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哪些我們熟悉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其實是被誤傳的?

有哪些我們熟悉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其實是被誤傳的?

目前在悟空里最常見的誤讀誤傳內容有以下幾則:

1、是「羿射九日」不是「后羿射日」。

射日英雄羿的神話想必大多數人都並不會陌生,但說到那個用神箭射下金烏九日,解民之倒懸的英雄,時人往往用「后羿射日」作為典故,是為大謬。有關後「羿射九日」的神話記載,最初出現於《山海經·海內經》中:

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以上文字大意為帝俊賜予羿紅弓白箭,令其扶持治下庶民,由此便有了羿射殺鑿齒等怪獸,渡崑崙赤水,以及射日等神話體系的產生。對於帝俊的世系身份,目前學界內雖仍有爭議,但一般認為不會晚於堯舜之時,故羿射九日的神話也不會晚於夏朝建立之前,但后羿卻絕不同於羿的神話如此恢弘而難以捉摸,后羿在各大古籍中有著明確的身份及事迹記載。

后羿,又稱"夷羿",是夏王朝早期有窮氏的首領,因為善射,故有「后羿」之名,有別於射日的羿被尊稱為「大羿」、「仁羿」。《帝王世紀》、《竹書紀年》中有記載其先祖曾受帝嚳封為「司射」,故世代有善射之名。后羿其人為夏王太康之臣,但擁兵自立,囚太康,殺太康之子仲康而竊夏代立,隨後后羿又被自己的臣子寒浞所殺,寒浞被仲康之遺腹子少康擊敗,還立夏朝。其事迹與羿之神話相去甚遠,不能視為一人。

2、《山海經》中沒有盤古、四靈神話,也極少涉及女媧、伏羲神話。

作為中國神話最寶貴的題材寶藏及最早的元典叢書,《山海經》之中包羅的神話內容之豐富是毋庸置疑的,也因為其內容的繁複多樣,語言古奧晦澀,故而時人往往將一些語焉不詳或者自身不太清楚的典故都歸於《山海經》所出,這是一種並不負責的文化普及態度。

事實上,因為大致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山海經》內的神話多以炎黃五帝至春秋戰國期間的為多見,極少涉及五帝之前的三皇之事,甚至連女媧伏羲(太皞)這樣的人文初祖都極少涉及,《山海經》中出現女媧伏羲的內容,只有以下兩則: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南有巴國。太暤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山海經·海內經》

以上兩則記錄,一則記錄了「女媧之腸」的神人所在,一則記錄的是太皞伏羲氏的世系關係,除此以外,並無其他相關神話內容錄於《山海經》。而文獻記錄出現要遠遠晚於女媧伏羲的盤古,更是無可能被收錄於《山海經》之中——有關盤古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曆紀》中,比《山海經》被劉歆整理成集的時代還晚了二百多年。

除此以外,於戰國晚期才出現的「五行說」,以及因五行配德才出現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神話,也未出現於《山海經》之中,《山海經》里的確有記錄「青龍」、「白虎」等詞條,但僅是作為神祇坐騎或物產來進行摘錄,並未凸顯其神性,而「朱雀、玄武」兩詞條,更是聞所未聞。

3、旱魃不是黃帝的女兒,也不是殭屍的始祖。

將旱魃視為殭屍始祖,是目前修真玄幻類小說中常見的設定,但事實並非如此。如羿神話一樣,旱魃神話最初也見載於《山海經》之中,原文如下: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山海經·大荒北經》

此一則神話翻譯成白話文,大致是黃帝與蚩尤交戰,黃帝不能勝,於是請下天女魃止雨,擒殺蚩尤,但女魃不能回到天上,於是逐之赤水以北,女魃時常從流放地逃亡出去,想要驅逐她的人,可以先清除水道溝渠,隨後祝告「神,請往北行」即可。

由此可見,女魃在神話的最初形象,是黃帝請下的天女,後由於「黃帝女魃」一詞的訛傳,導致其被誤認為黃帝之女,後又因其屬性「旱」的緣故,被視為災異化身,但即便如此,女魃在唐以前,依然是「旱神」而非殭屍或者鬼魅形象。

旱魃最早與殭屍及鬼物發生關係,是在五代及宋元以後,《太平御覽》一書中引《燕志》有:太平十五年,北燕國大旱,有人上告右部官王荀之妻曾產下一個妖胎,於是王妻便被朝廷下令曝晒致死。是始將孕婦產下的怪胎、死胎視為致旱的罪魁禍首。明代《五雜俎》一書有:「燕、齊之地,四、五月間,嘗苦不雨,土人謂有魃鬼在地中,必掘出,鞭而焚之,方雨。」才正式將地下不腐的殭屍視為致旱原因,並命名為「魃鬼」。

由此可知,旱魃最初是幫助黃帝克敵制勝的天女,並非惡神怪物,而之後鬼魅、殭屍之類,只是民間對於其「致旱之力」畏怖厭憎而附加的惡名,即「以魃命名鬼魅殭屍,以說明其有致旱之力」,非旱魃本身為鬼為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鑒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三鑒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