而當時這家酒店只是提供一些基礎設施。後來,海明威搬到了笛卡兒路39號的一家廉價酒店的頂層。當時,海明威已與第一任妻子哈德利登記結婚,《流動宴會》就生動再現了兩人在公寓里生活的時光。

很快,海明威結交了其他一些住在巴黎的美國移民,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作家艾茲拉·龐德和格特魯德·斯泰因,他們經常鼓勵年輕的海明威。但最後,無論是文學成就上,還是受歡迎程度上,海明威都使他們黯然失色。

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一本既有短篇小說又有詩歌的集子、他的成名作《太陽照常升起》。這部作品的部分情節以巴黎為背景,人物原型是作家自己和他在巴黎所認識的一些人,小說的另一部分情節則以西班牙為背景。

斷斷續續地,海明威在巴黎生活了好幾年,他喜歡拜訪住在聖米切爾大道93號的朋友西爾維婭·比奇,比奇正是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的創辦者。

莎士比亞書店原在奧黛翁街12號,後搬到比什利街37號。它不僅是一家書店,還是一家非官方借閱圖書館,向海明威這樣生活拮据的作家開放。他們可以到這裡借閱買不起的書籍,讀後歸還。這裡也是文人讀書會友的地方,後來還扮演起出版社的角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已經被闢謠的生活小常識,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染綠芝加哥河」慶祝聖帕特里克節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