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各門派學太極拳的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必讀之書你知道有哪些書嗎?

各門派學太極拳的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必讀之書你知道有哪些書嗎?

太極拳的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必讀」之書,第二類是「參考」之書,第三類是「瀏覽」之書。必讀之書只是少數的一些作品,但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直到有朝一日能讀懂、讀通,得其精髓。供參考之書為數也不算多,旦只要細讀某一部分的精髓就夠了。其他的都是瀏覽之書,不必過於細心去讀。(以下圖書多數太極養生堂已為各位拳友提供了電子版本,沒有獲取的朋友,請儘快關注公從號「Taichitang」,回復「下載」即可!

第一類「必讀之書」就是太極拳先賢遺留下來的拳經、拳論、歌訣。

鄭太師曾說過:「練太極拳並沒有什麼秘訣,要是有秘訣的話,其秘訣就在太極拳經、拳論、歌訣裡面,因為其中每一句話都有深義,只要大家能照拳論裡面所說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絕對可以學得好的」。

中國大陸在1991年出版了一本《太極拳譜》,編輯者沉壽先生收集了各家太極拳古典理論文獻147篇,全書以清代作品為主,但也有明末清初陳王廷和清末民初陳鑫及宋書銘等前輩的作品,可說是集太極拳「精華」之大全了。此本有系統且廣泛的拳經、拳論、歌訣之書是非讀不可。

另外,筆者認為,也必須勤讀下列四篇經典性作品:包括三篇楊澄甫宗師口述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張鴻逵先生筆錄,張是1912年陸軍大學首任校長)、《太極拳術十要》(陳微明先生筆錄)、《論太極推手》(陳微明先生筆錄),以及鄭曼青太師寫的一篇《體用歌》(見《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太極拳拳理的鑽研與發展,首推武氏一門(武禹襄先輩和他的傳人李亦畬先生);現在加上了楊宗師和鄭太師的切實論述,代表了楊氏一門對太極拳理論體系的貢獻。

在勤讀這些必讀作品時,首先要了解其真意及中心思想。通過對真意的了解,可以幫助發現自已練拳的問題,再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中心思想即針對其核心觀點的認識,再進一步對拳經、拳理的細節要點的了解。然後,再總結每一次自己對拳譜上一些練拳問題思考的結論。日後,拳藝逐漸有了進步,再要回過頭來不斷地重讀溫習這些拳經、拳論、歌訣。目的是要再鞏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並且從整體上形成對拳譜思想的交融與契合。另外,應把自己思考的一些困惑記錄下來,以便向老師、同道們請教與交流,如此不斷地設法運用太極拳理論去增進拳藝。

從前,這些拳經、拳論、歌訣都是秘訣,是珍藏之物,不示外人。楊振基前輩在1996年8月受邀來美,蒞臨華府參加一項五家(陳、楊、武、吳、孫)太極拳研習會時曾告訴筆者,楊家有本手抄的太極拳老拳譜卅二解(即《楊澄甫家傳的古典手抄太極拳老拳譜三十二目》,實為四十目),長期保存在楊宗師夫人侯助清女士處,後來母傳子到了楊振基前輩手中,但他也從不示人,直到1992年才對外公布,並附在其口述《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里。

楊前輩在河北省邯鄲市義務教拳30多年,是位敦厚樸實的長者,這次生平第一次出國來美訪問時已有75歲了。當時,他簽名贈送了此書給筆者,但筆者立即告知,這些楊氏傳抄老譜早已包括在沉壽先生1991年出版的《太極拳譜》書內【注二】,楊前輩聽後頗為驚訝和無奈。現今,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這許多寶貴資料,焉能不加珍惜!

第二類「參考之書」主要是由深諳太極拳武功之精奧者所著作的練拳方法和心得之類書籍。

我們希望從其內容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部份,分析其觀點和論證,來幫助自己對拳經、拳論、歌訣的進一步了解。可惜歷代的太極拳能手頗多允武不允文,文武兼備有成的畢竟是寥寥可數。

楊氏太極拳第一、二代先輩都沒有出書立作,到了第三代才有許禹生先生寫的《太極拳勢圖解》,此系第一本楊式太極拳著作。

隨後,有兩本以楊澄甫宗師為名的《太極拳使用法》和《太極拳體用全書》,是由其得意弟子代為執筆的。

至於楊家太極拳第四代的好手,出書的僅有前輩陳微明、黃文叔、董英傑、吳志青、鄭太師等數人。譬如:

「三軒」之首的牛春明先生,由楊健侯先輩代子傳藝傾囊相授的楊家太極拳、劍、刀、槍及內功心法,並在晚年秘授點穴之術,但其精湛的拳技並沒有留傳下來。其女牛筱靈於1998年在香港出版的《牛春明太極拳》一書,只剩下牛前輩的晚年拳照。

又田兆麟先生的太極拳功夫了得,學到楊健侯先輩之中架及楊少侯前輩之小架子快拳,但從無著作。幸好,經由田兆麟先生口述,其弟子陳炎林先生筆錄之《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由上海國光書局出版,詳細記錄了楊健侯先輩所授之大架、器械、內功基礎;可惜未將楊健侯先輩所傳之中架及楊少侯前輩所傳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內,如今楊式中架、小架恐已後繼乏人。

楊家太極拳從第五代起,基於各種主、客觀因素,功夫己是遠遜於前了,現今太極拳的愛好者應共同多加檢討和互勉。

其他如陳、武、吳、孫各家有真正深厚太極拳技的寫著者亦為數不多。以下是自民初至1948年以來,筆者認為值得精讀及參考之書籍【注三】。

楊氏太極拳

☆《太極拳勢圖解》,許禹生著,1921年出版〔楊式太極拳的最早著作;許是楊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於宋書銘(太極名家)、劉鳳春(形意、八卦名家)、張策(通臂、太極名家)等人〕

☆《太極拳講義(拳術)》,陳微明著,1925年出版〔陳先從師孫祿堂習形意、八卦,又從師楊澄甫習太極拳〕

☆《太極拳法實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從學於許禹生、紀子修(師承凌山)、吳鑒泉、宋書銘〕

☆《太極拳答問》,陳微明著,1929年出版

☆《太極拳使用法》,楊澄甫著(董英傑代筆),1931年出版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著(鄭曼青代筆),1934年出版

☆《太極拳要義》,黃文叔著,1936年出版〔黃從學太極拳於楊澄甫,又從李景林習武當劍,及與孫祿堂、張兆東(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自然門名家)、劉百川(北派少林名家)等研究武技〕

☆《太極正宗》,吳志青編著,1940年出版〔吳從楊澄甫習太極拳,又從於振聲和馬金標習查拳〕

☆《太極拳法闡宗》,王新午編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據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而撰〕

☆《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陳炎林編撰(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後拜師楊少侯及楊澄甫為師,陳為田兆麟的弟子〕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曼青著,1947年出版〔鄭從師楊澄甫習太極拳〕

☆《太極拳釋義》,董英傑著,1948年出版〔董先向李香遠學武式太極拳,後投入楊澄甫門下〕

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1919年出版〔陳家溝太極拳最早的理論著作;陳鑫為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陳子明著,1932年出版〔陳子明為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

☆《陳氏太極拳匯宗》,陳績甫著,1935年出版〔陳績甫為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

☆《陳氏太極拳入門總解》,陳績甫著,1935年出版

吳氏太極拳

☆《太極拳淺說》,徐致一著,1927年出版〔吳鑑泉拳勢的最早著作;徐為吳鑒泉的弟子〕

☆《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吳圖南著,1931年出版〔吳先後拜吳鑒泉與楊少侯為師〕

☆《吳家太極拳講義》,吳公藻著,1932年出版〔吳公藻乃吳鑒泉次子〕

☆《吳鑑泉氏的太極拳》,陳振民和馬岳樑合著,1935年出版〔馬乃吳鑑泉長女吳英華的夫婿,陳為馬岳樑的師兄〕

其他孫、宋、趙堡式太極拳

☆《太極拳學》,孫祿堂著,1919年出版〔孫從師郝為真習太極拳〕

☆《太極拳》,李先五著,1933年出版〔最早介紹宋書銘的三十七式太極拳專著;李從劉彩臣習宋書銘三十七式太極拳,劉是全佑(吳鑒泉之父)的弟子〕

☆《太極拳正宗》,杜元化著,1935年出版〔趙堡太極拳最早的拳理著作;杜從學於任長春。任長春的師承關係,一說為從師於趙堡鎮太極拳傳人陳清萍,另一說為從師於陳仲甡(陳鑫之父)〕

最後來談談第三類「瀏覽之書」。

自1949年以後太極拳經由香港、台灣普及至全世界,雖然水準大不如前人,但寫書的人可增多了,市面上的中、外文太極拳書籍大概已有幾百本了;這些書,筆者都歸類於第三類「瀏覽」之書。

不可否認,各流派或都出了一些很好的書籍,但這些書籍多從普及入手,目的只是讓學者學會架式,引領入門。如果要深入探究,這些書籍就力不從心了。

有一些太極拳書籍,也介紹「理」或「法」,但相較之下,程度還是有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可一目十行,匆匆翻頁,「狼吞」似的瀏覽一下,再迅速的判斷其價值,或可擴大了自已的一般常識。遇到好的地方,不妨細讀一陣,將來和其他同道談論到一個主題時,你能夠想到哪個人在哪本書中曾經對此有過論述即可。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的問題,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劃地進行學習。要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做的事情摒除掉。當敢於捨棄、知道如何捨棄的時候,才能真正近入「不惑」的狀態。其實,老子《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但凡一種學問、一種技藝,要想學好它,首先是少,在少的基礎上,經過勤學苦練才能達到「得」,進而達到「精」,著書亦然。多年前,筆者曾慫恿羅老師出版自己的太極拳專書,那時他說市面上專書己夠多了,不少他這一本,再說鄭太師早已有書問世,學者大可以參閱也,他只求盡心翻譯鄭太師的書即可。現在筆者也年過60,才開始領悟到一點不惑之理;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筆者遲了20年。

太極養生堂好書推薦

太極養生堂正式對外開課啦!

系列太極拳培訓學習課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極養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推出系列太極培訓課程,將由太極養生堂創始人及總教練黃山先生親授太極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你認為練習太極拳必須要實戰嗎?
林墨根先生幾十年經驗太極拳教練心法總結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