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安萬年之八十七:稱「公」?稱「王」?改革強秦的秦孝公成了秦國最後一「公」

長安萬年之八十七:稱「公」?稱「王」?改革強秦的秦孝公成了秦國最後一「公」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一代雄主秦獻公死後,太子渠梁即位。他就是繼承父親遺志,以「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為己任的秦孝公。剛繼位時的秦孝公21歲,躊躇滿志,決心讓秦國真正強大起來,所以,「改革」便成了他執政的主線和重中之重。

秦獻公時期,秦人已經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改革,積累了經驗,夯實了基礎,至少改革的思想在秦人之中已不陌生,正如當代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後,今天的中國人再談到「改革開放」便耳熟悉能詳一樣。有了父親的鋪墊,秦孝公要面對的推動改革的思想壓力和實際困難就會小很多,「為什麼改」已經不是大問題了,現在的關鍵是「怎麼改」的問題。

改革需要人才。秦孝公一上任,便向全國乃至國際社會發出「求賢令」:「誰能出奇計讓秦國富強起來,就分封他土地,並給他高官厚祿。」在這道「求賢令」的吸引下,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經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推薦,與秦孝公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對君臣聯手推動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史稱「商鞅變法」。改革雖然以商鞅的名字命名,但秦孝公才是這次變法(改革)的靈魂人物。

秦孝公在尋找適合秦國的、秦國想要的改革思路。商鞅是「外國人」,算是引進人才。雖然有寵臣推薦,但秦孝公更傾向於親自考察,他審慎地與商鞅探討過三次關於如何使秦國強大起來的改革思路。第一次見面,商鞅大談道家思想,孝公直打瞌睡,表明不感興趣。第二次見面,商鞅大講儒家理論,孝公興味索然,顯示不大願意。兩次之後,孝公十分生氣地對景監說:「你推薦的人簡直太迂腐了,我哪能用他呢?」

商鞅經過前兩次對話,已經摸透了秦孝公的內心需求,知道他急切地希望收復穆公時的疆土,重修穆公時的政令,使秦國儘快富強起來。既然秦孝公對實施德政,從根本上讓秦國富強文明起來的「王道」不感興趣,那麼商鞅便為他準備了另一套更合口味的配方。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抓住了最後的機會,向秦孝公大談特談富國強兵的「霸道」,「彎道超車」,滿足秦人稱霸天下的願望。這種改革思路的選擇,也為秦王朝建立後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筆。

此時再看秦孝公,聽得全神貫注,「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古人席地而坐,秦孝公在不知不覺間向前湊,就移出了席面,到了商鞅跟前,這是何等地痴迷啊!後來,兩人又連續談論好幾天,商鞅的學識水平和治國理政思想深深地打動了秦孝公,於是,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此人及其思想,對秦國進行全面的改革。

商鞅的到來,解決了改革人才和改革思路問題,但秦孝公還要統一國人的思想,為改革創造良好的思想環境。秦國國內的保守派勢力很強大,是改革的巨大阻力。秦孝公搞了一場大辯論,讓改革派商鞅和保守派甘龍各述自己見,在辯論中統一思想、達成共識。秦孝公為這場辯論出的題目是:「我想變法,可能會有許多人反對,你們看怎麼辦?」

改革派商鞅首先發言說:「舊制度已經證明不能富國強兵,應該廢止。改革舊的法度,自然會遭到世故常人的反對。這就像事物的發展變化一樣,遇昧的人始終看不明白,而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時就觀察到了。因此,不能和民眾討論改革的開端,只能和他們享受改革的成果。」此話體現出商鞅的自負,也是自己給自己挖好了坑,持有這種輕視民智思想的人,最終會被人民拋棄,更何況此話還打擊到了保守派的貴族。

保守派大臣甘龍予以反駁,說:「官員和老百姓對於傳統很熟悉,如果硬要改變這一切,國家就要大亂,恐怕天下都要反對。」針對甘龍的觀點,商鞅說:「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代代都不相同,卻都創立了王業。春秋時期的強國也各有各的法度,卻都能稱霸。有頭腦的人應該創新,不必效法古人。」商鞅的話,句句帶刺!

另一位保守派大臣杜摯卻說:「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換器具。我看不出我們的制度有什麼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要大動干戈、自尋麻煩呢?要遵守先王的法統,請君主三思而行。」商鞅說:「商湯、周武的興起,正因為他們不拘古法,而殷紂、夏桀的滅亡,正因為他們不改革舊例。請大王不要再猶豫了。」朝代更迭,是有失天道,而不是拘於古法。如果古法符合天道,為什麼非要變更呢?按道而行即可。商鞅之說,今天看來還是有點牽強的。

幾個回合雙方爭論下來,秦孝公下了最後的決心。他封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草擬變法方案。但太子的師傅公孫賈和公子虔卻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師傅沒有教育好,應該給師傅處罰。」於是下令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給公孫賈施以「黥刑」,即在臉上刺字並塗以黑炭著色。從此,便再也沒有人敢反對新法了。秦孝公和商鞅可能說服了一批人,但更多的是打壓了一批人,被打壓之人的反作用力,在後來便顯現了出來。

這些關於「商鞅變法」的改革進程,都是在秦都櫟陽(今天陝西閻閬)進行的,公元前350年,即秦孝公十二年,秦人遷都咸陽。經過大刀闊斧的「廢除舊制、改行新法」的改革,秦國面貌煥然一新,令中原各國刮目相看。新法實行十年後,秦國一躍而成為當時國際上(諸侯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秦孝公的改革目標基本達成:改革讓秦國完成了質的飛躍。

強大起來的秦國,最明顯的效果就是,秦孝公自己變成了秦國最後一「公」,也把他的兒子秦惠文王推上了秦國第一「王」的寶座,秦國國君從此不再以「公」相稱,而是象東周王朝的天子一樣,以「王」相稱,這體現的是「膀大腰圓、財大氣粗」之後秦人的真實心態。秦人最終脫不去孔武有力的優勢心態,而秦人以此取得天下,卻不能以此守住天下。

稱「公」?稱「王」?取決於秦孝公推行的改革。真正強大的秦國,才是最終的決定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長安萬年之七十三:人法地,地法天,秦都咸陽「天人合一」的營建思想
長安萬年之七十九:丕豹雖孝不忠,為何仍然得到秦穆公的重用?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