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區塊鏈是一項垃圾技術

區塊鏈是一項垃圾技術

作者簡介:Kai Stinchcombe是舊金山灣區True Link Financial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這家多元化經營的金融服務公司致力於保護並提升客戶的獨立性和生活質量,提供一系列支付、投資和保險產品,主要面向退休人員。

正是由於人們對區塊鏈存在誤解,才對於區塊鏈的未來提出了許多讓人難以信服的說法。

篡改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很難,但是以為區塊鏈是創建具有完整性的數據的好方法那就錯了。

區塊鏈系統本應該更值得信賴,但實際上它們是世界上最不值得信賴的系統。

區塊鏈不僅是垃圾的技術,還是糟糕的未來願景。迄今為止區塊鏈未能實現廣泛採用,原因就是建立在信任、規範和傳統制度上的系統運作起來天生勝過區塊鏈設想的那種不需要可信任方的系統。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無論區塊鏈改進了多少,它仍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去年12月我寫了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https://hackernoon.com/ten-years-in-nobody-has-come-up-with-a-use-case-for-blockchain-ee98c180100),闡述區塊鏈不適用於任何實際問題。人們反對的主要不是技術方面的論點,而是希望去中心化會帶來完整性。

不妨先從這個話題說起:Venmo是一種免費的美元轉賬服務,而比特幣轉賬不是免費的。不過我在去年12月寫了一篇文章炮轟比特幣毫無用處後,有人回應:Venmo和貝寶(Paypal)在撈取消費者的錢財,人們應該改用比特幣。

這真是區塊鏈的非實用/未採用與區塊鏈擁躉的堅定信仰之間的超現實對比!某人之所以成為了比特幣愛好者,並不是由於他在尋找一種便利、免費的方式將錢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然後發現了比特幣,這點完全很明顯。實際上,我堅持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有一個問題想要解決,發現一種現有的區塊鏈解決方案是解決該問題的最好方法,因此成為了區塊鏈愛好者。

接受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的零售商其數量在減少,而支持力度最大的企業(比如IBM、納斯達克、富達、Swift和沃爾瑪)雷聲大雨點小:在媒體上大肆宣傳,卻鮮有實際部署。就連最知名的區塊鏈公司Ripple也沒有在其產品中使用區塊鏈。你沒有看錯,Ripple這家公司認為:跨國界轉賬的最佳方式就是不用Ripple幣。

區塊鏈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技術,而不是隱喻

為什麼大家對實際上沒啥用處的東西懷有如此高漲的熱情?

人們對於區塊鏈的未來已提出了許多叫人難以相信的說法――比如說,你應該將區塊鏈用於AI,取代谷歌和Facebook所搞的那種行為跟蹤。這歸咎於對區塊鏈存在誤解。區塊鏈不是宇宙中實實在在的東西,你無法把什麼「塞入」到其裡面,它是一種特定的數據結構:線性事務日誌,通常由計算機來複制,計算機的所有者(名為礦工)因記錄新事務而得到獎勵。

在《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中,灰塵漫佈於全世界。灰塵是由意識組成的,本身具有意識,可以凝結成天使。區塊鏈並不像這樣。

這種特定的數據結構有兩點很誘人。一點是,任何區塊的變化會使後面的每個區塊無效,這意味著你無法篡改歷史事務。另一點是,只有你與其他每個人處理同一條鏈,才能夠得到獎勵,所以每個參與者都有動機去達成共識。

最終結果是一個共享的、可靠的歷史記錄。此外,由於為自身利益行事的每個人達成了共識,添加虛假事務或者使用不同的歷史記錄完全意味著你得不到報酬,而別人都得到報酬。以數學手段來確保各方遵守規則――不需要政府或警察過來告訴你記錄的交易是虛假交易(或者索要賄賂或欺凌參與者)。這是個很棒的想法。

所以總之,區塊鏈技術是這樣的:「讓我們創建一個序列很長的小文件,每個文件包含前一個文件的哈希值(hash)、一些新數據以及解決數學難題的答案,每隔一小時就將一些錢分給願意在其計算機上為我們證實和存儲那些文件的任何人。」

而區塊鏈隱喻是這樣的:「如果每個人都將記錄保存在不屬於任何人的防篡改的存儲庫中,將會怎麼樣?」

表明這個區別的一個例子是:2006年,沃爾瑪推出了一款系統,以便從田地到商店全程跟蹤香蕉和芒果。2009年,由於讓每個人輸入數據方面遇到了後台問題,沃爾瑪放棄了該系統,它在2017年重新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該系統(當時大吹大擂)。如果有人過來跟你說「芒果採摘者不喜歡輸入數據」,回答「我知道:讓我們創建一個序列很長的小文件,每個小文件包含前一個文件的哈希值」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回答「如果每個人都將記錄保存在不屬於任何人的防篡改的存儲庫中,將會怎麼樣?」至少做到了有的放矢!

基於區塊鏈的可信賴性實際上分崩離析

人們把區塊鏈當成是「確保完整性的具有未來感的魔杖」――對某個問題揮揮區塊鏈,你的數據就會有效。對於人們希望有效的幾乎任何方面,區塊鏈都被認為是解決之道。

誠然,篡改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很難,但是以為區塊鏈是創建具有完整性的數據的好方法那就錯了。

要明白為什麼是這樣,不妨從實踐切換到理論。比如說,不妨考慮區塊鏈的一種被廣泛提議的使用場合:購買帶有「智能」合約的電子書。區塊鏈的目的是,你不信任電子書賣家,賣家也不信任你(因為你們就是互聯網上的兩個個體),但是由於它使用區塊鏈,所以你可以信任交易。

在傳統系統中,一旦你付了錢,希望會收到書,但一旦賣家收到你的錢,對立根本沒有動機去發貨。你依賴維薩或亞馬遜或政府來確保交易公平――結果很容易上當受騙!相比之下,在區塊鏈系統中,通過將交易作為不屬於任何人的防篡改的存儲庫中的一條記錄來執行,貨幣和數字產品的轉賬/轉移是自動化的、原子級的、直接的,撇開了仲裁交易、規定條件,並從中提成的中間人。這不是對大家都有好處嗎?

嗯。也許你在編寫軟體方面非常熟練。某位小說家提議使用智能合約時,你要花一兩個小時來確保合約只提取相當於約定價格的金額的一部分,並且確保這本書(而不是另外某個文件)會確實送達。

一名電子書顧問。

審計軟體很難!有史以來受到最嚴格審查的智能合約居然有一個誰也沒有注意到的小bug,後來有人確實注意到了這個bug,趁機竊取了5000萬美元。如果加密貨幣愛好者搞一個1.5億美元的投資基金,但未能對軟體進行必要的審計,那麼你對電子書審計的信心又有多大?萬一該電子書作者在其版本中隱藏了一個遞歸錯誤,因而從你的以太坊錢包將畢生積蓄吸得一乾二淨,也許你寧願自行編寫還價軟體合約,不是嗎?

這種購書方式太複雜了!它並非不可信任,你信任軟體(以及你在軟體主導的世界保護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信任別人。

「我想看一看源代碼,確保某人沒有投二次票。」

另一個例子:區塊鏈聲稱有望在管理不力的國家為投票系統帶來的優勢。「將你的投票記錄保存在不屬於任何人的防篡改的存儲庫中」聽起來很好,可是那些阿富汗村民會從廣播節點下載區塊鏈,從Linux命令行對Merkle root進行解密,獨立驗證他的投票是不是統計在內嗎?還是說他會依賴可信任第三方(比如管理選舉或提供軟體的非營利機構或開源聯盟)的移動應用程序嗎?

這些例子聽起來很愚蠢――小說家和村民出錢請電子保鏢黑客來保護自己,遠離高明的智能合約竊取錢財或選票的惡意客戶或非營利機構?你遲早會意識到這實際上是關鍵所在。在區塊鏈世界,個人專門負責各自的安全防範措施,而不是依賴信任或監管。如果他們使用的軟體是惡意的或有缺陷,本該更仔細地閱讀軟體。

底層區塊鏈的整個世界觀是錯誤的

你實際上一遍又一遍看到這一幕。區塊鏈系統本應該更值得信賴,但實際上它們是世界上最不值得信賴的系統。如今,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三大比特幣交易所接連遭到黑客入侵,另一個被指控從事內幕交易,堪稱示範項目的DAO智能合約被掏空,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幅度十倍於世界上管理最不力的貨幣,而比特幣這個加密貨幣透明度的「殺手級應用」幾乎肯定是由牽涉純屬子虛烏有的幾十億美元的虛假交易人為支撐的。

區塊鏈阻止這個人噴洒殺蟲劑方面有多準確?

區塊鏈系統無法神奇地確保裡面的數據準確無誤或確保輸入數據的人值得信賴,它們只是讓你能夠審計它沒有被篡改。在芒果上噴洒殺蟲劑的人仍然可以在區塊鏈系統上輸入表明芒果是有機芒果的數據。腐敗的政府可以創建一個區塊鏈系統來統計選票,只為政治密友多分配100萬個地址。章程用軟體編寫的投資基金仍可能將資金配置不當。

那麼,如何建立信任呢?

以購買電子書為例,即使你用智能合約購買電子書,而不是審計軟體,你依賴四個方面的其中一個,每個方面都有「老式」特徵:智能合約的作者是你認識並信任的人,電子書的賣家聲譽良好,你或你的朋友過去從這個賣家成功購買過電子書,或者你只是願意希望這個人會公平交易。在每一種情況下,即使交易是通過智能合約達成的,實際上你依賴的是信任對方或中間人,而不是你審計軟體的自我保護的權利,每個人本身就是孤島。合約仍然適用,但承諾是用可審計的軟體編寫的,不是由政府規定的英文編寫的,這讓合約顯得不大透明,而不是更透明。

選票統計方面也一樣。在可以使用區塊鏈之前,你要相信選民登記是公正的,只有合格的選民才能領到選票,以匿名的方式來投票,而不是收買或恐嚇,投票系統顯示的選票與記錄的選票一致,沒有額外的選票給政治密友去投。區塊鏈沒有讓這些問題變得更簡單,反而讓其中許多問題變得更棘手,但更重要的是,用區塊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系列破壞核心前提的笨拙的替代方法。所以我們知道數據條目是有效的,讓我們只允許可信任的非營利機構輸入條目,你又回到了老式的「經典」分類賬。實際上,如果你看看任何區塊鏈解決方案,勢必會發現笨拙的替代方法,試圖在無信任的世界重新創建可信任方。

加密貨幣中世紀系統

不過沒有這些「老式」因素――假設你實際上試圖依賴區塊鏈的自我利益/自我保護來建立一個真正的系統,你就會陷入亂局。

聖殿騎士團實際上是某種銀行系統

在800年前的歐洲,由於軟弱無力的政府無力執行法律,而可信任的交易對手寥寥無幾,結果盜竊猖獗,安全的銀行業務成為空談,人身安全處在刀光劍影中。這就是索馬利亞的現狀,在理想場景下用區塊鏈來進行交易也是這個樣子。

這是願景。但沒人想要這樣的願景!

就連最鐵杆的加密貨幣愛好者實際上也更願意依賴信任,而不是依賴他們自己的加密貨幣中世紀系統。93%的比特幣由受管理的聯盟挖礦,卻沒有一個聯盟使用智能合約來管理支出。相反,它們作出諸如「穩定、準確的支出方面歷史悠久」之類的承諾。聽起來像是值得信任的中間人!

出售失竊信用卡和可卡因的可信任賣家

基於加密貨幣的在線毒品市場Silk Road也是如此。Silk Road的關鍵不在於比特幣(這只是為了避免被政府發覺),而是讓人們信任犯罪分子的信譽分數(reputation score)。信譽分數並不是由防篡改的區塊鏈來跟蹤,而是由值得信任的中間人來跟蹤!

如果Ripple、Silk Road、Slush Pool和DAO都偏愛採用建立和強化信任的「老式」系統,外界也沒有採用無信任系統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區塊鏈之名,現在是時候丟棄區塊鏈了

一個去中心化的、防篡改的存儲庫聽起來像是一種出色的審計方法,可以審計你的芒果來自哪裡、它有多新鮮以及有沒有噴洒過殺蟲劑。但實際上,食品標籤法、非營利機構或政府檢查人員、獨立且備受信任的新聞媒體、信任舉報人保護措施的工人、信得過的雜貨店、地方非營利農民集市等等其效果好得多。真正關心食品安全的人並不因為可信任比無信任更好而採用區塊鏈。區塊鏈的技術混亂暴露了隱喻混亂,一名軟體工程師指出,存儲一批小型哈希文件的數據不會讓芒果採摘者準確地報告他們是否噴洒了殺蟲劑;他還指出為什麼沒有法規、規範、中間人或可信任方的點對點交互實際上是一種糟糕的授權於人的方法。

更智能化的農產品

就像農民集市或有機標籤標準一樣,許多真實的想法隱藏在背後。你是否希望有這樣一種金融機構:從所有的傳統方面來看安全、監管有方,同時還具有以人為本的優點?信用合作社的成員選舉董事,處理交易的收入在成員之間分配。提走你的錢!偏愛通貨緊縮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的高官由當選領導人任命。想要讓選舉更安全更民主?幫助編寫開源投票軟體、出去登記選民,或自願成為選舉觀察員!是否希望有一項可信任的電子書送達服務,收取較低的交易費,將更多的收入分給作者?你在購買音樂或書籍,直接向作者購買,或自行創辦比外頭更好的電子書網站,你可能已經在考慮規定的支付率了!

為消除信任而搞的項目之所以未能引起客戶的興趣,是由於信任實際上非常寶貴。一個無法無天、缺乏信任的世界不是天堂,而是加密貨幣中世紀地獄。在這個世界,自我利益是唯一原則,生性多疑是唯一的安全保障。

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尤其是作為技術人員和企業家,我們要善於合作,善於建立信任,善於備受信任。我們不該將資源用於消除信任,而是應該將資源用於建立信任――無論我們是不是使用一長串順序哈希文件作為自己的存儲介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頭條 的精彩文章:

GoDaddy 放棄了自己的 IaaS,大部分遷移到 AWS
StackOverflow 調查:高收入國家流行 Python和C 語言,低收入國家愛用 PHP

TAG: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