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旬老翁失聰四年 妻子寫上萬張紙條「傳情」

八旬老翁失聰四年 妻子寫上萬張紙條「傳情」

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人對交流的渴望、對情感的需要,一點兒也不比年輕人少。

在太原市迎澤區老軍營街道新南三社區,81歲的盧仰祁老人很幸福。雖然失聰已有四年,但他心情開朗,逢人就笑。原來,自他完全聽不到聲音以來,相濡以沫40多年的老伴趙桂蘭,開始以寫紙條的方式和他聊天。四年來,趙桂蘭寫了上萬張紙條,紙條內容包羅萬象:想吃啥、彼此心情怎麼樣、兒女動態、電視劇劇情分享……失聰,沒有成為夫妻溝通的障礙,一張接一張的小紙條,反倒如情書一般,讓老兩口感情更美好。

1 「她是我的『耳朵』,我是她的『拐杖』」

「今天一早你就要去做彩超,兒子來接你,做完檢查再把你送回家!」

4月9日上午,盧仰祁家的茶几上擺放著老伴早起寫下的聊天紙條。盧仰祁紅光滿面,笑著對記者說:「我耳朵聾得厲害!想了解什麼,寫下來告訴我,找我老伴更好,她就是我的『耳朵』!」

說話間,老人的老伴、78歲的趙桂蘭走了出來。她穿著唐裝,精氣神十足。盧仰祁連忙拍拍沙發扶手,示意老伴坐在上面,同時說:「她最近腰不舒服,不能坐軟沙發!」見老妻在扶手上坐下,他單手托住老妻的腰,另一隻手不禁挽住老妻的手。

趙桂蘭說,40多年前,同是教師的他們經人介紹見了面。兩人家庭是重建的,但日子過得很甜美。當時,盧仰祁帶著一個男孩,她帶著兩個男孩,三個孩子都在上小學,五個人合為一家人,40多年了,一直相親相敬,和睦如春。要不是她主動說,外人根本都想不到。

現在,三個兒子均已成家立業生子。養兒更知父母恩,三天兩頭,三個兒子攜妻攜子回家看望。三個兒媳夫唱婦隨,日常生活中對老兩口知冷知暖,體貼入微,吃喝穿用,源源不斷送來。

老兩口退休後的生活豐富多彩。詩社、老年大學、合唱團、跳舞班……活到老、學到老,成為社區學習型家庭典範。直到2014年,盧仰祁老人聽不見了,戶外活動才明顯減少。老伴在家裡發獃,趙桂蘭看著難受,順手就抓張紙條、拿起筆,和老伴開始「聊天」。她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老伴每次都會坐在她身邊看她寫,等她寫完,再把想說的寫到後面。就這樣,孩子們回家了,親戚來串門了,每個人都說了些什麼話,她會第一時間寫給他知道。「只要是我知道的,他全知道,沒有落下一個。」趙桂蘭說。

別看盧仰祁老人聽不到聲音,可老兩口心有靈犀。趙桂蘭話音剛落,盧仰祁就接話:「她是我的『耳朵』,我是她的『拐杖』,現在誰也離不開誰!」說完,老兩口相視而笑,那笑如初戀的情人一般。

2 交流的紙條 最多一天能寫20多頁

趙桂蘭從卧室取出最近幾個月的聊天記錄。她說,紙條寫了四年,每天都要「說話」,最多的一天能寫20多頁,最少的也有三四頁,算下來,至少寫了上萬條了。老人聊天的小紙條多是廢物利用,有挂號條,有算術本的背面,也有分成小塊的白紙等。雖然沒有歸類整理過,但是他們一張也捨不得扔,都攢起來放在紙袋子里了。

「我熱菜放一塊玉米,你吃不吃?」這是前一天,趙桂蘭做晚飯前寫的一張詢問紙條。老伴看了紙條,寫下「我也要」。

「晚飯還是牛奶煮燕麥片,咱們傍晚6點半吃飯,吃完飯了,你別忘記上個廁所。晚飯後還有人來家看你。」

「電視節目里的這個孩子才十歲,愛讀書,還會唱京劇,剛唱了一段,真不錯!」中午一起看電視,她解說給老伴聽。

「你這兩天吃飯沒有我多。昨天早晨元宵你8顆,我6顆,今天早晨元宵,我5顆,你1顆,雞蛋各一個。中午餃子我19個,你吃了18個。所以,你應該喝點山楂水。你過去小腹難受,可飯量一點不少。」老伴回答:「元宵吃少了,是因為怕不好消化,山楂水我一會兒就喝。」

他們交流的小紙條,除了吃飯的內容,還有孩子們的信息。3月份,趙桂蘭住醫院,出院就寫紙條告訴老伴:「我這次住院,兒媳每天另外給我做飯。一天雞湯龍鬚面,一天牛肉湯煮餛飩,一天羊肉拌疙瘩湯、蒸蛋羹。每天換樣,每天清理傷口,醫院那麼多病友、醫護人員都說,像這樣的兒媳婦太好了!」

有一次,趙桂蘭聽到盧仰祁給詩社的好朋友打電話,他拿起電話自顧自地說,壓根聽不到電話那頭的人在說什麼。她就寫紙條勸他:「你以後別給人打電話,撥通電話了,人家說啥你一句也聽不見,以後你給誰打電話,告訴我,我替你打,再把說話的內容告訴 你,行嗎?」老伴說:「我聽你的。」自打這次以後,每次盧仰祁想念老朋友了,都會請老伴做「翻譯」。

紙條里,還有「明天出去洗個澡!」「腿還抽筋嗎?」「身上還痒痒嗎?」「你炒菜油放多了!」等瑣碎的信息。

3 只要一個動作 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老兩口的生活很有情趣。有時候,盧仰祁坐在沙發上發獃,趙桂蘭就知道這是有心事了。每當這時,她就要出「絕招」哄一哄他。

「絕招」是這樣:她笑著拉起老伴的手,把頭貼到老伴的頭上。老伴也笑了,彼此一個頂牛動作後,拉著雙手,玩起拉大鋸扯大鋸的遊戲,嘴上還念叨著:「拉大鋸、扯大鋸……」的童謠。

40多年夫妻,最近四年開始寫小紙條,兩人更默契了。現在,趙桂蘭只要做一個動作,老伴就能會意她要做什麼。她在眼睛上用手做個圈圈,他就拿來放大鏡;她做個要喝水的動作,他就會倒過來一杯熱水;她雙手舉起來在眼睛上晃一晃,他就拿過來報紙。反之,他做同樣的動作,趙桂蘭也能明白他的意思。

盧仰祁說:「我有福氣,耳朵聽不見了,還有和我用紙條『說話』的人。幸福是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能和妻子一起慢慢變老,這就是幸福的事兒!」

○延伸

瞧這幸福和美的一家子

趙桂蘭和盧仰祁結婚40多年,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她姐姐到家裡做客時,看到盧仰祁蹲在地下給三個孩子洗白底布鞋,當時姐姐就說:「這妹夫沒選錯!」

盧仰祁反覆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他看妻子有不少優點,孝順長輩,對孫子孫女不嬌慣、不護短,還愛做好事;曾經每逢冬雪鋪地,就早早起床認真掃雪;把家裡不用的地毯分成小塊,送給左鄰右舍。此外,還善於傳播知識和快樂。

老兩口互敬互愛的生活,深深感動了子女。讓老兩口最難忘的是,有一次,他們夫妻看見二兒子、三兒子騎車上街,當時他們讀高中,在回家的迎澤大街上,二小把手搭在三小肩上。有說有笑,人們過來時,二小把手放開,放行人過去後又搭上。

家和萬事興。大兒子畢業後,掙到人生第一筆獎金,給三個兄弟一人買了一件襯衫。又一次獎金,一人一條圍巾,再後來,買了冰鞋三個兄弟一起玩。二兒子工作後,老二和老三的衣服二兒子全包了。到了二兒子買房的時候,三兒子慷慨解囊。兄弟仨有什麼大事,都是商量著解決。

幾年前,老兩口去歐洲旅行,旅行社是三媳婦聯繫的,旅行專用的拉杆箱、胸前挎包、數碼相機等,也是孩子們送回來的。他們知道媽媽胃不好,飲食忌冷,而國外西餐冷食多,電源插座也和國內不同,便特意購置了插頭轉換器、熱水器,還拿來了小型保溫壺。

臨行前一天,長媳在酒店設宴,全家人聚餐餞行。二兒子和二媳婦不放心他們登機安全,開車從太原送到北京。歸來時,三兒子、三媳婦出現在首都機場,開車來接他們,並陪著老兩口在北京玩了兩天。

每個周末,孩子們都要回家吃一頓團圓飯。三個兒子、三個媳婦相處更是不分彼此,一家有困難眾人幫。二兒媳工作地兒遠,中午回不了家,大兒媳就包下給侄兒做飯的事。今年過年時,二兒媳致謝父母、致謝大哥和大嫂。他大哥的回答是:「我退休了,在家給你們做好後盾,你們好好乾事業!」這溫馨的一幕,也被老人的孫子輩用視頻記錄了下來,標註:「幸福一家人!」

新南三社區主任籍少芳說,盧仰祁一家曾被太原市婦聯評為「文明和諧家庭」,老兩口相濡以沫,三兄弟妯娌和美相處,令人羨慕,社區也呼籲居民向他們學習。

山西晚報記者 馬繼玲

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日報 的精彩文章:

陳傑詩集《老院子》出版
美國種族偏見之痛

TAG:山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