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西行文化

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西行文化

原標題: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西行文化


70多年前,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對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大批從納粹屠刀下逃生的歐洲猶太人遠涉重洋來到上海。上海成了猶太難民的「諾亞方舟」,其接受的難民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紐西蘭五國所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猶太難民及其後代來到上海,探尋這塊曾收留過他們父輩的土地。(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1937-1941年,大批從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逃出的猶太難民從西伯利亞輾轉逃到日本神戶。因日本政府拒絕,想去美國、加拿大的猶太難民先後來到了上海。

上海是二戰中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不用簽證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2萬多名猶太難民在大屠殺期間逃到上海,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門連同自己的心扉向這些難民打開。這裡是安全的避風港,他們其中一些人在戰爭結束後還逗留了許多年。"



舟山路是當年猶太難民隔離區最繁華的街道,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猶太風格的建築。住在那裡的幾位老人,都對那段猶太人住在這裡的歷史耳熟能詳,還表示很喜歡這些老房子。據這些老人回憶,當時與隔離區猶太人雜居的上海民眾友好而善良,他們讓出房間安置猶太難民居住,幫助他們尋找臨時工作,借給他們一些生活用具,霍山路小學接收猶太難民兒童進校讀書等。


上海的猶太社團是遠東地區最大的猶太社團,他們設立了自己的辦事處,修建了猶太會堂、學校、醫院,成立了各種俱樂部和商會,並創辦刊物,成立政治團體,甚至還擁有自己的一支部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曾經邀請猶太人在中國江蘇省的蘇錫常地區建立猶太國,終於沒有實現。試想一下,在這個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建立一個強硬的猶太人國中國,是什麼情形?



與有強烈排猶、反猶傳統的歐洲相比,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對異族歷來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寬容、禮讓的傳統美德,使來到上海的猶太難民得以遠離敵視與迫害,在寬鬆的環境中生活。



二戰期間在上海生活了10年的俄羅斯裔猶太老人薩拉,對中國人的寬容與善良由衷地讚歎。薩拉說,「從中國人那裡,我們學到了很多優良的品質。中國人謙虛禮讓,尊老愛幼,不管有沒有受過教育,他們都那麼彬彬有禮。中國人對人一視同仁,我想像不出猶太人還能在別的地方像在中國一樣生活得自由自在。」



懷著對中國美好的感情,一些避難上海的猶太人參加了中國抗日戰爭,並與中國人民結下深深的戰鬥友誼。奧地利醫生雅各布·羅生特1939年逃難到上海,兩年後化裝成一個德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山東抗日根據地,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被中國人尊稱為「奧地利的白求恩」。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日本當局將滬上的英美人士視為"敵國僑民",並將他們關押在上海郊區的集中營內。納粹蓋世太保駐日本首席代表梅辛格來到上海,向日本當局提出屠殺猶太人的"上海最後解決"方案。該方案因德日之間的分歧未能實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3日,虹口猶太人隔離區正式撤消。對於上海猶太難民而言,戰爭終於結束了。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猶太難民想要進入歐美國家還是非常困難的,到1946年只有少數人能夠離開上海。直到1947年歐洲的大門才為猶太難民敞開,於是有不少人就回到歐洲去了,到了1948年美國允許全世界的猶太人可以進入美國,許多猶太人就開始離開上海到美國去了。



二戰中有600萬猶太人在歐洲慘遭殺害,而遷移和逃亡來到上海的2.5萬猶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餘的都奇蹟般地生存下來了,而且還出生了408人。他們被稱為"上海牌"猶太人。其實,那些戰爭結束後離開上海返回家園的猶太人,那些因為上海而延續的猶太人的血脈,一直將上海當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當做"上海牌"猶太人。


猶太商人哈同



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51年-1931年6月19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上海的一位猶太裔房地產大亨。他曾建造哈同花園。


苦難的少年


1851年,哈同出生於巴格達。他幼年生活很苦,靠拾破爛、揀煤塊為生。

1872年,哈同隻身從印度東來香港,其過程非常艱難並經歷了生死考驗,第二年轉到上海,在沙遜洋行供職。到上海的時候,哈同不滿24歲,懷揣著6塊銀元,但這個年輕的猶太人天生具有好奇、冒險和奮鬥精神。他在沙遜洋行的第一份工作是門衛兼清潔工。此時,哈同以同樣是猶太人的老闆沙遜為自己的人生榜樣,並立志自己的人生目標是超過沙遜。


傳奇的姻緣



哈同夫人名儷蕤(Liza),號迦陵。羅迦陵自稱是中法混血。父親是法國僑民路易·羅詩。母親沈氏,原籍福州閩縣。1864年羅迦陵出生在上海縣城內九畝地。不久父親回法國,六七歲時母親也去世,由他人撫養。雖然識字不多,但聰明伶俐,機智多謀。為生活所迫,曾經做過外僑女傭,賣花女,閱歷也很豐富,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學會說英語和法語。



在哈同未發跡時,見到了羅迦陵,認定這個小姑娘有助男運,哈同對同鄉說:此生立志要娶這個中國姑娘,並因此賺錢動力劇增。在哈同獲得第一桶金的第一時刻,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煙花巷中找到羅迦陵,娶其為妻。


風險投資


真正給哈同的事業帶來巨大轉機的是中法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接連挫敗法國侵略軍的攻勢。這些勝利讓中國人民歡欣鼓舞,上海的洋人卻坐不住了,他們認為,中國打敗法國後自然就會清理他們,於是紛紛逃離上海,上海的房價因此暴跌。哈同也想去香港躲避一下,而他的新婚妻子羅迦陵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並把自己的首飾賣掉,勸說丈夫傾其所有用於購買房屋土地。



這是一場可能傾家蕩產的賭博,但是哈同賭贏了。清政府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不敗而敗」,「洋大人」們又紛紛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復了繁榮。哈同則名利雙收,他購買的房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東路一帶,後來逐漸發展為上海的商業金融中心,在數年間地價上漲千倍以上。哈同從此成為猶太「炒房團」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並被人稱為「遠東首富」,聲望果然超過了老東家沙遜。

愛儷園


1901年,羅迦陵聘請金山寺「烏目山僧」黃宗仰,策劃興建私家園林。於是,在一片近乎廢墟的土地上,平墳地、掘湖池、堆假山、修橋鋪路、營造房屋,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一座中西結合的「海上大觀園」拔地而起。



1909年,愛儷園花園擴建,由最初佔地50餘畝擴至300畝(20萬平方米),主要分為「大好河山」、「渭川百畝」、「水心草廬」三大景區,辟有「冬桂軒」、「挹翠亭」等83景。愛儷園的園名起因是由哈同夫婦名中各取一字組成(哈同名歐司.愛,她的中國妻子羅迦陵,字儷蕤),不過老百姓卻習慣稱之為哈同花園。



愛儷園是哈同夫婦長期居住的地方,也是當時上海社會名流和政界要人經常聚會的地方。近代的歷史名人孫中山、蔡元培等人都曾來過園中,辛亥革命後中山先生從海外返國曾在愛儷園小住,之後到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章太炎與湯國黎女士的婚禮,也就在園中著名的天演界舉行;而護國運動的功臣蔡鍔將軍,在東渡日本就醫之前曾在園中養病。抗日名將何應欽,以及後來不少青年才俊、名媛淑女也受過園內資助。


倉聖明智大學


哈同夫婦熱衷於中國古典文化,還在園內開辦了倉聖明智大學,這是一所從小學到大學的全日制學校,學生的膳食、住宿和學雜費全部由園內提供。課程則側重於中國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聘請的學者包括王國維、章一山、費恕皆、鄒景叔等。他們還曾出巨資收集河南安陽出土的大批甲骨,並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等在愛儷園進行整理,所以中國的不少甲骨文專家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國畫大師徐悲鴻也是其學生。



哈同夫婦沒有親生子女,由哈同領養了11名外國孤兒為養子女。羅迦陵領養了9名中國孤兒為子女。中國兒女一律姓羅,外國兒女統姓哈同。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有一個全國舉國皆知的世界乒乓球冠軍庄則棟,其父娶的第一任太太就是羅迦陵的養女。羅迦陵嫁女的重要理由是認定庄父這個當時還是鄉巴佬的男人是一個有福之人,其子將有狀元命。果不其然,庄則棟在亂世中多次獲得世界冠軍。


1931年6月19日,哈同在愛儷園病故,享年80歲。可謂前20年苦難,再20年奮鬥,又20年享受,後20年慈善。



1949年,喬治逃往香港。新中國成立後愛儷園收歸國有,在原址上建造中蘇友好大廈(即今上海展覽中心)。


友情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 的精彩文章:

上黨戰役主戰場——山西屯留/列國志
圖說蘇州的河/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TAG: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