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7歲做教授,90歲仍帶博士,他是清華男神卻終生未娶

27歲做教授,90歲仍帶博士,他是清華男神卻終生未娶

編者按

清華園裡,陳岱孫先生的銅像基座上刻著這樣一句話:「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書。」他學貫中西,27歲被聘為清華經濟系教授,29歲兼任清華法學院院長,被尊為中國經濟學領域的兩大泰斗之一。朱鎔基總理將他譽為「一代宗師」,他的學生親切地稱他為「岱老」。誨人不倦的他,80多歲還堅持上講台,95歲仍主持博士生答辯。豐態卓殊,氣宇軒然,他是女學生心目中的男神,卻終身未娶,將畢生精力灌注於學術與教育事業。

書林貫穿東西國

28歲便任經濟系主任

陳岱孫,1900年出生於福建福州的書香世家,他的祖父和伯祖父陳寶璐、陳寶琛都是進士,陳寶琛還是溥儀的老師。他六歲入私塾讀書,接受了九年半的傳統私塾教育,熟讀四書五經,文史功底極其深厚。在《私塾內外》一文中,他細數少年讀書經過,其受中國傳統儒家精神浸染之深可見一斑。他的剛正、持守、謹嚴、自律,皆是從儒家而來。

▲青年時代的陳岱孫

陳岱孫18歲進入清華學校高等科,20歲時完成預備課程,並作為「庚款留學生」留學美國。22歲時,他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學士學位,還拿到了美國大學生最高榮譽——金鑰匙獎。緊接著,先生進入哈佛大學先後攻讀研究生和博士學位,4年後,以《馬薩諸塞州地方政府開支和人口密度的關係》一文拿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哈佛期間,他還通過了法、德兩個語種的第一、第二外國語考試(在美國大學,英語自然不算是外國語)。畢業後,他孤身遊學,到英、法、意等國做短期考察。

27歲時,陳岱孫進入清華大學任教,成為經濟系的教授,28歲升任經濟系主任。29歲兼任清華法學院院長,成為同時期清華園裡最年輕的院長

▲初入清華任教的陳岱孫

中國經濟學領域有兩大泰斗,一個是北大校長馬寅初,一個就是陳岱孫。陳岱孫先生一直專註於財政學前沿著述,《比較預算制度》是他立志要編寫的財政學系列教材的第一部,心血灌溉八年之久,可謂其早期最重要的學術成果。可惜未及問世,抗戰爆發,他被梅貽琦校長派往長沙籌備南遷,幾部手稿還有一些歐洲的財政稅收資料,都未能帶走,在內亂之中被毀。在極左思潮時期,一些學者見風使舵,而陳岱孫屹立不搖,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沒有作過一次學術演講,就這樣沉默了整整二十年。

憑藉著堅定執著的精神,在1981年,他終於出版了一生中唯一的專著《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若干主要學說發展論略》。這本著作打破了以往經濟學史的慣例,按專題、學說來論述政治經濟學史,體現了「事必求其抵,言必求其依據」的治學精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成為研究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必讀之書。

用教書詮釋生命

他是真正的一代宗師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陳岱孫在自己的95周歲壽辰慶祝會上這樣說道。直到那時,他的育人事業已有六十多年,可以說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學術和教育。

1927年畢業歸國後,時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的宋子文曾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出任財政部長。而此時,母校清華大學的邀請函也已送達。對陳岱孫而言,教書育人、經濟救國似乎是自己生命中一直等待的一件事,他沒有猶豫,接受了母校的邀請。

當時的清華剛由學校改為大學,設立經濟系,急需陳岱孫這樣的人才支撐教學工作。於是,他回到母校任教,成為清華大學經濟系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陳岱孫先後在清華、西南聯大、北大執教七十載,可謂桃李滿天下。朱鎔基總理在他九十五歲壽辰賀信中將他譽為「一代宗師」,他的學生親切地稱他為「岱老」。誨人不倦的他,80多歲還堅持上講台,95歲仍主持博士生答辯。他曾對《北京日報》記者說:「我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教課?客觀上,培養學生是教師的職責;主觀上,我對青年有偏愛。常和青年們在一起,好像自己也年輕了。」

▲朱鎔基致陳岱孫先生九十五歲壽辰賀信

在西南聯合大學教學時,陳岱孫一表人才,西服筆挺,講起課來掌握時間分秒不差。每次講課時,他總是提前2分鐘站在黑板前,2分鐘之後開始講課,下課鐘聲一響,他也剛好講完。他不僅對教學時間把握精確,更有質量的密度,學生們都把聽他講課當成了一種享受。學生陳維仁這樣回憶,「陳先生講課深入淺出,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且沒有一句廢話,一直到最後一句話講完,恰好下課的鐘聲也響了。」在他的課上,同學們都非常熱衷於記筆記,因為把先生講的話記錄下來,不必增減便是一篇完整的經濟學佳作。陳岱孫是典型的「講義派」,常常反覆修改講義,追求精益求精。學生們常能在圖書館見到正在備課的陳岱孫,看到教授比學生還用功的場景令學生們不自覺更加發奮

對他而言,教書不僅是安身立命的職業,更是他對生命的詮釋方式。他曾自謙道:「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書。」人生的誘惑何其多,一輩子甘於只做一件事,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已是一種高深的修為。

濁世翩翩迥不群

玉樹臨風卻終生未娶

1997年岱老辭世時,報章咸稱,「中國最後一代知識分子走了」。

陳岱孫既有中國學者之風度,又有英美紳士派頭。他任何時候都衣著齊整,經常一身筆挺的西服,頭戴深色呢禮,手持一根手杖,人顯得乾淨素雅。哪怕在西南聯大破落的茅草校舍里,也一樣西裝革履,襯衫袖口永遠雪白,用法式袖扣規規矩矩地扣上。如此儒雅高貴,無怪乎西南聯大的女生們都一度把他奉為男神,視為擇偶的標準。

這份儒雅自然不是僅現於衣著,而是來自內心的那份平靜與堅韌。特殊歷史時期,造反的後生給先生考試、給大教授大學者出考題,陳岱孫端坐考場,沉默吸煙數小時,一字不著,考試完畢傲然離場,留下一張白卷。這張白卷,使他成了另一個可以彪炳千秋的「白卷英雄」。這張白卷雖然沒寫一個字,卻充溢著一個人的人格力量,彰顯著一代知識分子的傲骨與尊嚴。正如其學生王曙光所說,「他所研究的經濟學,本是煙火氣很濃的經世致用之學,可是他卻通身出世氣質,摒棄塵俗,超然從容。朱自清也寫詩稱其「濁世翩翩迥不群」,是知音之言。

陳岱孫還是位行事果斷,善治事,善理政的讀書人。正如金岳霖在回憶錄中說的:「還是要承認有非常之能辦事的知識分子,陳岱孫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金岳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抗戰結束後,在恢復清華校園的工作上,陳岱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岱孫先生玉樹臨風,卻終生未娶,孤獨一生。晚年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時說:「為什麼沒有結婚,一是因為沒時間,二是因為愛情需要兩情相悅。」家人也曾為他安排相親,但他始終沒能遇到令自己心動的對象。或許他已將自己的熱忱與心力全部留在了講台,難騰更多的精力給個人。他對愛的尊重,也作為一種精神元素,豐滿和成就了這位大師和他的時代,為人傳頌和敬仰。

▲陳岱孫在清華園

一個人過了一輩子,陳岱孫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衣櫃、箱子整整齊齊。他雖出身名門,生活上卻極其簡樸,留下的枕套、被單還能用好多年。直到晚年,學生前去家中拜訪,發現他用的還是西南聯大回來時,在地攤上買的舊傢具。

1997年7月9日,陳岱孫先生因病住院,在家門口從容登車時,親人勸他換一件衣服,他笑微微道:「不必了,過兩天就回來。」27日,先生悄然辭世。彌留之際,他說出最後一句話:「這裡是清華……

清華,這片園中有他半生年華,是他心中不改的情結。

先生年高德勛,學貫中西,授業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師,堪稱桃李滿天下。

——朱鎔基

列寧說過,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可是未詳細說明,國內外經濟學界也沒有這方面的專著出版。陳先生的這本書(《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清楚而有力地說明了馬克思經濟學說的來源,科學地論述了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完成的科學變革,這才真正闡述了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重要來源之一的問題。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高度嚴謹的治學精神。

——西南聯大43級校友,著名經濟學家 張友仁

他一生淡泊,孤獨,終身未娶,將全部的精力貫注到教書育人之中,對他而言,教書不僅是安身立命的職業,更是他全部生命的詮解方式,這種詮解幾近一種宗教式的虔誠和投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王曙光

21世紀中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在國際問題上講話是算數的。我對我們的青年一代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時也將告訴他們有許多的工作需要他們去做。21世紀是他們的世紀,但是除了作為世紀的主人之外,還要擔負起主人的責任。

——陳岱孫

在清華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因為有陳岱孫、葉企孫、馬約翰、陶葆楷這樣師德高尚的良師益友,清華從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成長為頂尖學府。

2018年是「良師益友」評選20周年,20年里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立德為首、學高為師、教益為友、育人為本的教育工作者。

第十六屆「良師益友」提名工作已經啟動,鼓勵大家自由提名心目中的「良師益友」。新百年的清華,因為他們的存在將會更加卓越。

—THE END—

MORE

灼見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最值得點贊的偶像!82歲中國女科學家獲世界大獎,上台領獎一張口,征服全場……
00後已經孤獨到要連麥寫作業了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