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為什麼能統治中國這麼久?

清朝為什麼能統治中國這麼久?

清朝國祚268年,在大一統王朝中也就是一般般,但是相對於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享國不足百年的大一統元朝,清朝可謂相當長壽,而且身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可是參考了之前朝代的各種弊端,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也。

明清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相比於同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朝,清朝在其基礎上改進了很多。

皇位繼承人方面。

明朝的繼承製度是嫡長子制,也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好處在於避免了皇子之間為了皇位而自相殘殺,弊端在於,只培養了一個太子,其他皇子就藩後在府邸就如同被圈養的動物一般,基本上就廢了,這也是南明時期四位被擁立為帝的藩王中沒有雄才大略之主原因之一。

清朝是立賢不立長,除了康熙朝明確立過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外,雍正帝建立秘密立儲後,清代就沒有太子一說了,這樣一來資源合理分配到各位皇子身上,而且清朝王爺封爵但是不分封於外,都是留在京城,沒有兵權但是擁有政治上的特權,可以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甚至危機時刻力挽狂瀾,如咸豐年間的鬼子六恭親王。

黨爭與輿論導向控制。

明末的東林亂政是明亡的一大原因之一,至高無上的皇帝面對文官的報團竟然無可奈何,而且言官動輒大罵皇帝,而皇帝為了名聲又不能隨意處罰,給了滿清的血淋淋的例子,所以清朝在制度上大力杜絕這種情況。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早期這些部門更多是監督,經過開國以後重典治世後,風氣開化言官上諫成為一種潮流,明孝宗弘治帝時期本著官員監督以察天子之失的原因更是廣開言路,但是之後言官的發展就不受控制了,往往皇帝為了名聲不處罰言官,言官為了名聲使勁罵皇帝,發展到最後,言官上諫罵皇帝只是為了博名聲,而不是為了國事著想。

明朝的黨爭特別嚴重,起源於明世宗嘉靖帝時期,成型於明神宗萬曆帝時期,並且通過立太子爭國本一事造成江南士族利益代表東林黨一黨獨大,皇帝面對百官報團也無可奈何,黨爭成為明亡一大因。

言官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輿論的導向,而毫無疑問明朝皇帝對於輿論導向是越到後期越是失控。

清朝入關後先是通過剃髮易服和跑馬圈地來打壓漢人,後來為了震懾江南士族更是對於有聲望的文人大開殺戒,如順治十八年的哭廟案就殺死了江南名士金聖嘆等十八人。

清朝時期的都察院言官基本上是擺設,根本不敢因為國事罵皇帝,清朝皇帝可不是明朝皇帝對於言官從來沒有客氣過。

康熙帝時期更是大力打擊江南士族,而且清朝皇帝更是通過滿漢之分這兩個最大的黨派來在中間尋找平衡以大權在握,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就沒有形成過朋黨。

康熙朝更是掀起延綿一百多年的文字獄,貫穿了整個康乾盛世,直到嘉慶帝時期才停止,在那段黑暗時期,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敢叫你身死族滅,乾隆帝時期更是借修「四庫全書」之機廣收天下書籍,將不利於清廷統治的書籍毀滅殆盡,毀的書與修的書幾乎成為正比。

清朝對於輿論的控制和打壓朋黨萌芽可以說是幾近完美。

其他方面就不一一論述了。

大一統政權,很多時候並非外部而亡,哪怕帝國後期垂垂老矣也可以壓死周邊小勢力及其內部起義,內部的崩潰才是亡國之因,明朝後期朝廷的黨爭如火如荼,為了利益動輒互相傾軋,一次次錯失良機,導致了弱小的努爾哈赤崛起,並且最終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

強大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明朝真正亡國之因其實就亡於內部的崩潰,而清廷就借鑒了其中之因,首先沒有在社稷上完全相信外人,並沒有如明朝圈養藩王一般,而是保留諸王的部分權力,並且大力打擊朋黨萌芽還有控制輿論導向,這才是身為少數民族統治中國近三百年之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安之 的精彩文章:

史書之中為何獨有清王朝沒有家喻戶曉的大將呢?
大漢奸吳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應該會這樣洗白他的

TAG:宋安之 |