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亡政息」的說法有道理嗎?可以避免嗎?

「人亡政息」的說法有道理嗎?可以避免嗎?

管理視角看國學(510)

《中庸》之十七

原文: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pu)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翻譯:

哀公向孔子請教政治問題,孔子說:「周文王、武王的政策措施,就寫在竹簡上。有相應的人就可以把這樣的政治措施推行起來,沒有相應的人,則這樣的政策就無法實行。實行人道政治就會很快上道,就像土地好樹就會快速生長一樣。所以所謂的政治,就像蘆葦,(關鍵看土壤怎麼樣)。所以為政的根本在人,選取合適的人的標準又要看自己如何修身,修身就是堯修道,修道就要修仁道。仁就是人的意思,親親是最主要的;義就是宜,尊賢是最重要的。親親還需要根據關係的遠近有所降殺,尊賢也要根據賢能的程度制定出標準,禮就是因此而產生的。在下位的人對上無所需求,老百姓是無法得到治理的。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想修身就不能不和周圍的親人產生聯繫,想和周圍的親人產生聯繫就不可以不知道人;想如何知道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天。」

解析:

哀公是孔子晚年周遊列國之後又回到魯國時期的國君,向孔子請教請教時的魯哀公還是一個青年國君,積極好學,很多方面都謙虛的向孔子請教,並有志於重新振興國家,可惜其才德不足以支撐其志向,想驅逐三桓反而被驅逐,後來雖然被國人迎回,但已經不能主政,卒於有山氏。謚號為哀就是說這個國君品德不壞,但沒做成什麼事兒,結局不好,但值得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哀公向孔子請教了很多政治問題,可能根據每次提問的情景不同,孔子的回答也各有不同,但現在保留下來的記錄都是「問政」,孔子這次的回答,實際上是說,具體的政治措施條文其實已經很完備了,都有記錄,比如文武時期政治上做的那麼好,他們的具體政治措施也都記在竹簡上,這方面沒有什麼神秘。關鍵是能不能用好這些政治措施,卻主要看領導人怎麼樣,有合格的領導人,這些政治措施就能實施,沒有合格的領導人,這些政治措施就實施不起來。通了人道政治上就能上道,就像種蘆葦一樣,蘆葦是非常易於生長的植物,只有有合適的土地土壤肥力,蘆葦的茁壯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應的,人道不通,政治上制度再完善,也難以行得通。而魯哀公之所以難以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原因也在這裡。

對於人和制度的關係,我們一般傾向於認為中國更強調人治,而西方更強調法治,西學東漸之後,我們一般把人治是作為負面來看待的,認為法治優於人治,因為人治需要依賴具體的人,就容易出現「人亡政息」的「興衰周期律」,而法治則排除了對人的依賴,好的制度可以保障一個組織不依賴於具體的人而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所以很長時間內,主流認知一直認為好的企業關鍵在於有一個好的制度,一個好的企業領導也在於為企業建立了一套長治久安的制度而更勝於一時的業績。

當然絕對化的說人治和法治哪個更重要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假設,真的有好的制度能脫離於人而存在嗎?孔子說的「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的話,類似於「哈佛管理大全」的書就在哪兒擺著呢,你能拿一個管理大全就讓一個企業保持優秀嗎?

我覺得關鍵在於如何理解「人」這個因素

最直接的說就是領導者,企業我們現在已經越來越感受到了一個好的領軍人物對一個組織的核心作用,就像如果沒有喬布斯,蘋果不可能是今天的蘋果。特別是當組織面臨著變革的轉型時期,對卓越領導者的依賴會更大。而對於企業來說,變革已經快陳給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個別的非常時期了。

再擴大了就是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或班底,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按現在經濟學的說法,到某一層次的優秀人才其實都不是完全市場化的,同時也是非標準的,特別是對於從事非常的事業來說,其需要的人才都是稀缺的甚至個別的,有了這些人組成一個團隊,事業就能做成,沒有就做不成,而所謂制度反而是相對次要的,不是說不重要,而是說制度相對來說可學習,可借鑒,但人卻具有相對的獨特性。

更重要的是,一種制度能夠有效實施,必須需要一種對應的文化,也可以說是被某種文所「化」的人,沒有這些人,那麼這類制度也就是空的。就像日本企業的精益製造其實是源於日本人的性格特質一樣。所以制度必須和相應的文化相配合,和有某種性格特質的人相配合,沒有這樣的人(人亡),那麼制度也就無法推行(政息)。

所以孔子在這裡就把政治問題轉化為了人的問題,人的問題的核心又是領導者自己的以身作則,自己要以身作則就首先必須自我修身,修身就是修道,所謂「修道以仁」就是對於領導者來說,就是能夠對他人產生向心力,就像庫澤斯對領導力的定義「帶領他人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的藝術。」,在《論語》中,孔子的概括就是「先之,勞之」,「先之」就是通過自我修身能夠以身作則,「勞之」就是能夠帶動他人一起行動。知天-知人-事親之間的邏輯關係在後面對「誠」的論述中才有更詳細的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內聖外王」的領導之道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