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津30年前珍貴航拍 海河上空飄「紅龍」

天津30年前珍貴航拍 海河上空飄「紅龍」

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天津攝影師常津生數十次登上直升飛機,對津門大地進行大量航拍。他所留下來的數萬張底片,是天津在那個年代的珍貴影像記錄。如今,改革開放已迎來40年,在這些航拍照片的所在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騰訊大燕網將推出系列組圖,重溫天津40年來的「今生今世」。(騰訊大燕網出品 圖/常津生 游思行)(註:上圖為合成照片)

「九河下梢天津衛」,海河,就是天津的根。而三岔河口,則是「九河下梢」之地,這裡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點、水旱碼頭、商品集散地。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通水,結束了天津人民喝鹹水的歷史。30多年來,高達18米的紀念碑一直屹立在三岔河口,提醒天津人飲水思源。在它面前的金剛橋,於1996年拆除重建;而上游不遠的「天津之眼」,則是在2008年建成,成為天津城的新地標。

獅子林橋,建於1974年,1994年進行加寬,到了2003年,為滿足海河通航的要求,又將其進行整體抬升。改造後的獅子林橋,新增了1100多隻各式獅子,成為名副其實的「獅子林」。在它旁邊的望海樓教堂,1976年因大地震而嚴重損壞,在1983年得到修繕。

毗鄰海河的和平路,是天津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而位於和平路上的百貨大樓,則剛剛度過它的90歲生日。1997年,百貨大樓新廈落成,原本看著高大的老樓,頓時成了「矮子」,如今更是隱沒在高樓叢中。隨著互聯網購物的普及,被稱作「金街」的和平路,也已失去往昔的繁華。

從海河中心廣場公園遙望對岸,20世紀90年代初的天津城,可謂「一馬平川」。如今在同一位置,最引人注目的是建於2011年的瑞吉金融街酒店,它還有個更出名的稱呼,叫「津門」。在它身後,密密麻麻的高樓在這二三十年間拔地而起。

如果算上老龍頭車站的歷史,天津站已經走過了整整130個年頭。如今看到的天津站,於1988年重建,並於2008年再度改擴建,以適應京津城際高鐵的需求。外地旅客從天津站下火車,橫貫眼前的海河,或許是他們對於天津城的第一印象。而畫面左側的世紀鐘,則是從2001年1月1日開始,敲響了新世紀的鐘聲。

從天津站過了解放橋,便是被稱為「東方華爾街」的解放北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成為北方著名的金融中心。改革開放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相繼在此設立天津分行。進入21世紀,天津市以解放北路為軸心打造新的金融中心,在保留老建築的基礎上,又新建了津灣廣場等新項目,其布局更為規整。

在小白樓地區由西向東俯瞰,連接海河兩岸的,是建於1983年的大光明橋,在2008年改造之後,橋頭以「光明」為主題,新建了「日、月、星、辰」四個橋頭堡,使其成為一座精緻的歐式橋樑。小白樓地區的低矮平房,已經被大型商場所取代,海河對岸的河東區,也被高樓擋住了視線。而在1986年開業,高達19層的凱悅大飯店,則已經停業多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天津,海河上仍有不少渡口,供市民過河,坊間曾流傳著「對面能說話,見面走半天。」如今在天津城區,海河幹流平均不到0.8公里就有一座橋樑,並且「一橋一景」,不帶重樣。海河東岸的天津第一熱電廠,於1985年建起195米高的大煙囪,一時間成為天津城的制高點。2011年,熱電廠關停;2016年,原址被拍出天價,成為河東「地王」,將打造成高端住宅區。

眼前的這兩條「紅龍」,是位於天津河東鄭莊子地區的老天津鋼廠所排放的,上世紀90年代,天津鋼廠外遷,「紅龍」也成為歷史。鄭莊子曾是天津國企重地,鋼廠、棉紡織廠聚集。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工業戰略轉型,企業都關停並轉,昔日輝煌漸漸淡去。2015年,天津第三棉紡廠舊址經過改造,以「棉3創意街區」的姿態重新亮相在海河畔。

穿過天津城區,海河途徑東麗、津南,最後從濱海新區注入渤海。這是位於東麗區的海河沿岸,曾經的農田如今已成廠房,而海河對岸,則是「華北八大古鎮」之一的津南區葛沽鎮。

位於塘沽的海門大橋,總長900餘米,竣工於1985年,那是設立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第二年,當時便成為國內開啟跨度最大、提升高度最高的直升式公路橋。「海門」,顧名思義,正是海河的咽喉之處,海門大橋也成為塘沽地區連接海河兩岸的要道。每天,海門大橋都會開啟,供船隻通過。近年來,隨著海河大橋、中央大道海河隧道等通道相繼開通,車輛排長隊等待過橋的盛況也成為歷史。

在臨近入海口,海河拐了一個幾近180°的大彎,20世紀80年代,這裡仍有大片鹽鹼地。如今,它有個響亮的名字——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進入21世紀,包括響螺灣商務區、于家堡金融區等核心區域相繼建設。2015年,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中心商務區成為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繼續走在開放的前沿。

這是海河入海口。建成於1958年的海河防潮閘,見證著入海口數十年來的潮起潮落。如今,這裡是天津港港區的一部分。2002年通車的海濱高速海河大橋,成為溝通海河南北貨運的主要通道,每天,集裝箱貨車來來往往,熱鬧非凡。

1984年,《今晚報》創刊,常津生加入報社,成為一名攝影記者,並擔任過今晚報社總編室主任、攝影部主任、中國晚報攝影學會副會長等職。在他身後的柜子上,整齊堆放著數十年來拍攝的膠捲,像檔案館一樣分類編號。如今已75歲高齡的他,仍放不下手中的相機,持續記錄著這個世界。(以上圖片為版權作品,請勿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話京津冀 的精彩文章:

探秘八寶山殯儀館 3D列印逼真人臉、VR體驗生死

TAG:圖話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