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情涌林泉雲岫——記山水畫家張鐵三

情涌林泉雲岫——記山水畫家張鐵三

情涌林泉雲岫

――記山水畫家張鐵三

作者 | 蔣道春

張鐵三中國金融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協會會員,中國新山水畫研究會理事,響水縣美術家協會主席。就職於江蘇響水農村商業銀行。

數十年如一日,始終筆耕不綴的畫家張鐵三先生的山水畫作品,沉雄穩健,自然華茲,氣韻不凡,又上了一個藝術台階。近日有幸拜會鐵三,觀賞了他的作品,頓感眼前一亮,玩味無窮,始信此傳不虛。

走進張鐵三畫室,滿室惠蘭之氣,翰墨飄香,令人氣爽神清,神怡心曠。一幅幅山水作品透著雄渾之氣勢,流淌著靈動之神韻,自然之風,靜謐之境溢於畫外。從畫中便能讀出畫家脫俗的品性,過人的智慧,深厚的繪畫功底和明爽的生活情趣。

張鐵三淳樸穩健,待人熱忱,小時候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當時條件差,沒有筆紙。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對藝術的熾熱追求,反而更使他對繪畫這門藝術如痴如醉。沒有紙筆,他就用草棒在地上畫,沒有教材,他就在小人書、看過電影上集累資料,信手塗鴉。稍長亦苦練過素描、速寫等造型基礎。

張鐵三到二十多歲時,已有一定繪畫功底的他,便開始臨摹古代名家的傳世之作。特別是宋代的山水畫作品,他從范寬的作品中尋求峰巒雄厚、挺拔宏大的氣魄,在李成的作品中獲取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之神韻,在清朝畫家石濤的作品中,吸納高奇意境、自然率真。特別是清初畫家龔賢的山水畫作品,對他的影響最深,現在經常使用的短線皴法就是從龔賢山水畫的點皴演化而來。

張鐵三經常遊歷名山大川,歷史名勝,深入自然,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尋找靈感,感悟祖國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做到胸有丘壑,山水盡攬。回來後再悉心揣摩,細心咀嚼,感悟真諦。

張鐵三的畫室兼收書齋,在他的書架上,除了少部分詩詞文學書籍外,大多是書畫名冊,潑墨之餘認真研習,並與自己所觀所感所悟加以對照,直至貫通,方才罷休。故張鐵三的作品既不落俗套,亦不拘泥於古人。數十年不綴筆耕,初步形成自己自然淳樸,古拙大氣的藝術風格。

張鐵三說:自然的東西也必須通過自己去發現,去領悟,然後形之筆端,意化於紙箋,方得其妙。他是當代著名山水畫家劉宗漢先生的入室弟子,先生曾評其作品曰:「作品大氣、渾厚、構圖講究,筆墨酣暢淋漓,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遠;走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道路,既學古人的也有時代的創新意識」。

張鐵三作畫用筆厚重端嚴,運筆破立相生,不受拘束。水墨重彩互為滲用,各臻其妙。表現出的雄渾氣勢,獨具匠心。所畫山水無定勢,無常態,構圖善變,意境高奇,處處表現出心靈與自然的融合和交流。作品大都能感受到其用筆古樸中見雄渾,沉謹中顯洒脫,渾厚中兼具勁力的意趣。

張鐵三的山水近景常以巨石壓陣,遠處重山峻岭延綿層疊,山間飛流直瀉,澗水迂迴盤桓,或溪流清波,或樹木濃郁,雲霧環繞,屋宇人物,隱置山石叢林之間,整體通視,顯得圓潤凝重,使蒼茫雄渾的山林躍然而出。虛實相生,使無畫處皆成妙境。有時青山碧波之間點綴幾片帆影,或閑置一葉扁舟,使作品頓顯空靈生動,而又詩韻連連,美不勝收。

張鐵三偶爾也畫些花鳥小品類作品,亦取法傳統,充滿情趣。他在「吉祥圖」中,潑墨點染,枯筆勾勒,將秋日之枯葉藤蔓表現得十分準確生動。用濃墨將雞的神采態勢刻劃得活靈活現,整幅作品虛實並用,主體突出,沒有一定的生活積澱和繪畫功底是難成此作的。

如今工作閑適之餘,無論三伏寒冬,鐵三仍堅持外出寫生。雖身處鬧市,也心無旁騖,鬧中取靜,給自己一片純凈的創作空間。有時,他背上畫夾,跋涉蘆叢河岸、林間、溝渠尋找細節,擷取創作素材,感受自然神韻。城市的大街小巷,周邊野徑,都留下了他對藝術執著追求的足跡。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一石一舍,一齊攬入心底,融入畫卷,成了他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數十年的孜孜以求,數十年的艱辛付出,鐵三收穫頗豐。《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眾多書畫專業刊物雜誌上,均有介紹他的文章、刊登他的繪畫作品;江蘇衛視、鹽電視台等媒體都作過專題介紹。作品上百次在國家、省市級展覽競賽中入展、獲獎,眾多作品被北京、廣東、安徽、河南、山東、福建等地的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

編輯 | 葉珊珊  審核 | 丁春梅

征 稿

徵稿要求: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等,一般在三千字以內。必須原創,必須首發,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文責自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灌河文學 的精彩文章:

TAG:灌河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