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虛擬現實中,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虛擬現實中,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方興未艾的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深刻、全面地改造著人類社會。探索與評估虛擬現實技術下主體的嬗變,已經成為擺在人們面前十分棘手,卻又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論課題。如何評估與應對虛擬現實技術給主體形態和認同帶來的巨大衝擊呢?

原文:《虛擬現實技術重建人的身份意識》

作者:長江師範學院副教授 胡俊飛

虛擬現實技術下主體認同陷入困局

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技術化的手段,正在將過往停留在設想或僅在藝術活動中存在的狀態變為日常的現實,它實現了自然、人和人的精神活動三個世界的無隙交互,脫離彼此的孤立、自足的世界將不復存在。由於人與自己所處的場景相間無隙,無我之境正成為主體的常態。然而,虛擬現實技術剝奪了主體長期依賴的堅固現實,也將令主體陷入難以進入、思索和表達社會現實生活的困局中。

虛擬現實技術下,包圍人的現實世界都是虛擬的,這種虛擬的現實並不是某種對原來現實世界的反映或複製。虛擬現實中的人與物自有其不同於現實世界中人與物的性格、情感、邏輯乃至價值,前者不是依附和從屬於後者的他者,而是獨立、自足甚至是高於前者的主體。阿爾法機器下出了讓其設計者意想不到的棋路,令圍棋高手李世石、柯潔等投子認輸,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擺脫和超越人對其的控制。不僅如此,作為主體的人,為虛擬之物喜與悲,而虛擬之物卻可獨自巋然不動,這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初期便已成為常象。另外,虛擬現實技術泯滅了真實和虛擬的界限,被虛擬現實包圍的現實也成為虛擬現實的一部分,幻覺和現實交融,彼此之間的差別無從分辨。「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處在什麼地位」(傑姆遜),人被各種仿象包圍,現實也成為仿象。

由於虛擬現實技術製造的只是各種關於現實的仿象,而不是現實本身,因此,在虛擬現實技術時代,對於主體認同和體驗而言,關於現實的效果便凌駕於現實的原則之上。虛擬現實技術在真實的世界中製造和插入各種虛擬的情景,模糊了想像界和現實界的邊線,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的悖論成為每時每刻人類生活正在上演的現實。人沉迷於自己製造的幻境,成為一種新的現實。當假的成為真的,真的也變成假的,真實被虛構抽空,真與假在虛擬現實技術時代似乎將喪失過去作為重要價值評判尺度的合法性。虛擬現實技術使人類生活的真與假重疊,真假之間的距離消失,深刻改變了主體與物在感知結構關係中的主客體位置,「物感知我」代替了我對物的佔有和掌握。小孩沉迷其中的夢想是成為嬌美無比的芭比公主或拯救世界的蜘蛛俠,工程師、藝術家、科學家反倒比這些虛擬的形象對於他們而言顯得更為陌生、隔膜。人們會為自己養在電子遊戲中一隻虛假的貓、狗或植物的生活殫精竭慮。

虛擬現實技術下的主體前景

如何評估與應對虛擬現實技術給主體形態和認同帶來的這些巨大衝擊呢?一些理論家對此表達了悲觀的態度。傑姆遜認為,虛擬現實是一種危險的東西,虛擬現實技術製造的「仿象」在人類現實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實際上是商品化對精神和無意識的滲透。當仿象「進入人們的生活,一切也便都成為形象,形象開始悄悄地、但卻有力地影響著現實」。這種形象不僅是物質意義上的,也將是象徵意義上的。它的廣泛出現將削弱他性,使外在的事物發生一個內在化的過程,距離感因此消失。距離感的消失使得我們對於世界「內在的體驗」不可隔開一段距離,「退一步去評判」。薩特也以警惕的態度視之,虛擬現實是一種不好的否定性,它會感染和毒化現實。的確,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依賴於巨量資本,這將加深資本對人類活動的控制,資本的邏輯將更深刻、更嚴密地滲入人類活動,從而掩蓋與遮蔽了人類社會真實存在的現實矛盾和人們對自己所處真實境況的認知。不僅如此,由於虛擬現實技術會使人們無時無處不處於其所營構的審美情境中,以追求對人體各種感官的快感刺激為旨歸的虛擬現實技術的審美活動,就會使主體始終處於一種緊張、亢奮從而疲乏不已的狀態。與此同時,在虛擬現實技術下,人們日常生活的長期過度審美化,也將耗散審美作為人類的一種反抗和否定性活動的力量與潛能。

虛擬現實技術下的主體由於處於一種偽化的環境中,其自主能動性是得到增強還是遭受削弱,在虛擬現實技術對主體的改造還沒有充分展開之前,的確還是一個難以定論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取決於我們是傾向於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是讓主體更新了對外在自然環境的認知視野,並讓其成為內在於而不是外在於和對立於主體的一部分,充分展現了人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本質力量,還是主張虛擬現實技術將導致主體喪失對真實的外在環境的認知、控制能力,人在自己所建構的虛擬世界中被剝奪了屬於人的意志,成為新的技術時代缺乏主體意志現實意識的「單面人」。好的前景總是從壞的開始起步的,對於虛擬現實技術下的主體前景,我們也許可以如本雅明對待機械複製技術時代的態度,從積極的方面作出審慎、樂觀的估計和期待。

加深人對自身的反思

任何一次科學技術的偉大革新,都將極大促進文化的大眾化進程、人民群眾精神的解放和藝術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虛擬現實技術也將在機械複製技術的基礎上,使文化生活與審美活動更深入到大眾日常的各個時空角落。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可以不為真實的社會歷史所束縛,足不出戶或不需付出難以承受的物質支出、精力代價或倫理道德壓力,便能得到充分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將帶來身體和感覺的延伸,獲得更多的體驗。藉助虛擬現實技術,大眾可以更直接、便利、廣泛地體驗和參與審美活動,自主地創造、發表、分享和評論虛擬審美產品,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的創造者。各種事物藉助虛擬技術都可以進入藝術的領域,從而更徹底地打破審美活動的對象、藝術趣味和價值判斷等曾經為某一特定群體所壟斷的情形,極大地促進了審美活動的日常生活化和民主化。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使大眾不再只是審美活動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審美活動的直接創造者,使大眾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完成對現實的審美超越。

虛擬現實技術也會使人與自然更充分地互動起來,人與自然不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單純佔有、控制關係。虛擬現實技術在充分發展後帶來的混合現實世界,擴大了「人化自然」的範圍和疆界,將使絕對意義上的「自在自然」不復存在,充分顯現了人作為主體對世界改造的內在本質力量。

虛擬現實技術「既增強和擴大了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和範圍,使自然體現了人的認識、實踐、情感和意志,解放和發展了人的各種感覺器官潛能,因而同時改造和豐富著人自身,促進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每個人都是無限豐富的感覺複合體,身體性是人與世界建立真實關係的基礎,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人的感官被打開,「人的貧乏的感覺缺失被彌補,多樣化的體驗讓人的感情更加豐富」,這正是人類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本真狀態,在虛擬現實技術之前人的現實也並非是人所處的理想、終極狀態,虛擬現實技術帶給人的主體性的變化因此並不能被視作一種異化的過程。從而,虛擬現實技術不應被認為加深了人類的異化程度而橫遭批判乃至鄙棄。不僅如此,虛擬現實技術戳穿了「理性的主體」的神話。虛擬現實技術條件下,人可以真實地感受和體驗各種不一的身份經驗,「人的主體不再被單一的文化、民族、性別或階層的邏輯或維度所框限和界定」(邱曉林)。從這個意義而言,虛擬現實技術促發了我們重新思考人的主體是什麼,重建人的身份意識,人對自身的反思不僅沒有弱化,反而得到加深。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2期第5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那個背哥哥的女孩,別讓不平衡的教育「壓垮」她的脊樑
今天,請為這位改變中國的「農民」點贊!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