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在佛教中的第一高僧是誰?

中國人在佛教中的第一高僧是誰?

佛家自傳入中國以來,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在中國的土地上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大德高僧。象西遊取經的玄奘、東渡普法的鑒真等等。在這些大德高僧之中,誰在佛學的修行方面排名第一呢?

說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的見解。但是這一點是有標準可以遵循的。在學佛的規則裡面,有這麼一個標準規定:真正的悟透佛學的人,他所寫的對於佛學的感悟叫做「經」;而一般的修行者所寫的對於佛學的感悟叫做「偈」。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只有一個人對於佛學的感悟被稱為「經」。所以這個人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高僧。他就是禪宗的六世祖惠能法師。他寫的經書叫做《六祖壇經》。

關於惠能法師的學佛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惠能是大唐武則天年間的人氏,出生於今天的河北。惠能自幼跟隨著父親去了廣東新興一帶。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就靠著母親一個人撫養他。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上山砍柴,惠能聽到一個人在讀《金剛經》,這讓惠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學習《金剛經》,惠能隻身來到湖北的雙峰山,找到了當時的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見惠能來自嶺南,就對惠能說:「嶺南都是野蠻人,怎麼能學佛呢?」沒想到,小小年紀的惠能立刻應對說:「人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嶺南人怎麼不能學佛?」弘忍大師發現惠能的言語間很有慧根,就把惠能留了下來,不過沒有立刻收他為弟子,而是讓他去炊事班幹活。

八個月以後,有一天弘忍大師讓所有弟子去寫偈語,也就是對學佛的心得。當時弘忍大師的大弟子神秀寫了一條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服侍,莫使惹塵埃。」弘忍大師為了維護神秀的面子,就讓眾僧人去傳頌這個偈語。在炊事班幹活的惠能知道後也寫了一首偈語。因為惠能沒有讀過書,也不會寫字,他就找在寺廟中參修的江州別駕張日用,請他把自己的偈語寫在規定的牆上。弘忍大師看了惠能寫的偈語以後,大驚失色。發現惠能才是真正的悟透了佛學的真諦,用佛家的話說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為此弘忍大師把六祖的位置偷偷傳遞給了惠能。是什麼樣的心得會讓弘忍大師如此看重惠能呢?下面我們看一下惠能寫的這個偈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如果按照詩歌的格律去要求,這個偈語是有些不符合格律的地方,只能算是古體詩。從內容上看,這個偈語卻道出了佛家的思想真諦。

在佛家思想當中,世間的萬事萬物是空的,只有佛性是永恆的。在佛家經典之首《心經》當中提出的觀點是「五蘊皆空」。大乘佛教還提出了「四大皆空」的觀點,這裡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因素。用這四大元素來代表世間所有的物質是空的,這就把佛家「空」的思想推向了極致。按照這種觀點來看神秀的偈語,依然存在著身體和心這兩種物質。因此他的偈語中對佛的感悟不夠徹底。相反,惠能的偈語中,則是全面實現了空,菩提也沒了,明鏡也是沒有的,世間什麼都沒有,就談不上塵埃的污染了。所以說,惠能的偈語更加接近佛家思想。這也是弘忍大師看重惠能的主要原因。

惠能和神秀兩條偈語相比,其主旨思想還代表了兩大不同的修佛觀點。相傳,佛祖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苦修,一顆菩提子打落在他的頭上,使他頓悟了佛性。所以菩提就成了佛家開悟智慧的代名詞。佛家講究明心見性,說的是以佛為鏡子,每個修佛的人對照佛的要求來檢查自己的內心,通過開悟佛家智慧來開啟自己的佛性。在神秀的偈語中,體現了這兩個元素。神秀認為:人的身體就是修佛的根本,人的心就是開悟佛理的鏡子,修佛的人要小心翼翼的去學佛理,言行上要嚴格按照佛家要求去做,不能讓自己的內心沾染了佛理之外的東西。這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服侍,莫使惹塵埃。」這裡強調的是不斷修正自己以達到成佛的目的,在佛家學說中就叫做「漸悟」。

這裡是乾訸書苑,這裡有文學,有歷史,有遠方,還有詩。

乾訸書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經 周二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兒童蒙學

周五 詩詞天地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分享和轉發,

堅持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執著的人生態度。

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本訂閱號所有音頻及文字(除另有標註外)均為墨風老師原創,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訸書苑 的精彩文章:

李逵根本不是《水滸傳》中的「張飛」,那誰是呢?

TAG:乾訸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