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奇點藝術》:藝術下一個階段的指引

《奇點藝術》:藝術下一個階段的指引

2007年的時候,比較幸運的了解到了譚力勤老師和他之前做過的藝術動畫。後來一直關注譚老師的消息,直到自己決定從事藝術創作,對藝術的理解不斷成熟,他的創作和研究方向始終作為我理解的藝術家的標準和榜樣出現。這次應譚力勤老師的邀請,為他的新書《奇點藝術》寫一篇簡短的書評,激動不已。藝術不僅局限於過去,更多的是面向未來,因此把《奇點藝術》強烈推薦給大家。

《奇點藝術》讀後感

賈鵬森青年數字藝術家

我認為未來的十年,藝術發展大概三個趨勢,當代藝術延續形成的最具包容性的體驗,主要是公共藝術和互聯網藝術;因經濟因素導致的話語權轉移,促進具備東方哲學思想的後當代性藝術創作;真正有改變藝術價值能力的還是更精英化的智慧,奇點藝術可以說是這一類智慧總和的名稱。

當代藝術主要是基於後現代思想,即政治哲學體系的藝術形式。嚴格意義上來說,政治哲學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哲學,是對二戰後政治格局與現象進行反思,進而引發的傾向於社會性的思辨。由此,可以簡單的把當代藝術理解為人文屬性的藝術類型,核心是對於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而基於政治哲學思想體系的當代藝術不太適合大部分中國人研究,一是西方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和現有的政治、文化有諸多矛盾衝突,中國人很難掌控國際話語權,而話語權又是當代藝術的隱蔽性核心;二是去中心化等後現代思想的自身弊端也使西方政治、社會產生困擾,「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去精英化等口號也違背藝術本質與實踐過程,造成當下當代藝術創作軟弱無力的狀態。

奇點藝術是基於科技思想的下一代藝術。現代科技本身具備的抽象屬性,減小了地域文化之間的隔閡,使全球的藝術創作在文化基礎與理解力上趨向統一性,使東西方文化權利趨於平等。科技思想的核心來源於數據與計算,數據與計算是計算主義世界觀的構成條件。很多人把計算主義視為功能主義,但是藝術作為一種可變的,不確定的因素,能更好的呈現這種世界觀。

藝術隨時代思想而轉變。當下的時代正奔向科技為主導的新世界,把目光聚焦於奇點藝術,更有利於我們在藝術上的創作和思考。奇點藝術的時代,哲學於科技是指導作用,藝術於科技是啟示作用,藝術是哲學與科技的呈現。從事適合當下與未來的藝術,才符合藝術的發展趨勢,產生真的藝術價值。

賈鵬森

2018年3月29日

以下是《奇點藝術》的簡介和其他老師對此書的評論,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構建起對《奇點藝術》和奇點藝術的了解。

內容簡介

《奇點藝術》是中國第一部對未來藝術研究的專著。在「未來指導現在」和「指數」思維方式指導下,基於對世界前沿科學、奇點學和藝術學的研究,作者以其敏銳的藝術嗅覺、豐富的想像力、爆破式創作力和開拓性的視野,對即將來臨的藝術在科技奇點衝擊下的蛻變給予大膽而有可靠依據的演繹和預測,並例舉了大量顛覆性的藝術範例。對當今造型藝術、建築、音樂、戲劇、服裝、動畫、遊戲、影像、設計學科和科幻文學都將具有重要的啟示性。

全書一共5章。

第1章闡述了奇點和奇點藝術的概念、相關規律和重要學術論點,介紹了史上著名的奇點學家、未來藝術學家和預測未來的藝術家;

第2章重點演繹了強人工智慧藝術的未來擴展軌跡與特徵;論述了技術智能將重構藝術家創造力的內涵、強人工智慧挑戰藝術的本質與特性;

第3章著重預測了未來無界面虛擬現實藝術的呈現特質與創作規律;論述了人類與虛擬現實主宰博弈的發展必然性;揭示了真實藝術和虛擬藝術將無明確界限的未來歸向;

第4章:主要探求了未來納米架構藝術創作的挑戰與困境;陳述了萬物納米級結構美重組的爆發力度,以及納米藝術的微觀結構和不可視美對未來審美意識的衝擊;

第5章:憧憬了4D智能列印藝術在未來演變中的特殊品性;剖析了各類智能材料在4D列印藝術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列印出任何材料和狀態藝術品的可能性。

書中附有數量較多未來藝術範例中的概念效果圖、藝術流程插圖、以及技術流程圖,豐富生動而又不失嚴謹。而奇點藝術研究中的關鍵一章生物藝術將另出單行本。

2

研究經歷

《奇點藝術》從2013年開始撰寫到印刷出版,作者歷時五年,其研究得到了美國和中國大學的熱情支持和幫助。美國羅格斯大學立項以基金支持, 北京大學2013年開設了奇點藝術研究課程並招收奇點藝術研究生;北京工業大學於2013年召開「奇點藝術國際研討會」;2014- 2017年間暨南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大連工業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分別開設了奇點藝術研討班和研討會;2017年廣州美院開設了「奇點藝術插圖班」。全國有七十多所高校曾主辦過譚力勤教授「奇點藝術」的系列講座。《奇點藝術》出版後,全國著名藝術機構和院校對《奇點藝術》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大力推廣。

3

作者介紹

作為世界奇點藝術的倡導者和實驗者,譚力勤教授從事前沿藝術創作、藝術理論研究四十餘年,在中美數字藝術和動畫界擁有較高聲譽。現任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和美術部共同主任,原北京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特聘教授。曾任美國SIGGRAPH數藝會常務理事和學生動畫評審主席,中國八五美術新潮活躍藝術家之一。譚力勤先生多年耕耘藝術和教育,2008年曾指導中國傳媒大學學生作品《時間基因》首次獲得SIGGRAPH大獎和入圍獎。美國媒體稱他為「革命性的藝術家」。

4

世界藝術大師推薦

整個世界,尤其是中國,非常需要《奇點藝術》一書,它對我在上海德稻學院的學生、我的工作室以及身邊的藝術家和理論家也有巨大的價值。

——羅伊?阿斯科特博士(Dr.Roy Ascott)

國際公認著名媒體藝術先驅

藝術家和理論家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行星」研究院院長兼教授

國內能稱得上未來學家的人很少,而能抽出時間寫書,把奇點理論引入藝術領域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國內類似於本書這樣的書籍至今幾乎是一片空白。面對譚力勤的著述,缺乏相關知識鋪墊的讀者會覺得費解。因為他的著述中有一堆新名詞,比如生命的機器化和機器的生命化、技術智能、強智能交互藝術、生物再生復原藝術、觀念生物藝術、全景VR藝術、萬能藝術生產機、納米藝術、4D智能列印、活之夢雕、智能地幔藝術體,等等。這些新詞是否吸引你,大致可以判斷你對未來的立場。奇點藝術理論,對於日益當下國內的藝術現狀來說,具有震聾發瞶的作用。

——彭德,中國著名當代藝術批評家

西安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

《奇點藝術》乃為一本寶貴藝術資源書,提供了激動興奮、大膽深刻、寬泛淵博的未來藝術之論述,以及奇點藝術與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生物藝術,納米藝術等新興藝術形式的內在聯繫。此書具有遠見卓識的品質,並自信地預測了數字時代藝術的未來。

——布魯斯?溫茲(Bruce Wands)

美國著名數字藝術家和音樂家

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系創始人和教授

從庫茲韋爾提出奇點的概念以來,令人費解的是東西方許多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至今不太了解奇點藝術理念。很明顯,這是藝術界對當代科技迅速發展忽而不見,或缺乏前瞻性遠見而導致的。譚教授對奇點藝術學科的基本研究思路也已逐漸在全球顯現,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經常與程序員、生物醫學科學家和先進的技術人員合作,在當代科技藝術的背景下推存出一種新的、超前的藝術思維方式。

——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M. Smith)

美國數字石雕協會主席

紐約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張海濤:奇點技術的人性化

一一譚力勤先生《奇點藝術》出版推介詞

首先祝賀譚力勤老師《奇點藝術》著作出版,也感謝譚老師和機械工業出版社的邀請寫此書評!

譚力勤老師是一位著名的未來藝術學者,其奇點藝術創作、研究與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生物、腦電波、納米、生態能源、4D智能列印等科技相結合,非常具有敏銳性和遠瞻性。「奇點」是指生物智能(人類)與非生物智能(電腦等)高度融合階段。「奇點藝術」的研究是在當今世界前沿科學、未來學、奇點學(Singularity)基礎上,對未來藝術在科技奇點衝擊下的演變、思考和想像。《奇點藝術》與大家分享科技藝術的預設、近未來科技媒介的趨勢和帶給我們新的倫理、時空、思維的變革,因此《奇點藝術》是一本關注未來的書,藝術家可以自由的想像未知世界,並通過媒介、技術、語言、符號轉換為觀念和情感,實現技術的人性化和思想化,從而區別於實用技術功能化的科學家。有的未來學者提出的科學主義取代人文主義這個觀點是一個預設,是大數據分析得出結果,這是未來人對智能化大數據高度依賴的絕對化預判,也是存在爭議的,然而我相信人體機能的複雜性只要不能被完全複製(人工智慧可能某些機能強於人類,比如人類有些心理機能中潛意識的夢境、情感就很難複製,人工智慧即使完全複製人類而且快速進化,也會帶有人文化的殘留影響),因此科學主義必然帶有人性化特點,新科技帶來的情感變化依然永恆而深刻,這些情感是由科技變革帶來的困惑。人機合一、人機異質共存依然是後人類的理想願望。

未來藝術源自當代藝術的脈絡,但又與當代藝術有著不同的思維特點。未來是個相對的概念,相對已經發生的當下,未來將也會向後推移而運動著;也如當代的概念一樣,相對過去的時代,當代也一直在變化之中,當代藝術表達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感受和寓言性,而未來是可以預設、虛擬和想像的,而未來一旦到來,就成為當代或歷史,因此不論當代、未來,人類從各個領域都會不斷的變革,給藝術家提供的新信息、符號、生存感受不同,因此藝術不會滅亡。

未來世界依然會延展政治、經濟的權利之爭,也會持續民主與自由的平衡較量,然而未來的政治、經濟也會受到科技的變革而變化。新的科技甚至可以影響政治與經濟、社會的根本變化,這也是我們對未來的想像總是與科技聯繫在一起的原因,所以我們表現未來的災難片都是科幻電影,這些對未來的想像在電影、小說中有所涉足,而藝術中卻觸碰的相對少,《奇點藝術》也會與科幻電影藝術一起成為未來具有創造性的藝術類型。現在萌芽和邊緣的事物可能在未來發展成為新的趨向和主流現象,因此可以由未來判斷現在的價值觀,由未來啟示現在,這也是《奇點藝術》出版的意義。

譚老師作為中國八五美術思潮資深藝術家和當代科技藝術的學者、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和美術部共同主任,曾任美國SIGGRAPH數字藝術協會常務理事和學生動畫評審主席。近年常回國舉辦學術個展和講授課程、講座,兼任北京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特聘教授,主講「奇點藝術」。他把當今國際前沿的奇點藝術理念、技術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在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所實驗新媒體工作室,對促進奇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譚力勤先生的書中圍繞技術與觀念兩個中心內容展開,這正是當代藝術價值判斷的兩個要素,書中探討技術和人性化的觀念是不是會分開和產生矛盾?我覺得兩者是可以統一結合的關係,因為技術也可以產生新的情感方式(比如新的人工情感:網路情感、智能情感)。還有,技術革命也會改變現實中很多困惑的東西;我們介入現實時大的變革,並不是與技術完全分離的,數字時代的虛擬現實、生物技術時代的轉基因克隆技術都帶來了新的倫理和空間困惑。以前我們倫理關係是指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或者人和自然世界的關係,現在又產生了人和虛擬人、人和機器人的關係,這些新倫理或者新道德的出現是與技術分不開的。

我們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也不能為了反對技術而反對技術。新的媒介技術出現了,藝術將會有新的價值判斷,技術媒介必然會帶來藝術語言結構的變化。有人說現當代藝術可以忽略技術語言,這是一種誤解,其實藝術史中每個階段都未忽視技術,只不過不同的歷史階段,藝術表達中技術的語言方式在發生變化,行為藝術有行為藝術的技術語言,繪畫有繪畫的技術語言,錄像有錄像藝術的技術語言,藝術語言變化實際上跟技術都是有關係的,每個時代必然會出現的新媒介、技術與觀念,我們的藝術才不會消失掉。藝術家用新的媒介技術感受新的情感、用新的媒介技術轉換傳統、永恆的思想都可以,都會使藝術發展存在價值,譚力勤先生倡導的《奇點藝術》一直在思考新媒體技術在新藝術中價值判斷的作用。

2018年4月1日

張海濤(策展人.評論家.藝術檔案主編)

奇點藝術不是夢

彭 德 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

譚力勤推介的奇點藝術,無緣當今中國。國內沒有關於奇點藝術的討論,更沒有關於奇點文化的系統思考。各種中文網站取名奇點的不少,但只是商業活動的借口而不是事業目標。今人套用新概念的伎倆,猶如古人對待四大發明一樣同文化的演進無關:指南針用於看風水,火藥用於做鞭炮,造紙和印刷術用於抄寫和翻印已故禮教和宗教領袖的說教。

有一次,譚力勤受北京一所名校的邀請講解奇點藝術,講到中途,當他談論人類變異的可能結果時,一位行政副院長竟然要求他不要講了,讓場面變得極為尷尬。這個場面凸顯出現行教育模式的異常僵硬,也凸顯出我們的文化嚴重缺乏面向未來的品質。這類人物,只能接受春種秋收、夏長冬藏並周而復始的農業文明形態。對於奇點藝術,他們做夢做到下輩子也不會想到。

奇點是什麼呢?奇點最初是由霍金提出的天體物理學假設,即一個存在而又不存在的點,一個讓物理定律失效的點。比如宇宙大爆炸起始點,沒有時間和空間卻決定著時間和空間。儘管對大爆炸理論的質疑在近期觀察中得到證實,但奇點理論的思路對人類的發展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奇點藝術是奇點文化的子概念。按照雷.庫茲韋爾的定義,奇點文化中的奇點,是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能的臨界點。越過這個臨界點,就會迅速出現高效、高品質的文明狀態。這個臨界點的到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無論從感情還是道德的角度反對或拒絕它,都無濟於事。人類不可能抗拒,只能因應。應則存,拒則亡。到達這個臨界點,大約還需要二十年左右。

由於中國沒有像樣的未來學家,由於知識涉及面太廣,把奇點理論引進藝術,中國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面對譚力勤的著述,缺乏相關知識鋪墊的讀者會覺得費解。他的著述有一堆國人很少思考的新名詞,比如生命的機器化和機器的生命化、技術智能、強智能交互藝術、生物再生復原藝術、觀念生物藝術、全景VR藝術、萬能藝術生產機、納米藝術、4D智能列印、活之夢雕、智能地幔藝術體,等等。這些新詞是否吸引你,大致可以判斷你對未來的立場。

在中國當代藝術圈,絕少有超越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實踐。眾多平庸的人物還在死去的和活著的西方名家畫冊中找殘羹。奇點藝術理論,對於日益走向無聊的藝術現狀,具有震聾發瞶的作用。在奇點藝術面前,現有美術理論的種種說教,尤其是目光短視而又被推而廣之的說教會被懸置。比如藝術創作中的借鑒、挪用、古為今用之類的說法,比如貢布里希強調的「圖式修正」理論和「試錯法」,在獨創的領域派不上用場。

奇點藝術依賴的人工智慧,將以不可思議的廣度、深度和速度改變文明進程。人類用幾萬年幾十萬年自然進化的成果,人工智慧可能只需要幾年甚至幾天的時間就能完成。不必狹隘地對這個進程表示恐懼,不必擔憂人工智慧取代人的身體、人的大腦和人類的運行機制,因為他們畢竟是人類的創造物,或者說是人類生命的體外延伸。

機器人是人工智慧的通俗載體。人機結合、人機一體,在短期的未來會成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常態,進而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改變世界,進入一個陌生而又高效的時代。兩年前,人類還在嘲笑機器人下圍棋。去年人工智慧阿爾法狗同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進行五番棋比賽,後者只贏了一局。過了一年,阿爾法狗以全勝的戰績把水平更高的柯傑挑落馬下。它使人類探索了幾千年的圍棋理論顯得幼稚,人類的高手同它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阿爾法狗的判斷依據的是運算,人類的判斷依據的是感覺,感覺是不可靠的。過不了多少年,自然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如同當今寵物狗同人類的關係一樣,後者會把前者豢養起來。

人類自身的局限太大。它既不耐高溫也不耐低溫,它無法直接感知超聲和次聲,無法直接感知紅外線、紫外線、χ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更不要說人類腦容量的局限和處理大數據的局限,還有壽命的局限、持續工作能力的局限和工作強度的局限。這使得自然人根本不可能同機器人抗衡。

數千年人類文明史,社會進步曾依據三類參照。一類以動物為參照。人類不是進化鏈上各項素質都處在尖端的物種,比如鷹眼、狗鼻、蝠耳都強於人類。第二類是以人造的神話為參照。比如中國的《山海經》、《搜神記》、《西遊記》和外國的《荷馬史詩》、《羅摩衍那》、《一千零一夜》之類。第三類是以慾望和理性為參照。到了奇點文化時代,人類和人工智慧將以大資料庫作基礎的綜合預測為參照。

奇點文化的人文背景,涉及對現有的哲學、道德、宗教、社會結構、經濟活動等文明成果的反思,新科學、新技術、新材料、新動力將是這一新興文化的催化劑。奇點文化還在很大範圍內需要藉助遺傳學、生物工程、克隆技術、納米技術展示自身。如果說人類是宇宙自我覺醒的載體,那麼完成宇宙的自我超越和自我覺醒,人類肯定力不從心,需要找到一種機制,從奇點技術開始。

奇點藝術在譚力勤的論述中,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些可以理解或供參考的方案。這是因為這項開創式工作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實例,需要從已知的藝術史尋找啟示或說詞。譚力勤的論述也許還不夠純粹,不得不夾雜典故和現實,而奇點藝術是指向未來的。在未來的奇點藝術面前,已知的和現行的藝術就像石器時代的塗鴉藝術一樣原始。比如曾經打動過我們童年時代的三頭六臂,在奇點文化時代沒有用武之處,串連一堆心臟也顯得累贅。奇點文化會受到神話的啟發,但不必是神話的複製或改裝。

有人講不久的將來,當奇點時代來臨之後,最後一個失業的行當是考古。如果繼續答問,不會被人類遺棄的藝術將是奇點藝術。奇點藝術作為可視、可知或可想像的對象,它會打破黑格爾關於藝術終結於哲學的預言。

早在三十二年前,譚力勤就發表過《中國藝術觀念的未來特徵》。那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而今撰寫此書的初始背景。三十年來,譚力勤定居北美,主要致力於裝置藝術與三維動畫的聯姻。他的這部著作,比他的創作更有感召力,因為能喚起年輕人投身這項事業。我期待譚力勤的著作在中國藝術界引起強烈關注,進而出現大批實踐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中國藝術界就沒有資格進入未來。

當今科技進化迭代的速度已超乎想像的快,有的甚至引起人類的不安,但沒有太多人對此進行有力的思考和干預。譚力勤教授在中國和美國頂尖大學從事藝術與科技的研究教育數十年,是科技藝術的早期實驗探索者也是著名數字藝術家。

這部最新著作《奇點藝術》令我十分驚訝,跟任何一本與科技有關的書不同,他以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對未來科技進行深入觀察和思考,不僅讓我了解到大量美國前沿實驗室正在研發的黑科技,還有全世界的藝術家對納米、AI等未來科技的思考和作品、方案,各種奇思怪想讓人深受啟發。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藝術和科技融合是大勢所驅,奇點來臨,我們必須創造新的知識和文化藝術體系。

王泊喬DAC數字藝術中國秘書長

科學技術作為藝術源泉:讀《奇點藝術》有感

文/武小川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後

2018年4月2日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這是傳統藝術創作方法的基本理念;進入現當代,藝術也成為藝術的源泉,藝術史自身的演變過程,藝術本體中的語言、形式、風格以及視覺文化中的上下文脈,都成為創作方法的基本信條;而在當下,科學技術正在成為了藝術創作更重要的源泉。因為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強度與速率,儼然已演變成具有某種獨立「生命體征」的「第七物種」了,並不斷釋放令人難以想像的力量,在與人類的共同進化過程中,可能已超越了人類演化的速率,並根本影響著「人類世代」的各個方面。這一加速歷史進程的聳人論斷,同時意味著,那些靜止不動的價值將加速貶值。文化藝術本身就帶有某種「文化墮距」的特徵(文化墮距也稱為「文化落後」,社會學術語,其意為文化的發展常常落後於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速度),那種存根於頭腦深層的保守基因,正影響我們分析、認識技術巨變時的理解模式與實踐判斷。

譚力勤先生的《奇點藝術》就是呼應以上這種類似於「科技世代」中文化藝術的發展特徵,其理念基礎,與庫茲維爾《奇點臨近》、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布萊恩·阿瑟《技術的本質》等一系列技術哲學的認識譜系相互參證,形成一套「技術作為人類進步的本質」這一文脈網系,如果不了解或者說不能接受技術進化觀點的話,是很難接受或者說深刻理解「奇點藝術」的技術論基礎。

譚力勤先生以藝術家的敏銳、學者的嚴謹,解釋技術進步、智能發展對人類文明的改變,揭示作為文化概念中的「奇點」正在繁殖著各類藝術變種——「後智人藝術、智能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納米藝術、4D智能列印藝術」等等,這絕不是虛構化的預言,在書中有著大量的藝術實踐的案例與前沿。同時,他也明確提出,奇點藝術不是類型化的藝術,它是技術時代改變了的藝術演化的樣態,同時,他還提出:奇點藝術不是科學研究。奇點藝術的探索是利用科技研究的各種成果和發展規律,對未來某一時期進行預測和演繹。同時,他更以一種近乎焦慮的狀態,將科技奇點對當下藝術創作帶來的衝擊突顯出來,他的初衷是使得藝術家及創作者,不再停留在原有的範式與體制中繼續相互撓背相互吹捧,而真正去面對「科學技術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命運」這樣一個緊迫的時代命題。文化研究、創作規律、現實生活這些藝術的傳統依據都可能不再重要,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也可能只是藝術歷史的演化瞬間,而科技奇點帶來的衝擊,其變化的模式,前所未見,更可能匪夷所思。「到了奇點後期,人類只能將全部成為非生物智能,屆時,人類文化與藝術最終將被非生物智能所為。」譚力勤先生的方式,就是將這種對未知的探索思考,將對奇點藝術的樣態與發展特徵揭示出來,作為其藝術思考與文化實踐的最佳註腳,即使他給出一種令人難以接受的預言:「奇點文明是一種人機文明,最終的非生物智能將會延續人類的文化」,也是這個時代振聾發聵的判斷。

異想才能天開

——讀《奇點藝術》有感

沈華清,浙江大學教授、著名藝術家

首次聽譚力勤教授談起奇點藝術時,大概是四年前的吉林動畫學院,我們因為動畫這種綜合媒體而認識,巧合的是我們對於軟體的偏好幾乎都是小眾和相似的,這或許表明腦洞中存在著類似的態度。儘管,本人對藝術的技術從沒有限定性成見,但是不得不佩服譚教授用「奇點藝術」來歸納已經零星閃爍的各種藝術星光,讓各種各樣可能的技術支撐的藝術統合於一個物理學和數學下的一個概念——奇點,所有的技術或是科學觀念都漸漸地化成天下,這也是我們先人對於「文化」一詞的定義。

人類在演變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各種概念,藝術概念也一直在演變,但是無論是何種藝術都是心靈的解放。書法一直是中國的傳統,但是其深植的精神本質就是節奏變化和氣韻生動,而書法的技術自早期的甲骨文字記錄、到毛筆寫於竹簡的漢簡、到酣暢於紙張的草書、再到金石銘刻的碑文和鑄造。書法藝術無不受技術和載體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在《奇點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書法的新載體和納米技術下的書法。雕塑藝術,雕和塑就是不同的技術路徑,無論是3D列印或是數字建模都將給未來的雕塑藝術增加新技術可能。隨著互聯網的時代到來,信息已經融合了知識庫,同時破除了知識壟斷的壁壘,科學和專業是建立在分類和分科的概念下發展起來的,但是技術將打破這種分科和分類,科系就不再存有,這應該是人類知識傳播史的奇點,才有了當下技術創新不斷湧現的現象。當技術在功能上有了成熟度,人類往往就不滿足於物慾功利,總有些人出現異想涌動,「游於藝」就是一種技術應用後的拐點,或者就是分叉點。於知識而言,奇點就是技術、傳播、知識技術快速融合成藝術的迸發。各科各業的技術分叉必然化解我們這些學習、娛樂、工作、生活的技術壁壘,不斷細化必將填平了藝術、技術、科學、觀念、生活之間概念的溝壑。貫穿其中的是法無定法,法只是我們人類的技術工具,尋找解決生活和精神的工具。奇點藝術為新的人類打開了可以傳情達意的新途徑,當人類還處於懵懂初期,人只能用聲音來傳遞我們的意,當我們發明了工具後,採用了圖來傳播,當創造了文字後,我們用文字來傳播我們的意圖,奇點藝術使得我們融合這些技術,創造「已有」和「無有」,乃至於四維和超維度的方式呈現一個人內心的思想。技術正是開始進入到了利用人的好奇心和傳播力來快速實現技術嫁接和傳播的時代,技術工具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人類自身的「技術」或許就是剩下智慧和理念。

然而,如何在這個奇點時代來臨之時做好自身觀念態度的準備?這才是去閱讀《奇點藝術》的重點。也許你讀到的是各種技術的另類呈現,也許你讀到的是舊藝術的新面貌,也許你讀到的是自己的迷惑不解,但是即使這樣,也會激發你的新思考。我想只是讀到這些是不夠的,如果你仍然處於所謂的藝術家自身「孤芳自賞」的巢穴之中,你就難以理解藝術的精神在於探索,通過探索技與藝的組合和融合,探索的是你對自己觀念和局限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人類的精神實質。

奇點在物理學和數學領域上的定義在於獨特的節點,類似黑洞的融化,類似爆發的宇宙的初點,有如道家思維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奇變。對藝術而言,奇點是打破慣常思維的一種存在,就如道家思想所說的,回到一種混沌初開狀態,亦如釋家的空相,空即是色,色即是色,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奇點藝術的形態在於要有清虛的自我,才有妙有的色相,百技眾藝皆道體。當客觀的技術已然進入奇點狀態,人類必須要有這樣的物我兩忘的狀態去接納,去思考,去探索。這種探索,也必然結合我們大腦中觀念的虛和技術的實,如果沒有我們精神深處虛的部分,也不去探索和了解技術上實的部分,那麼,你就難以創造出奇點藝術。未來的藝術家,必然要有新技術革新的意識,不是唯傳統,也不是說要鄙視傳統,而是如何嫁接各種藝術、技術、生活空間等要素。

法國大文豪福樓拜就說過,藝術與科學在山底分家,在山頂會合。奇點藝術時代的來臨也使得原有的科學知識更容易被人們理解,這進一步推動了人類精神的解放,使得原來難以表達和難以想像的意識被更多人所理解,進一步推動觀念的解放和同理心的形成。這難道不是異想天開的一個世界嗎?!

譚力勤老師的《奇點藝術》不只是為未來藝術家而寫的書,更可以為科學家、技術專家等理工領域的學者探索創新觀念提供參考,這本書體現了他那種不拘一格的精神態度,書的寫作既有工程流程思維和圖示,也有新藝術的示範,列舉就是一種證據的呈現,歸納的覺悟就是奇點的啟迪。難得譚老師以藝術田野調查的方式收集整理出如此豐富多彩的新藝術形態,為藝術家和技術家、生活家提供了一個薈萃,並為藝術思想開創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再一次顯示了他在潮流動向上的先鋒性。值得大家深讀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賈鵬森 的精彩文章:

人、互聯網——現實與虛擬關係的思考

TAG:賈鵬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