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ierre Charpin:在塞納河畔伊夫里畫畫的設計師

Pierre Charpin:在塞納河畔伊夫里畫畫的設計師

「我的英文表達可能不夠完美,請多多包涵。」時差7小時以外的法國,皮埃爾·夏爾邦(Pierre Charpin)在接受KINFOLK中文版的郵件採訪時,如此禮貌而謙虛地回復道。這位被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Maison & Objet)評選為2017年度最佳設計師的法國人,在採訪過程中總是試圖淡化外界加在其身上的榮譽標籤,反覆強調自己只是一個以喜歡的方式去工作的人。

▲Pierre Charpin

若說一個人的創作狀態是對其自我特質的外部反映,那麼皮埃爾將是難以被定義的。他的身份很多元,他是設計師、藝術家,曾先後任教於法國Reims Art School 和瑞士ECAL,教授設計課程;他所涉獵的工作領域很多元,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沙發、檯燈、地毯,巧妙結合其繪畫作品的花瓶、餐具,巴黎馬拉松獎牌;他的創作風格很多元,人們總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不同面,或冷靜克制,或熱情奔放。「我,我的個性和作品,是混合體,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皮埃爾這樣說。

皮埃爾的工作室位於巴黎東南部塞納河畔伊夫里(Ivry-sur-Seine),緊鄰巴黎十三區。這是他自幼成長的地方。工作室所在的空間,曾經屬於他的父親——一名雕塑家。皮埃爾對於伊夫里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習慣這裡、喜歡這裡,即使現在住在巴黎市區,對於伊夫里的依戀從未退減。「我每天都期待來伊夫里『上班』。」皮埃爾打趣道。除了童年記憶、生活習慣,伊夫里吸引皮埃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匯聚著不同的人群,擁有多元的社區文化,身處其中會令人覺得充滿活力。這種基於多元融合的衝撞與複雜性,某種意義上轉化為「皮埃爾式的」。在他看來,所有被運用於作品中的元素——形狀、材質、色彩——既自成體系,又不可分割。「各種元素帶著各自的特質出現在我腦海中,吸引著我去搭配、重組,然後慢慢地、在設計過程中經歷漫長的探索,最終這些元素以相輔相成的姿態共同作用於作品。」

2016年,皮埃爾曾與日本藝術家Aya Kurashiki 一起,在京都FORUM KYOTO 合作呈現一場藝術表演,以「gommettes」(法語意為『貼紙』)的方式,生動呈現了一隻花瓶的誕生:Aya Kurashiki 用紅、藍、黑、綠等顏色的圓形貼紙在皮埃爾設計的純白色花瓶外部一點點地貼出花紋。多元文化、多樣形式、多種材質融合作用。「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創作方式更接近當代藝術。」皮埃爾說道,「比如,我在繪畫或做設計草圖時,不會給自己列條條框框的要求,也不會制定具體的方向,而是先由感覺帶著走一走。」

▲Pierre位於伊夫里的工作室

繪畫,是皮埃爾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不斷提及的,這是他深愛的創作方式——既獨立存在,又作用於設計。在他的工作室里,隨處可見其畫作,塗鴉式的、輕鬆的點、線、面構成。繪畫之於他,是創作前期的試探和靈感來源,他的很多設計創作都建立在繪畫之上;是日常的放鬆休閑,他每天堅持畫畫,不論手繪還是電腦繪圖;是自我表達的方式,瑞士出版商JRP|Ringier 曾於2014年出版《Pierre Charpin》作品集,裡面收錄了大量皮埃爾的畫作。「我用繪畫思考,我的創意跟隨繪畫而來。」皮埃爾這樣形容自己與繪畫的關係。

這與他的成長環境不無關係。皮埃爾的父親是雕塑家,母親是紡織匠,自幼他就感受著來自家庭的藝術熏陶,用他的話說就是「從小我的生活周圍都是創造『形狀』的人」(這一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日後天馬行空的家居設計)。最終選擇從事設計工作而不是成為一名職業藝術家,或多或少也是因為家庭原因。皮埃爾坦言,潛意識裡不自覺地想區別於父母,找到獨立、自主的存在方式。而對於人們好奇的「相較傳統藝術,『設計』是否會弱化『創作的自主性』」這一話題,皮埃爾強調,「設計師」的稱呼只是外部標籤,自己內在的創作理念深深烙印著「家族傳統」。一直以來,皮埃爾所接受的教育與訓練都是如何去做一名藝術家——不是指身份,而是指創作習慣。他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一名自由地、以繪畫思維去工作的設計師。

▲在Pierre看來,所有被運用於作品中的元素——形狀、材質、色彩——既自成體系,又不可分割。

你常規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下班後喜歡做些什麼?

尋常的工作日,都是在工作室開始。我會在上午到達,給自己一定的時間去想、去畫畫,處理一些瑣碎的行政事務;到了下午,我的兩位實習生會來,協助我一起,投入設計項目的工作。下班後,我通常都是和家人還有朋友在一起。

你如何描述自己?

故作不整潔。就像我的工作室,填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平時畫畫也喜歡隨手塗鴉。但可不是『亂』來的。我喜歡深色的衣服,這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設計師的「官方服裝」吧?我還蠻喜歡做飯的,但我不太講究形式,我的烹飪風格很隨性。

創作領域,哪些人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

所有激發我好奇心的人和事,都能帶給我靈感。而旅行是激發好奇心的最好方式之一。每個城市、國度都擁有自己的色彩——傳遞著地域特質。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感受新的地域風景、人文風情,遇見當地手工藝,從中發掘新的創作靈感並帶回來作用於工作中。

所以你總是擁有源源不斷的靈感。

當我不得不面對靈感的短暫缺席時,我通常會小睡一下,醒來之後再看看會發生什麼。相信我,這很管用。

作為一名設計師,最重要的責任是什麼?

每一名設計師在當下設計出的造型,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設計不一定非要遵循最新時尚,因為由設計帶出的形狀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歷經歲月變遷。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努力去創作經得起時光考驗的形狀

▲Pierre作品:不鏽鋼果籃

這麼多年的創作生涯,是否有過一些時刻,你感激自己的經驗在創作中起到的作用?有沒有一些創作,是你期望完全擺脫經驗純粹隨心的呢?

不可否認,經驗是一個人的構成之一,你無法脫離它、否認它。不過對我自己而言,每次嘗試新的項目,我都會沿著新的途徑去走,從一個新鮮的起點出發。經驗帶給我的是知識,而非模式。況且,經驗本身是流動的,不斷被修改、否定、優化。

過往的教書經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從學生身上你又獲得什麼?

教書於我而言真的是充滿驚喜。作為老師,你有機會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接觸、溝通,從而接收他們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在藝術院校,很多時候,同樣富有創造力、但來自不同年齡層的人們相互在一起碰撞出的創意火花是非常有趣的。此外,師生之間的那種差異與親密,也令我倍感珍視。不過現在我已經不再是老師了。教書是一項對精力要求很高的職業,在經過這麼多年的執教生涯後,我想給自己放個假。

你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設計的物件嗎?有沒有一種「遇到老朋友」的感覺?

啊,生活中我很少使用自己參與設計的物品。創意作用於工作,回到生活就不會刻意而為。

你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我其實沒有刻意去區分工作和生活。我可以待在工作室里但不工作;我也時常在家裡保持辦公狀態。

每天醒來你習慣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晚上入睡前又習慣做些什麼?

早上醒來,我有一個從來不變的習慣,甚至可以將它稱之為儀式——我會用Richard Sapper設計的經典Alessi摩卡壺為自己煮咖啡,沒有它,一天就不算真正地開始。晚上,我會讓自己的節奏更放鬆、更靈活,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最近在閱讀什麼書?

我喜歡同時閱讀好幾本書。最近在讀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G》,還有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Kenzaburō ōe)的短篇故事集。

2018年你的新計劃是什麼?

繼續更多激動我心的創作項目。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喜歡看到人們卸下寒冬的沉重、滿心歡喜迎接一個嶄新開始的樣子。

- THE END -

採訪 & 撰文 / Ladong

攝影 / Michel Giesbrecht, Sylvie Chan Liat,

Moon International

本文選自KINFOLK春季刊《巴黎特輯》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彩KINFOLK四季 的精彩文章:

Kilo Kish:我唱的是流行歌曲
瑪麗亞索爾:在我的雕塑作品裡看見自己

TAG:精彩KINFOLK四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